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辽宁省主要推广品种中选出20份优异种质资源,依据株高、叶面积指数、茎、叶生物量为指标,采用平均隶属函数值方法鉴定了大豆苗期耐旱性.结果从供试材料中共筛选出大豆生长前期较强耐旱型(2级)品种2个,干旱较敏感型(4级)品种3个,中间型(3级)品种15个.大豆的平均耐旱隶属函数值与干旱胁迫下的相对根表面积、相对根生物量分别...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冬小麦幼苗期初生根形态的差异,采用室内发芽试验比较31个冬小麦品种(系)的初生根数、根粗、根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种子中伸出的初生根数在发芽后6d确定。初生根数在不同品种(系)间有很大差异,最多为6.2条·株-1,最少为3.6条·株-1;发芽后初生根基部根粗因熟化相对变细,不同品种(系)间根粗差异明显,根基部直径最大为0.33mm、最小为0.19mm;初生根总长度差异明显,最长为57.0cm·株-1,最短为34.8cm·株-1;单条初生根长最长为10.3cm,最短为7.1cm(以上均为发芽15d的值)。聚类分析将31个冬小麦品种(系)分为三组:根数少、根长而粗;根数多、根长而细;根数多、根短而粗。节水高产品种石家庄8号属于根数多、根长细组。发芽试验的初生根系性状参数可作为品种选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根系特征,以该地区71个历史和现代主推品种为材料,采用改进透明盆播法种植小麦,在苗期观测初生根数量和角度。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初生根角度和根数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品种初生根平均数量和平均角度分别为4.8条和106.9°,变化范围分别为3.6~5.6条和  78.8~124.1°。植株的初生根系数量和角度分别为3~6条和54.2~143.3°。不同品种的初生根数与角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但5条与6条初生根的植株间初生根角度差异不显著。初生根角度和根数在半冬性与春性品种间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育成年代品种间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1985—1986年,我们分别观察研究了夏播和春播大豆不同抗旱品种的根系形态及解剖组织结构,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大豆抗旱品种根系的主要性状是:幼苗发根力强,根的生长速度快;主根扎得深,根系发达,根的干物重大,深层根量多,属于“深根型”;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较大;根的输导组织较发达.  相似文献   

5.
刘水丽  杨其长 《大豆科学》2007,26(2):163-166
在可控环境下,以有糖培养为对照,对中黄13、中黄25和鑫豆1号三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无糖培养试验,探讨了三个品种的组培苗的生长差异和根系活力差异.结果表明,生根培养21 d后,有糖培养处理的大豆组培苗的叶片部分出现黄化现象,无糖培养条件下三种大豆组培苗生长健康,叶色浓绿,生根率均为100%(高于有糖培养),中黄25的根鲜重与根长指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2 g和481.6 cm,鑫豆1号的根系活力最高,达到78.62 UTTC·g-1FW·h-1,中黄13与鑫豆1号的根系活力与其有糖培养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因此,无糖培养提高了大豆组培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了组培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在高度集约型软粒冬小麦育种过程中,要求在育种过程初期即有一种可靠的评定方法,能对生物型的抗倒性进行有效的选择。抗倒性首先决定于茎秆长度和抗折强度,并与根系发育特性有密切关系。抗倒软粒冬小麦品种初生根较重、较长。短秆春小麦根的长势、生物产量和上层土壤中的根系保证率高于草原生态型高秆品种“敖德萨13”(13)。由生态地理和遗传来源不同的软粒春小麦品种得到丁同样资料。所以,我们决定用遗传上相同的材料研  相似文献   

7.
以在冀中南地区夏播表现相对高产和低产的共1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别自出苗后18、30、45和65 d,测定大田不同土层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探讨大豆产量与根系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不同产量类型大豆根系在土层中的动态分布不同,在生长中后期,相对低产品种的根鲜重、根长、根表面积趋向于集中在浅层,而相对高产品种的根系性状在深层比例增加,同时相对高产品种的根系活力在较深土层内亦显著高于相对低产品种。深层根系性状及相对值表现出与产量较高的相关性,特别是10~20 cm土层内各根系性状的相对值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高产品种根系性状表现的空间分布特点可能是其在旺盛生长过程中抗御表层土壤养分匮乏的风险,从而保持根系较长功能期,最终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豆断根发根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明珠  马和平 《大豆科学》1989,8(4):345-350
通过大豆断根处理后发根的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大豆根的初生木质部为4原型,侧根发生于对着木质束的中柱鞘细胞;根茎转位区侧生根发生部位和过程与侧根相似;茎的不定根由射线薄壁细胞分化而成。断根处理与对照发根规律基本一致,不同断根处理根系形成有明显差异,适宜的断根处理可改善根系生长状态与吸收条件。  相似文献   

9.
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L)能诱导单子叶植物初生根发生不对称生长,而在双子叶植物中还未见报道。本试验通过外源施加不同浓度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2,4-eBL)观察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初生根生长状况。结果表明:2,4-eBL能诱导小白菜初生根发生不对称生长形成卷曲。随着2,4-eBL浓度的升高,根卷曲比例和曲率逐渐增大,同时向地性逐渐降低。试验发现外源施加2,4-eBL可诱导双子叶植物根不对称生长的现象,为研究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BRs)在根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莹  盖钧镒  吕慧能 《大豆科学》2007,26(2):127-133
从301份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中按根系类型选取62份,用以研究不同生态区大豆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特点、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以及与逆境胁迫的关系.大豆苗期一级侧根数、主根长、根干重、总根长和根体积等性状,在品种间、各苗龄间均存在显著遗传变异.不同生态区间生长进度不同,长江中下游晚熟品种的根干重、总根长、根体积发育速度较快,而北方早熟品种的根系发育较慢.根系性状与整株干重呈高度相关;根干重、根总长和根体积的相对值与耐旱平均隶属函数值,一级侧根数、主根长、总根长、根体积、根干重的相对值与耐铝毒平均隶属函数值呈极显著相关,且根系性状的相对值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变异,可用做耐逆性选择的根系指标.黄淮海区品种的耐旱相关根系性状值高于长江中下游区品种,表明耐旱种质的相关根系性状具有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以NaCl为筛选剂,对5个大豆品种的子叶节诱导、丛生芽生根及大豆苗期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对NaCl的敏感性不同,同一基因型的不同部位对NaCl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最终确定了NaCl对子叶节分化、丛生芽生根以及苗期生长适宜的筛选浓度.大豆子叶节分化NaCl临界筛选浓度:吉农27和吉农17为225 ...  相似文献   

12.
不同磷效基因型大豆在生长关键时期根系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磷效基因型大豆:磷高效品种(HP134、HP119)、磷低效品种(LP113、LP102),采用盆栽控制磷供应量(低磷和高磷),探讨其牛长关键时期(花期、结荚期、鼓粒期)的根系形态变化,以期从根系形态学特点为筛选磷高效利用基因型大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低磷处理下,磷高效品种的根系适应性强,根系通过增加根长、根总表面积、根体积、根直径、总根毛数来增强对土壤中磷素的吸收,但HP119和HP134两者适应低磷的根部表现又有所不同;磷低效品种根系适应性较差,其根长、根总表面积、根体积、总根毛数在不同处理下相差很大,多数郜呈显著甚至极显著差异,且各项数值在低磷处理下远低于高磷处理.由此可见,在大豆生长关键时期可以利用根系形态变化来较好的区分筛选不同磷效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品种'掖单13'和'丹玉13'为试材,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供试玉米的初生根和第1层至第9层次生根中的铁、锰、铜、锌和钠等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玉米根系中铁、锰、铜、锌和钠元素的平均值分别为6469,185,22,14,884mg/kg.玉米初生根中的铁元素与次生根相比其含量较低,锰、铜、锌和钠元素的含量较高,高于各次生根中的含量.玉米同一品种的不同类型根中各元素含量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品种相同类型根中的各元素含量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吲哚丁酸钾(IBA-K)在减轻干旱对大豆根系的伤害中的作用,以垦丰16(干旱敏感型)和合丰50(耐旱型)为材料,采用盆栽法研究IBA-K拌种对两个品种大豆在正常供水、干旱和复水条件下根系形态建成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胁迫抑制了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而IBA-K处理后,大豆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形态建成、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均高于其干旱对照,膜受损程度减轻。IBA-K处理下,大豆根系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干旱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其干旱对照;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其干旱对照。IBA-K处理下的两个品种大豆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POD活性和CAT活性在复水条件下分别高于其干旱对照,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复水后,IBA-K处理下的垦丰16根干重和总根长分别较其干旱对照显著增加了3.13%和24.51%,合丰50根干重和总根长较其干旱对照未达到显著性差异。IBA-K处理下的合丰50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分别较其干旱对照显著降低11.80%和15.09%,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其干旱对照显著增加14.90%和3.94%,垦丰16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其干旱对照未达到显著性差异。IBA-K处理下的两个品种大豆根系脯氨酸含量分别较其干旱对照显著增加了10.62%和10.70%。IBA-K处理和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两个品种大豆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二者间的交互作用无明显调控作用。综上,IBA-K通过提高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减轻干旱胁迫对苗期大豆根系的伤害。  相似文献   

15.
西藏林芝地区大豆品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蓉军 《大豆科学》2000,19(1):90-94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西藏林芝地区及其它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推广和种植大豆品种,我们在前几年的大豆品种观察试验的基础上,于1997年进行了大豆品种比较试验,参试品种共有10个。本文通过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对大豆的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0个品种在该地区的生态适应性较强,基本无病虫害发生,经济性状方面也表现较好,尤其是辽豆9号,鲁豆4号和东农836这三个品种表现最好,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示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抗旱型大豆茸毛适旱变态与茎形态解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在人工模拟旱境生长室内进行。于鼓粒初期,对抗旱型大豆品种“呼80—1001”,“安丰1”和敏感型品种“绥农4”及中间型品种“黑农26”进行干旱处理。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430)对茸毛的适旱变态和茎横剖面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指出密集茸毛型大豆较稀疏茸毛型大豆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水分胁迫条件下,钟状茸毛基部的膨润度和新茸毛增生乃为适旱变态反应。研究结果还指出抗旱型大豆的皮层与中柱的比率大于敏感型大豆。维营束排列较紧密,束内系列导管抗旱型大豆也多于敏感型大豆。中央系列导管的最大导管直径抗旱型大于敏感型,抗旱型大豆茎具有较小的髓,其细胞呈海绵状。  相似文献   

17.
大豆品种生态适应性鉴定方法和量化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适应性是大豆育种的目标性状之一,准确鉴定和评价大豆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是开展广适应育种的前提。大豆在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中,不仅受光周期、温度、水分、土壤养分状况等多种生态因子的直接影响,而且受生态因子间复合及交互作用的制约,如光温互作与水肥耦合效应等。本文分别介绍了评价大豆对单一生态因子及其复合作用的鉴定方法和量化指标,并比较了几种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18.
以酸性土壤耐受能力差异明显的2个大豆品种丹波黑大豆和云南小黑豆为材料,分别在pH 4.55的黄壤、pH5.60的红壤和pH 7.14的正常土壤上盆栽种植,于出苗后50 d观察生长状况并测定根和叶的主要生理指标,研究大豆对酸性土壤胁迫的耐受生理机理.结果表明:在弱酸和强酸性土壤上丹波黑大豆都能形成根瘤、生长良好,而云南小...  相似文献   

19.
以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和感病品种辽豆15为材料,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检测抗、感品种侵染后二龄幼虫数量变化及根内活性氧变化,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分析了在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互作下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抗感大豆品种根内的相对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接种后第5天,抗感品种根内幼虫的数量大致相同;第15天,在灰皮支黑豆中,根内线虫幼虫数量减少;辽豆15根内H2O2含量始终略高于灰皮支黑豆;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谷氨酰胺半胱氨酸连接酶基因接种后3个时期的表达均上调;而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中处理组呈现了不同的表达趋势,尤其在接种15 d,在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中表达下调,而在感病对照中表达上调;H型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在抗性品种灰皮支黑豆中下调,说明谷胱甘肽相关基因的减少和下调在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呈正相关,导致大豆根系的氧化性增强,从而不利于大豆胞囊线虫的定殖和发育。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大豆气候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大豆气候生态条件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东北地区167个气象台站1959—1978年二十年≥10℃积温、生长季干燥度、年降水量和夏至可照时数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将东北地区大豆分为7个品种熟期组,相应的7个热量带,3种水分类型和3种日照长度。根抛温、光、水组合特点和大豆气候生态类型,将东北地区划分为16个大豆气候生态区。对各区的大豆气候生态条件,有利的气候资源,主要的气象灾害,适宜的品种和栽培措施,技术利用和改善途径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