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烟—稻"种植制度中,晚稻前茬作物烤烟施用磷、钾肥量较大,烤烟没有吸收利用完的积累在土壤中,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烟农晚稻不施底肥,只在插秧后7~10 d施少量氮肥,不施磷、钾肥。利用湖南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专家系统,结合耒阳市农民生产实际,研究了当地"烟—稻"种植模式下氮肥不同施用量对晚稻有效穗、晚稻生育期、氮肥效应模型氮肥利用率,以及晚稻产量与效益的影响,为烟农高效种植"烟—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田县烟稻轮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稻耕作制度是新田县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较全面的总结了新田县在实施烟—稻轮作优质高效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做法,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以稳定粮食生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在现代农业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实践中,积极探索助农增收新模式,总结出了"菜—稻—菜"、"稻—菇"等高效种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果。现将几种主要种植模式介绍如下:一、菜—稻—菜模式1.番茄—水稻—无筋四季豆番茄品种选用瑞丽或903,水稻选用冈优158,无筋四季豆选用太空无筋豆。番茄10月上旬播种、11月初假植,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大田县石牌镇平均海拔500多米,是典型的中低海拔乡镇。根据当地中低海拔气候特点,经实验示范表明:烟—稻—莴苣栽培模式,是一个适宜当地发展优质高效的种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温光资源。该种植模式每年多种一季,达到粮经双丰收,亩可增收2000多元,是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路子。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大棚瓜菜连作与菜稻轮作两种不同的种植模式,通过试验对不同模式下土壤性状、肥力及生产效益等指标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瓜菜连作田块酸化较严重,且采收结束后土壤中仍有较多的氮磷钾肥料富余,而菜稻轮作则具有明显缓解土壤酸化、减少土壤中富余肥料等作用,瓜菜连作在高产量、高产值、高成本的种植模式下,种植效益也只是比菜稻轮作小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垦稻品种,采用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设计,以空育131为对照,设立9个垦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垦稻各品种之间的生育进程、综合发病率、产量构成因子、实际产量、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变化规律不明显,这主要取决于品种特性和生育性状.垦稻12和垦鉴稻6两个垦稻品种的表现较好,实际产量分别为9304.7 kg/hm2、9204.6 kg/hm2,增产率分别为3.3%、2.2%,初步筛选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垦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麦/玉米—稻对土壤生产力和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种植方式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表明:(1)麦/玉米—稻显著提高了土壤生产力,生物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2891%、4334%,总粗蛋白质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5850%、5569%;(2)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效孔隙总量,减缓土壤粘闭现象的进一步发生;(3)对土壤速效磷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土壤速效钾含量急剧减少;(4)麦/玉米—稻土壤有机质、全氮变化趋势不甚明显,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8.
开封地区稻茬麦种植常年稳定在1~1.2万hm《'2》之间,主要分布在沿黄河两岸的郊区、开封县、兰考县的部分乡村,其中约80茗~90%为撒播麦.由于该地区地下水位浅,一般为1~2m,造成地块潮湿、土壤黏重,不易耕作,加上稻茬茬口晚,为省力、省时、省工,稻茬撤播麦种植已形成稻区独特的生产方式.但当地农民"重稻轻麦"的传统观念以及对稻茬麦的粗放管理,严重影响了稻茬撤播麦的产墨.如何才能提高稻茬麦的产量呢?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位于渤海湾北部,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经历年垦殖,引水洗盐已种植水稻。但全区30万亩水稻中有1/3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病害。水稻分蘖期叶片发生赤褐色斑点,植株萎缩,生长缓慢,分蘖很少,当地群众称为“稻缩苗”。近年来,我们与河北省农垦所协作,在有“稻缩苗”病害的土壤上进行了使用锌肥的试验,效果显著。每亩增产58.4—176.3斤,增产率为7.1—30.9%。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为湖南省湘西州农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湘西州分别调研采集连续5年以上常规施肥条件下进行烟—稻轮作(TRT)、烟—玉米轮作(TMT)和烟—烟连作(TT) 3种种植模式土壤,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碳、氮磷钾、化学计量、pH、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和微生物量碳氮等指标,分析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以及不同模式间的差异。【结果】种植模式对土壤孔隙度、有机碳、氮磷钾、化学计量、pH、3种酶和微生物量碳氮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均以TRT最高,通气孔隙度则以TMT最高; TRT土壤pH、有机碳、氮素和化学计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土壤总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TT中最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在TRT中最高,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TT中最高;不同种植模式灰色关联度指数排序为TRT>TMT>TT。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存在明显差异,且TRT与TT间差异更明显;土壤有机碳与总氮、化学计量和微生物量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化学计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直接作用效应,对微生物特征具有间接作用效应,微生物特征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示因子。【结论】烟—稻轮作模式土壤pH稳定,养分较充足且均衡,微生物特征最佳,有益于保持土壤肥力和质量,是一种用养结合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值得在湘西地区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对永定区单季稻、双季稻、芋稻轮作、烟稻轮作4种种植模式的土壤进行肥力调查与丰缺评价。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总体较高;速效钾严重缺乏;土壤主要呈酸性或微酸性。不同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表现为芋稻轮作双季稻烟稻轮作单季稻;碱解氮平均含量为芋稻轮作单季稻烟稻轮作双季稻;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为芋稻轮作烟稻轮作单季稻双季稻;土壤p H值大小为双季稻芋稻轮作单季稻烟稻轮作。针对4种模式的土壤肥力现状,提出了几点科学施肥和土壤培肥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资料收集及问卷调研,采集验证样品测试分析,对比了稻虾养殖区与常规种植区的环境及产品安全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稻虾养殖区表层土壤(0~25 cm)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pH值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稻虾养殖方式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养分;两种模式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明显;土壤中抗生素及农药残留未检出。(2)稻虾共作模式灌溉水中全氮、全磷、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均高于常规种植模式;2种模式下灌溉水中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明显,且均未超过规定的限值。(3)稻虾养殖区与常规种植区稻米中铅、镉、铬等8种重金属含量无显著差异,均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值,污染风险较小;抽检的抗生素及农药残留均为未检出。(4)小龙虾(虾肉)中铅、镉、铬等8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规定的限量值,且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Pi均小于1;抽检的抗生素及农药残留均为未检出。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农民以种植烟叶、水稻、蔬菜(莴苣)及柑橘为主,多年来推广烟—稻—菜栽培模式效益显著,重点介绍了烟后稻和稻后菜(莴苣)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育技术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稻鸭共育是一项能帮助农民现实双赢的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技术,稻鸭共育技术有利于减少稻谷害虫,种植优质稻米,鸭子在稻田中获得天然的生长环境,养殖健康无污染鸭子。本文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实现农民种养双赢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提出几点合理的技术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15.
虾稻共作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新型的水稻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不仅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同时也是集约型耕地种植模式的一种,是充分利用耕地、保护耕地的最优种植方式。枣阳市兴隆镇采用虾稻共作种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壤的肥力,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保证水稻的稳产。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江汉平原稻田采用的种植制度基本上是“麦—稻—稻”和“肥—稻—稻”,从而导致土壤次生潜育化,理化性状差,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增厚,过多消耗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病虫害、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滋生。因此,从多方面探索稻田优化种植模式,是作物布局深化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发展迈向新台阶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烟—稻轮作栽培技术,以为合理利用土壤养分,提高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16年,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免耕试验基地开始设计不同种植模式处理;2018—2020年,采集冬闲–稻(IR)、冬闲–稻–稻(IRR)、油–稻(OR)、油–稻–稻(ORR)等4种油稻种植模式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容重、微团聚体、养分和酶活性,探究免耕条件下不同油稻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2019年,同一年内不同油稻种植模式土壤容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0年,IR和IRR的土壤容重显著高于OR和ORR的;2020年,OR和ORR的0.250~1.000mm粒级微团聚体质量分数较2018年的分别降低了52.04%和49.41%,不同种植模式对大粒级(>0.010mm)微团聚体质量分数的影响较大,对小粒级(<0.010mm)的影响较小;2018、2019年,同一年内4种种植模式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0年,ORR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同一年内,OR、ORR的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显著低于IR、IRR的,ORR的土壤纤维素酶、磷酸酶活性均较IRR的高。可见,免耕条件下,油–稻和油–稻–稻种植模式可减缓土壤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丽水市莲都区种植的西瓜都是采用西瓜—菜(稻)或西瓜—西瓜种植模式,随着当前农作制度创新,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农民发展新三熟种植模式,莲都区建立了西瓜—西瓜—玉米和西瓜—木瓜—迷你番薯2种种植新模式示范推广基地,阐述了其实施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效,总结了其主要做法与体会,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其中,不同土层的共同影响因子——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和土壤紧实度是目前当地土壤质量的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以麦稻双免耕作模式最好,1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结论】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下,对成都平原土壤质量具有良好效益的耕作模式为麦免+稻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