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比较了2009—2017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动态变化和农业用水优化路径。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高于全国水平,但其下降幅度更大;黄河中上游、中下游地区和流域整体效率均值分别为0.722、0.855、0.781,中上游地区效率低且下降更为显著;青海、山东、陕西和四川效率值为1,山西用水效率较高但存在潜在的下降风险,甘肃、宁夏、河南效率较低,内蒙古农业用水效率最低,节水潜力最大。根据农业用水效率及污染程度聚类结果,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属于低效率-低污染类型,河南属于低效率-高污染类型,青海、山西、陕西和四川属于高效率-低污染类型,山东属于高效率-高污染类型,不同类型地区采取不同的农业用水优化政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动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国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0—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量、耕地灌溉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农业总产值和农作物受灾面积数据,建立超效率非合意SBM模型计算30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效率,并计算农业用水效率Malmquist指数的各分解指数。【结果】30个省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大于0.8,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小于0.7,西部地区中重庆、贵州和陕西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大于1,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小于0.4。研究期内中国农业用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5.7%,纯技术效率均值小于1,技术进步指数均值大于1,规模效率均值小于1。【结论】中国农业用水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最优,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内部较大差异;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对农业用水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技术进步指数提升产生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其改进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价,有利于准确评估农业生态系统的真实水平,以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00—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组,并分析了2017年未达DEA效率状态地区的农业投入产出的冗余与不足。高效率组中的省份一类位于东部地区,一类位于西部地区,而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主要处于中、低效率组;2017年,只有青海、宁夏和天津出现农业产出不足情况,其余未达到DEA效率状态的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械、用水、农药、化肥、农膜、能源等要素投入冗余和碳排放、污染排放过度的情况。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发展变动态势不一,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投入冗余和非期望产出过度,但各省份冗余的具体构成不同。因此,各省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和效率损失的具体原因,采取适宜性的措施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4.
界定农业生态用水效率的内涵,建立了农业生态用水效率评估指标体系,并使用SBM-Undesirable超效率模型对2011—2013年我国农业生态用水效率及其区域差异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生态用水效率总体偏低,且有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双重低效共同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用水效率总体偏低;考虑污染排放负效应后,农业生态用水效率由高到低的排名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业生态用水效率的空间差距明显;根据农业生态用水效率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布图,农业生态用水效率的空间模式可以分为6类。今后农业水资源的利用在考虑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生态化效率;国家应从总体上纠正漫灌式、污染式的农业用水方式,建立起节水灌溉、生态灌溉的农业用水方式;各省份需着重解决本省农业生态用水中的短板,通过区域结构优化、投入产出结构优化改善其农业生态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5.
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弱生态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河北省沧州市生产实际为出发点,全面分析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提出“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无缺口式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模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清洁生产格局,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相似文献   

6.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31个省(市、区)2004—2013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均值为0.954,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比较合理,尤其在农业资源要素的使用上;从农业生产效率分解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来看,19个DEA有效的省(市、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最优,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投入各要素得到了较好的配置。在研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呈上升状态,增长了10.5%,其主要贡献源于技术进步效率的迅猛提升;技术效率增长缓慢,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速度。基于农业生产效率及Malmquist指数分类测算结果可知,我国31个省(市、区)可分为强有效增长型、高有效增长型、弱有效增长型、低有效增长型4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提出不同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低碳化水平和社会投入水平等4个方面入手,运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30个省(市、区)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排名前五的是海南、北京、上海、青海、天津,排名后五位的是湖北、甘肃、江西、山西、辽宁.在此基础上,依据低碳农业得分、能源利用低碳化水平,将各省按“高水平-低排放”“低水平-高排放”“高水平-高排放”“低水平-低排放”分类.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天津等12个省份属于“高水平-低排放”地区,河北、云南、湖南等9个省份属于“低水平-高排放”地区,贵州、四川、陕西、内蒙古、河南等5个省份属于“高水平-高排放”地区,福建、广东、安徽、辽宁等4个省份属于“低水平-低排放”地区.  相似文献   

8.
邓远建  超博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24):4879-4894
【目的】从灰水足迹视角评价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揭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提升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方法】利用我国200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总体而言,农业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但个别省(市、区)呈上升趋势。从灰水足迹由低到高的排名可以看出,处于前列(即灰水足迹较小)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农业产值占比较低;处于后列(即灰水足迹较高)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农业产值占比较高。(2)观测期内,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平稳,个别年份波动较大,各省(市、区)的均值差距明显且分布极不平衡。(3)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结构、技术进步、财政支农、农业受灾率等因素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各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双双提升,无论是农业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但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污染也可能对农...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2019年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农业碳排放测算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对其时序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描述和分析。采用空间Moran’s I全局指数和莫兰散点图分别从整体和局部分析中国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呈现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加速减少”3个阶段的特征。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大于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化肥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第一大碳源。2007—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但集聚效应不断弱化。2007—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呈现出高高、低低集聚的特征。研究期间内大部分省份聚集区较稳定,少数省份空间集聚区发生微弱变动。高-高集聚区省份中大多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低-高区容易向低-低区和高-高区过渡。低-低区中省份最多,主要集中在东西部地区。高-低集聚区中省份大多是西部地区。进而提出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田化肥氮磷地表径流污染风险评估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六省一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0个市级行政区化肥施用情况的调研,估算了农田化肥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在耦合农业化肥流失量、降雨和河网密度三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农田化肥氮磷污染风险分级方法并初步识别了重点区域。结果表明,近20年来,其化肥施用量呈现上升趋势,氮磷地表流失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湖南省,氮磷流失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41、0.61 kg·hm~(-2)·a~(-1)。湖南省为六省一市中农田化肥氮磷污染的高风险区,上海市为低风险区,其他五省则以中、低污染风险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实现对农田面源污染的风险防范,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了超效率SBM模型并测算了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利用调节效应模型探究了农田水利设施对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影响,以及农用化肥对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2)农田水利设施对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3)农用化肥与农田水利设施具有极显著的交互效应,且农用化肥的投入弱化了农田水利设施对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促进作用。建议各省(区、市)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不断优化水利灌溉结构,并确保农用化肥的减量增效。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乡村生态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考察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对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单元调查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的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较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即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出由东中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递减的趋势。空间计量分析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污染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污染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清洁能源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治理投资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强化环境治理投资,加强农业绿色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完善区域间联防联控,以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12年中国31个省(市、区)农业信息化相关数据为依据,建立了一个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我国农业信息化实际发展情况基本符合,主成分分析法作为构建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的方法客观有效。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普遍较好,西部省份则发展相对落后,但重庆、陕西、宁夏等西部省份的农业信息化也已经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松弛变量(SBM)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2013—2015年江苏省各地级市非点源污染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其年度变化、区域差异和改善途径。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约束条件下,南京、苏州、扬州、徐州4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015年徐州、苏州、扬州、南京、无锡5市的农业生产有效率,其他地级市存在无效率现象;无锡、常州、镇江、泰州、南通5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常州市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镇江市的氨氮排放量有一定减排潜力,南通、泰州2个地级市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有较大削减潜力;苏北除徐州市外,其他地级市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利用率有较大提升潜力;连云港、宿迁2市要重点大力削减化学需氧量的排放,盐城市要重点治理氨氮污染;在非点源污染治理方面,苏南地区可通过结构优化进一步减排,苏中、苏北地区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以降低非点源污染物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5.
首先采用SE-DEA(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测算了1997-2005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按4大经济主体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统计期内,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处于无效率状态,并且农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明显.进一步以测算的31个省(市、区)的农业生产效率为基础,动态分析了农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潘经韬 《湖北农业科学》2016,(11):2943-2947
运用DEA测算了2003—2012年的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用水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考察了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农业用水效率比较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农业用水效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有效灌溉指数、节水灌溉指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农业用水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而农业用水比重和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对农业用水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提出了提高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是中国农业重要的生态屏障,农业生态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综合运用以农业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标准差椭圆技术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测算分析200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并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因素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区域差异增大,两极化现象逐渐突出,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重点是低值省(区);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北-西南格局,具有向西南方向偏移的趋势;财政支农水平、农业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密度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冲击效应,农业受灾率、人口老龄化程度具有负向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   

18.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168-172
科学评价省际财政资金支农效率,是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开展相关政策设计的前提。本文利用31个省(市、区)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地区间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化的基础上,将样本省份进行排序归类,对于农业生产条件接近的省份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省份财政资金支农效率呈降低趋势,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省份财政资金支农效率有所提升。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省份的支农财政性投入力度,进一步促进其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不仅要满足当地粮食市场的需求,还影响着全国粮食市场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对自然资源索取量加大,东北地区的水资源使用日趋紧张,出现了工农业用水分配不均,农业用水污染严重、过度浪费和效率低下等现象。因此,为了改善东北农业用水状况,选取2001—2020年东北地区农业用水相关数据,利用超效率模型(SBM),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用水效率,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用水效率最高,其次是吉林省,最后是辽宁省。推动东北地区农业用水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待优化,应该针对不同省份特点采取发展节水技术、拓展农业科技投资渠道、规划机械组织管理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经营规模效率是衡量农业经营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基于DEA分析方法中的BCC模型和CCR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04-2011年的农业经营规模效率及生产要素配置情况进行测算与分析,发现省域间的农业经营规模效率差异较大,生产要素投入冗余现象普遍存在.提出引导农业适度化规模经营、促使农业由传统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