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7年7月11—21日永靖县连续性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从环流形势、地面形势、物理量场、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对2017年7月11—21日永靖县出现的连续性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高温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高温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预报着眼点,提高高温预报准确率,减轻对7月7—19日农业生产的影响,本文运用天气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46年来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特征,然后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数值预报产品,从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等方面,对2017年7月9—19日出现在河西走廊东...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MICAPS常规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5日乌拉特中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环境在高空槽、切变线、地面辐合线等天气系统的触发下形成雷暴天气;500 h Pa下游阻塞高压建立,阻挡上游天气系统快速移动,使上游冷空气堆积,形成冷侵入;中高层辐散抽吸作用加剧低层上升运动,为强对流天气提供较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卫星云图特殊区域在此次降水短期、短时预报中起到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5.
2017年3月10—13日甘肃省临夏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过程。本文从影响系统和卫星云图对主要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并结合物理量场的特点总结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从而得出暴雪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以及卫星云图产品,对2016年7月7日玉树州杂多县冰雹天气过程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巴湖槽东移南压不断分裂冷空气南下,中低层暖湿气流维持,过程中整层大气接近饱和,中低层上干冷、下暖湿特征明显,且400~500 hPa有不稳定能量存在,300~500 hPa垂直风切变强,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增长。  相似文献   

7.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主要从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2个方面对2017年7月19—20日铜仁市中部地区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移的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配合中低空切变及低空急流,地面冷空气触发抬升作用是造成特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较大的比湿以及水汽通量辐合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加之强烈的上升运动,使辐合区得到加强发展,导致了特大暴雨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 2 0 0 2年 4月 3日出现在张掖市的一次大风降水天气过程 ,从地面气压场、5 0 0hpa高空环流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分析结果表明 :此次大风降水天气的触发系统主要是冷锋过境 ,低槽快速东移 ,是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数值预报产品及自动站等资料对2017年3月29—30日海晏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横槽在强烈发展过程中东移南压,堆积的冷空气在偏北气流的引导下南压,与短波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相汇合,是造成海晏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预报失误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欧洲数值预报中所预报的短波系统较浅薄,无水汽输送,导致此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漏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采用了MICAPS提供的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实况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9年7月27日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冰雹天气过程主要由冷涡和低层低涡辐合系统造成,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充沛的水汽输送、较大的K指数、较大的比湿条件、较强的垂直运动、地面辐合等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吴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83-8285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河南省区域天气监测网提供的乡镇四要素站点资料,对2013年8月14~17日洛阳地区出现的大范围的连续高温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南亚高压和大陆副高的持续配合利于洛阳地区大范围的高温天气的产生;700和850hPa的暖平流是形成高温天气的重要因素;地面暖低压的持续控制是造成此次长时间高温天气的重要条件;洛阳地区日最高气温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欧洲中心和T639的数值预报对此次连续高温天气过程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袁鹏飞 《北京农业》2012,(27):134-136
利用常规高空及地面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21-22日河南省洛阳市持续高温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高空新疆暖脊的发展和东北低涡的维持,利于洛阳地区气温升高;850hPa的温度平流,以及地面热低压的热力作用对地面增温贡献更大,晴空辐射增温是形成高温天气的一个重要因素;洛阳地区西部山区、东部平原的地形地貌,会对高温的形成起到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及NC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中尺度系统、物理量等方面对2014年7月12-14日和2017年7月8-10日湖南省2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槽脊为东北-西南向,该结构有利于高空槽的发展,利于带动地面冷空气的南下,副高588 dagpm线为东东北-西西南向,西脊点在109°E附近,利于冷暖气流在湖南地区的交馁;湖南地区的暴雨过程中低层西南急流8 ~ 16 m/s最有利于暴雨出现;中尺度辐合线在强降水过程中起着直接的触发作用;强降水落区基本上位于850 hPa比湿大值区(15g/kg以上)附近;垂直上升速度以及K指数、SI指数和CAPE值的分布与这2场降水过程的落区及强度也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红外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14—16日呼伦贝尔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的环流形势为典型的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相互作用的暴雨天气形势.系统垂直发展旺盛且坡度陡直,使得中低层影响系统始终处于上升运动区:地面气旋的辐合作用和辐合线的抬升作用是这次暴雨产生的触发机制;中低空急流的耦合配置为对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低空急流为这次暴雨天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南北长达数千公里带状云系上的对流云团强盛发展与暴雨落区时应很好、  相似文献   

15.
宋欣 《农学学报》2014,4(4):91-94
为了研究透彻潍坊地区经常发生的暴雨天气,总结归纳夏季经常发生的暴雨天气类型,笔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2年7月4日潍坊地区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低层水汽堆积及高层的强辐散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透彻分析影响潍坊地区的这种典型夏季暴雨类型,将为以后的预报工作积攒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6.
17.
选用娄底市1990-2018年国家气象观测站的相关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娄底市连阴雨天气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针对连阴雨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关的防御措施。结果表明,娄底市连阴雨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上升速率为0.22 d/10年;连阴雨在冬季发生的几率最大,为45.2%,发生在春季的几率次之,为31.0%;其中轻度连阴雨出现的几率最多,为66.7%,中度连阴雨次之,为26.2%。针对连阴雨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及时开沟排水,增加土壤透气性,防止渍害发生,做好查苗补苗工作,及时加固温室大棚棚架和畜禽舍等措施。该研究为娄底预防和定量评估连阴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青海省贵南县2010年7-8月气象资料,分析了7月23日-8月3日高温天气特征和环流背景,总结造成这次高温天气的成因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产量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贵南的这次高温天气正好出现在青藏高压控制下。这次高温天气使青稞地土壤相对湿度降至65%,使正处在灌浆期的青稞受影响,千粒重比去年下降5.0g,青稞提前成熟,可以高产的青稞产量与历年平均持平;油菜花期缩短,植株收尖,角果减少,导致荚果数比上年减少9.7个,油菜大面积减产。  相似文献   

19.
2006年7月阳泉市两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山西省阳泉市出现两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分析了天气预报业务中常用的实际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太原多普勒雷达资料,尝试对同类天气的短时和临近预报进行总结,得出预报指标和可用的概念。经分析发现:夏季午后致灾冰雹发生时,当日08时是典型的降雹环流形势,500 hPa有低于-12℃的冷中心,存在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大气层结,有正的对流有效位能,本地地面总能量达到高能(≥60℃)。当对流云发展时,卫星云图上云顶亮温低于-40℃,多普勒雷达探测到回波强度在45 dBz以上,强回波(≥45dBz)高度在8 km以上,强回波面积≥15 km×15 km,对流回波发展为典型的冰雹云特征,垂直液态含水量(VIL)≥40 kg/m2,强回波对应径向速度场的逆风区(风辐合)或模糊区(风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20.
刘茵  孟自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143-144,154
以1963—2007年商丘市小麦生长季的气象数据为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生育期干热风发生规律,并深入分析了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区小麦干热风发生频率为10年7~8遇,重灾年率为10年5~6遇。与常年相比,干热风的发生频率呈现有所减少、危害程度呈现有所减轻的趋势;时期上呈现干热风5月下旬—6月上旬减少的态势;空间分布上呈现干热风南部和中部轻、东部和西北部重的特征。形成原因方面来看,受气流影响该区天气晴朗、温度较高、空气相对干燥都有助于干热风气候的出现;另外,选择晚熟品种、氮肥施用过量、灌水量少或过晚等人为因素也可能导致干热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