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为了探明‘富士’苹果着色的生理指标,以‘富士’苹果为试材,对进入着色期的‘富士’苹果果皮花青苷及果实糖份、相关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对其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富士’苹果从盛花后110d到120d(辽宁熊岳9月1~10日)淀粉含量从3.12%增至最高值3.51%,之后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并转化为糖,直至盛花后160d果实采收时(辽宁熊岳10月20日,)淀粉含量降至0.15%;淀粉酶活性从盛花后120d(辽宁熊岳9月10日)的10.67μmol/〈g.h〉逐渐升高至采收时为24.13μmol/〈g.h〉。从盛花后130d(辽宁熊岳9月20日)果实开始着色至果实采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还原性糖从12.1%、9.223%、7.09%增至16.9%、13.76%、10.57%,花青苷从28.652U/100cm2增至55.468U/100cm2;果实PAL酶活性从0.82U/〈g.h〉逐渐增至0.99U/〈g.h〉。且果皮花青苷含量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61**和r=0.9240**),与果实PAL酶,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82**和r=0.9364**),与果实蔗糖酸性转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8731*)。说明淀粉酶、蔗糖酸性转化酶酶活性的变化促进了糖的积累,进而促进了花青苷的合成;PAL酶的不断增加,促进了花青素的积累,进而促进了花青苷的合成。由此可见,富士苹果着色起止日期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还原性糖份含量可以作为‘富士’苹果着色的直接参考生理指标,此期的果实PAL酶、淀粉酶、蔗糖酸性转化酶活性变化可以作为‘富士’苹果着色的间接参考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光照条件对不同粒色小麦籽粒花青素合成与积累的影响, 以红粒小麦品种(系) D4红、红5、黑小麦76, 黑粒小麦品系D4黑、昌邑黑麦, 以及普通小麦济麦19 (白粒)为材料, 研究穗部遮光对不同粒色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花青素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全灌浆期穗部遮光或后期遮光对籽粒花青素含量的影响显著大于前期遮光, 说明籽粒灌浆后期是花青素合成的关键时期。穗部遮光对D4红、红5及黑小麦76籽粒花青素含量的影响显著大于黑粒小麦昌邑黑麦与D4黑。3个红粒品种(系)全灌浆期遮光后籽粒花青素含量不足1 U g-1, 与白粒品种类似, 而前期遮光后期恢复光照后籽粒花青素迅速合成。与未遮光的对照比较, 遮光对2个黑粒小麦品系花青素含量影响虽达显著水平, 但遮光后黑粒品系花青素含量仍在2 U g-1以上。说明黑粒与红粒小麦籽粒花青素的合成途径不同。红粒小麦的花青素合成可能是一种依赖光的合成途径, 而黑粒小麦中可能是依光型和非依光型两种合成途径, 且后者是其主要途径。有色小麦籽粒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变化趋势是灌浆前期低, 中后期高, 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则呈前期高, 中后期低的变化趋势。未遮光处理的有色小麦, 其不同时期籽粒花青素含量与PAL和CHI活性变化趋于一致, 且呈显著正相关, 表明CHI与PAL是有色小麦籽粒花青素合成的关键酶。黑粒小麦的花青素含量与PPO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而红粒的相关性不显著。遮光后籽粒的花青素含量变化与酶活性变化趋势不一致, 说明光照条件对籽粒花青素合成的影响并非直接通过3种酶活性的变化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寒光苹果果实的着色程度并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在果实成熟前用已筛选出的200mg/L的外源烯效唑(S3307)对果实进行喷施处理。通过对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几种色素及果实糖、酸、几种激素含量的连续测定和分析比较,探讨外源S3307促进果实着色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S3307处理促进了果皮花青素合成和叶绿素降解,提高了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了果实的百果重。分析认为:S3307处理通过改变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平衡而促进着色。S3307处理使果实GA3和前期ZR的含量减少,使IAA含量在一定的时期增多,使果实前期ABA含量减少而到采收时激增,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增大了ABA/GA3值。  相似文献   

4.
研究套袋处理和细胞G6PDH活性抑制剂-脱氢异雄酮(DHEA)涂抹处理,探讨桃果实着色过程中G6PDH、PAL活性与花色苷的关系。以‘早玉’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 cv. ‘zaoyu’)为试材,研究了套袋对果皮花色苷、G6PDH和PAL活性、G6PDH亚细胞分布的影响,也试用DHEA处理,观察果皮颜色变化,并测定果皮中G6PDH活性和花色苷含量。自然生长的果实中,花色苷与G6PDH、PAL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套袋果实摘除套袋后,G6PDH和PAL活性、花色苷都迅速增加,而未摘掉套袋的果实中,G6PDH、PAL活性和花色苷的含量基本没有变化;果实G6PDH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质体(转色前为叶绿体,而转色期为杂色体)中,套袋使得叶绿体狭长,而且发生叶绿体裂殖;果皮质体中胶体金颗粒数量与G6PDH活性变化一致;脱氢异雄酮(DHEA)处理降低了G6PDH活性,花色苷含量也明显减少。套袋处理果实中G6PDH、PAL活性和花色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抑制G6PDH的活性能够抑制花色苷的合成。进一步表明G6PDH在果实花色苷合成中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烯效唑(S3307)处理可以显著地提高寒光苹果果实的着色程度,同时使果实的一些重要品质提高。S3307处理促进了果皮花青素合成和叶绿素降解,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研究表明,S3307处理改变了果实成熟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和平衡,即S3307处理主要降低了果实中内源GA3含量,提高了果实中ABA/GA3的比值。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主栽芒果品种"贵妃"芒果树为试材,研究采前喷洒不同浓度(0.3、0.5、1.0、2.0、3.0、4.0 g/L)的赤霉素(GA3)对采后芒果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采前GA3处理均能够延缓采后果实a*值的上升,抑制叶绿素的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及花青素的积累,降低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并推迟酶活性高峰的出现,但采前高浓度(4.0 g/L)GA3处理会使"贵妃"芒果至果实完熟时仍不能完全转色,对外观品质具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前水杨酸喷施对红地球葡萄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水杨酸(SA)分别在膨大期、转色期和采收前2天(预收期)喷施葡萄果实,采收、预冷后在0℃条件下贮藏,研究其对葡萄采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A处理能有效抑制葡萄果实的腐烂率、落粒率、失重率和果梗褐变的增加,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同时有效维持葡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1.0 mmoL/L SA为适宜喷施浓度,此浓度SA处理能提高葡萄贮藏期间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综上所述,采前SA喷施可有效提高鲜食葡萄采后贮运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并能提高葡萄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南果梨花青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以南果梨树为试材,在不同的施肥处理下,研究了南果梨花青素含量与PAL活性的关系及施肥对南果梨花青素含量及PAL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果梨整个生育时期,PAL活性的变化与花青素的合成都有两次高峰,但它们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施肥处理对花青素含量及PAL活性的影响极其显著,施高量钾、铁肥和不施氮、磷有利于花青素含量的增加和PAL活性的提高,中量施肥水平对花青素含量及PAL活性都表现出了较好的调控效果,其花青素含量及PAL活性分别为48.95nmol/g和19.72 U/(g?h),虽然花青素含量与PAL活性低于高量钾处理,但它们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针对设施葡萄生产中光温逆境导致果实品质欠佳(着色差)的问题,对2个葡萄园转色期的‘巨峰’和‘巨玫瑰’葡萄进行每日补光试验处理(4:00—5:00和19:00—22:00),观察处理前后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每日补光4 h处理后‘巨峰’和‘巨玫瑰’着色更深、更均匀,且补光处理能显著提高葡萄果实的颜色指数,补光处理后葡萄果皮的花色苷含量提高了5.00~19.42 µg/g;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了0.5~1.7 °Brix,葡萄糖含量增加了0.42~3.43 mg/g,最终成熟期提早了5~7天。综合试验结果可知,在葡萄转色期进行补光处理,可以明显改善红色系葡萄的着色问题,提高葡萄品质,对优质葡萄生产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红肉脐橙为试材,于果实着色前对其进行DMSO喷布处理,研究了处理对果皮主要色素和糖含量变化的影响,并对处理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着色前DMSO处理不影响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但处理加快了果皮叶绿素的降解,延缓了成熟期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上升;处理基本不改变果皮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总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但处理加快了果皮葡萄糖、果糖和总糖含量的上升,极显著降低了果皮蔗糖含量;处理和对照果皮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葡萄糖、果糖和总糖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蔗糖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以海南主栽杧果品种‘贵妃’为试材,在果实生育期进行萘乙酸(NAA)、爱多收(复硝酚钠)不同浓度处理的喷施试验,旨在明确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杧果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爱多收增加产量效果较好,以高浓度的100 mg/L处理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了102.6%,NAA低浓度可显著增加产量,高浓度则起到疏果的作用,增产效果不显著。NAA能显著促进果实膨大,爱多收则不能。在影响果皮色素方面,NAA和爱多收较低浓度(5、10 mg/L)处理延缓果皮叶绿素的降解,各处理均促进了果皮类胡萝卜素的积累,NAA较高浓度(60、100 mg/L)和爱多收5 mg/L处理抑制了果皮花青素的合成,尤其是NAA 100 mg/L,对果实采收期和完熟期的红色着色造成不利影响。NAA和爱多收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不大。综合比较,以NAA 30 mg/L和爱多收100 mg/L处理为宜。该研究为NAA和爱多收在海南‘贵妃’杧种植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基质水分变化对苹果果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多酚含量的影响,以盆栽‘红富士’苹果为试材,调控基质水分含量,测定不同时期苹果果实中PAL酶活性和多酚含量。结果表明:果皮和果肉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达到高峰的时间有所差异。基质相对含水量分别由50%~55%和65%~70%提高到80%~85%时,果皮PAL酶活性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处理,但果肉中的PAL活性没有差异;果皮和果肉中多酚含量显著低于同时期的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3.
外源GA3和ABA处理对红肉脐橙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长性状一致的成年红肉脐橙为试材,研究了果实转色前外源GA3和ABA处理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处理提高了果皮的亮度,但降低了果皮红色度和单果重;外源ABA提高了果皮的红色度和黄色度,但降低了果皮的亮度和单果重;外源GA3与ABA处理均不利于果实内在品质的提高,从而在果实转色前用外源ABA和GA3处理红肉脐橙果实不利于其综合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兵团第一师六团二连苹果为试验材料,研究苹果纺锤形树形改造为主干形后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主干形苹果树随着树冠高度的增加单果重、纵横径和着色指数增加,上层果实单果重极显著大于中层的下层,纺锤形苹果树以中层单果重最大;各层间果实纵横径、着色指数差异不显著。主干形上层果实单果重极显著大于纺锤形,中层显著大于纺锤形,主干形果实着色指数极显著高于纺锤形。纺锤形各层果实内在品质无显著差异。主干形果实内在品质与纺锤形差异不明显,主干形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极显著高于纺锤形。改造后主干形苹果树果实外观品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芒果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是花青素代谢后期重要的酶,是决定花青素从无色到有色的关键调控点。本研究以‘贵妃’芒果的果实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得到了一个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该基因c DNA全长为1 260 bp,开放阅读框为987 bp,编码328个氨基酸。进一步扩增得到其基因组DNA,全长为3 022 bp,分析发现其含有五个内含子,在已报道植物中表现保守。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芒果DFR蛋白与火鹤花、小麦和大麦等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对不同着色的果皮中的DFR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发现,绿色果皮中表达量较高,而黄色果皮中表达量较低,暗示DFR调控花色苷合成的功能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江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3):80-86
在葡萄品种中,果皮颜色从白色到黑色存在广泛的差异,花青素苷的合成和积累是形成果皮颜色的直接原因,MYB类转录因子是调控花青素苷合成的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种果皮颜色同MYB转录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列出了花青素的结构和种类以及花青素苷生物合成途径,归纳了葡萄色泽与花青素苷的关系,列举了调控植物花青素苷合成的相关基因的功能,并着重分析了葡萄MYB类转录因子在花青素苷合成过程中的功能,以期为今后改良葡萄果皮颜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以红色非洲菊品种‘红地毯’为试材,在花朵发育的P1时期喷施赤霉素,浓度分别为0、50、100、200、400、800 mg/L,研究外源GA3处理对非洲菊舌状花着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外源赤霉素浓度的增加,花瓣内花青素含量逐渐升高,促进花青素的合成;当外源赤霉素浓度在100~200 mg/L时,最有利于类黄酮的合成和可溶性糖的积累;但是赤霉素浓度大于200 mg/L时才能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因此赤霉素浓度为200 mg/L左右时能促进非洲菊舌状花着色。  相似文献   

18.
以山西太谷和运城地区的砀山酥梨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1-MCP处理的酥梨果实在(0±0.5)℃低温条件下长期贮藏后常温20℃货架9d期间的品质和果实虎皮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极显著抑制(运城)和完全控制(太谷)酥梨果实贮藏后货架期间的虎皮病.保持果实良好的外观色泽和内在品质,明显降低酥梨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以及果皮和果肉组织的总酚含量和PPO活性。1-MCP处理可以作为控制砀山酥梨低温贮藏后货架期间果实组织褐变f尤其是虎皮病1和保持良好品质的主要技术措施,建议1-MCP适宜处理浓度为0.5~1.0μL/L。  相似文献   

19.
外源物质处理对高温胁迫下苹果果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温胁迫下,果实表皮组织抗氧化代谢变化的总趋势是O2-和MDA含量升高,当胁迫在一定范围内,SOD和POD活性上升;超过一定限度,SOD和POD活性下降。外源自由基产生剂能够增加内源O2-的含量,同时极显著提高SOD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45℃温度胁迫下,果实表皮组织O2-含量增加14.52%~61.70%;SOD活性提高1.07~1.66倍。不同种类外源活性氧产生剂对内源O2-含量的影响效能有所不同。碱性二亚硫酸钠可直接产生O2-,所以诱导内源O2-合成的效果更大一些。不同种类外源物质均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果实表皮组织SOD和POD活性,提高果实的抗热性。  相似文献   

20.
儿茶素类化合物与花青素均由类黄酮代谢途径合成,紫芽茶中富含花青素。为探明紫芽茶树中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流的情况,本试验以来源于湄潭苔茶后代的1株紫色芽叶茶树和1株绿色芽叶茶树为材料,测定芽下第一叶、第二叶和第三叶的叶色、儿茶素类组分和花青素总量,分析了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及基因表达量同总儿茶素、花青素累积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紫芽茶树中各叶位中花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绿芽茶树,而儿茶素类总量却低于对照;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PAL、CHS、CHI、F3H、DFR、ANS、ANR1、ANR2、F3¢H和F3’5’H)基因均呈现上调趋势。紫色芽叶中的总儿茶素与花青素,同各相关基因(LAR除外)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都较高,且二者相关系数差异不大。绿色芽叶中的总儿茶素与各基因(LAR、F3’H除外)表达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花青素同各基因表达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