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加拿大披碱草与圆柱披碱草杂种F1的育性、细胞遗传学基础及育种潜力,对其杂种F1的生育特性、染色体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生长速度介于双亲之间,平均株高143.67cm,株型偏向加拿大披碱草,叶量丰富,穗子超亲优势明显,花粉高度不育,结实率为0;杂种F1为五倍体,其平均染色体构型为5.82Ⅰ 14.31Ⅱ 0.15Ⅲ,并有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染色体配对行为不规则是造成杂种不育的细胞遗传学原因.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披碱草与肥披碱草杂种F1的形态学及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为了解加拿大技碱草与肥技碱草杂种F1的育性状况、细胞遗传学基础和育种潜力,用定株观测、花粉染色、染色体制片镜检等方法,对杂种F1的生育特性、染色体构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植株生长势很强,生长速度和株高明显超过其双亲,株型倾向母本加拿大技碱草,穗较长,穗型呈中间型,叶片宽大,花粉可育率及结实率均为0;F1为五倍体(2n=5x=35),其PMCMI平均染色体构型为5.79Ⅰ 14.3Ⅱ 0.17Ⅲ,后期Ⅰ出现染色体桥和落后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老芒麦与紫芒披碱草杂种F1的生育特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解老芒麦与紫芒披碱草正、反交杂种F1的育性、细胞遗传学表现及育种利用潜力,对杂种F1的生育特性、染色体构型、EST同工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交(老芒麦×紫芒披碱草)F1 和反交(紫芒披碱草×老芒麦)F1植株的生长势均很强,正交F1株高143.2 cm、全株浅绿色,反交F1株高129.7 cm、全株灰绿色;正、反交F1的穗型均呈双亲中间型,花药呈黄色,花粉可育率0.02%~0.03%,结实率为0,说明杂种高度不育;正交F1 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平均染色体构型为6.90Ⅰ+14.02Ⅱ,反交F1为7.82Ⅰ+13.59 Ⅱ,减数分裂后期Ⅰ有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等不规则现象;亲本及其正、反交杂种F1分蘖期幼叶的EST同工酶酶带的位点、数目和强弱均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亲本及杂种在蛋白质水平识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5.
不同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1光合生理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细胞质对杂种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8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K,V、T、CHA型不育系)及其恢复系758461-4的杂种F1为材料,在4个生育时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测定了其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及相关生理参数(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细胞间隙CO2浓度Ci、大气CO2浓度(Ca),并对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及相关生理参数优势普遍存在,其中T型杂种的优势最强,超中亲(MP)20.029%,K、V型杂种分别超MP 10.630%、7.099%;(2)杂种Fl及其隶本净光合速率及生理参数4个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相同,从开花期到灌浆期,Pn与Ci、Gs的变化趋势相同,与Ls的相反;(3)K型杂种的Pn较CHA型低0.077μmol CO2·m-2·s-1,V、T型杂种的Pn较CHA型分别高0.419、0.725μmol CO2·m-2·s-1但其差异不显著;(4)以太911289为母本配制的杂种的P"比以翼5418为母本配制的杂种高1.052μmol CO2·m-2·s-1,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由此可见,K、V、T型细胞质对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及生理参数无不良影响;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受气孔因素的限制;在配制杂种时,通过选择优良的基因型可以改善杂种F.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6.
利用化学杂交剂生产的冬小麦F1杂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及其杂种F1的育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价值,采用BNS分期播种、F1正常秋播的方法,对其育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正常或稍早秋播时BNS表现高度不育,国内、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分别为0.23%~1.77%、0.27%~4.06%,晚播时不育转换成可育,临界播期为10月17日;(2)BNS年际间不育性遗传稳定,且雌蕊活性正常,极易接受外来花粉,国内、国际法饱和授粉结实率分别为79.94%~85.26%、93.58%~100.20%;(3)BNS花粉碘染为圆败型,F1花粉碘染有典败、染败和正常三种类型;(4)BNS不育系具有可恢复性.32个F1代中,有3个组合的国际法结实率<5%,花粉败育率达96%以上,29个的自交结实率为6.28%~156.57%(国际法),其中BNS/SN055525的恢复度最高,国内、国际法结实率分别为95.85%、156.57%,花粉败育率仅为2.02%,结实正常.综上所述,BNS具有早播或正常播不育、晚播可育的特性,且不育性能够稳定遗传,在常规品种(系)中可筛选出高恢复度的恢复系用于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8.
普通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5代株系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的细胞遗传学规律,对普通小麦济南177与高冰草的体细胞杂种F5代的高秆株系Ⅰ-1-9和矮秆株系Ⅱ-1-3的根尖染色体数目进行了镜检观察,结果表明,两个株系分别有86.59%和82.45%的细胞其染色体数目分布在40-42之间。核型分析发现,Ⅰ-1-9和Ⅱ-1-3与亲本济南177的差别主要在2A、5A和6B染色体上,而且与亲本相比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两个杂种株系之间亦存在明显的染色体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ISSR标记技术应用于小黑麦杂种鉴定提供参考,利用ISSR标记对小黑麦品系P1和P_2有性杂交得到的F_1代群体进行分子鉴定,同时结合田间表型调查结果对F_1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6个杂交F_1代单株中,52个为真杂种,其中,5个单株无主茎、未结实,1个生长后期死亡。14条ISSR引物对46个正常结实真杂种扩增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61.19%,其中,UBC822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100%,UBC808和UBC815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均为75%。F_1代群体和父母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2~0.94,说明杂交后代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将杂交F_1代群体和父母本在阈值0.748处分为3大类群,第1类群包括1份材料(父本,P1),第2类群包括1份材料(母本,P_2),第3类包括46个杂交F_1代单株;杂交F_1代与父母本的遗传距离较远,先与母本聚为一类,之后与父本聚为一类。田间调查结果表明,7个性状中,除株高偏向于父本外,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均偏向于母本,与父本的差距较大,这与ISSR分析结果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利用已审定的高产优质品种与大铃或优质材料杂交配组的25个杂种F_1代材料进行分类,并筛选出具有综合性状优异的棉花新组合或新品系,使用SAS V8软件对25个杂交组合的14个农艺与品质性状(株高、始果枝位节数与高度、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单铃壳重、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和籽棉产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这25个组合产量高,但是马克隆值偏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后筛选出优质高产棉组合2个(为19号、10号)。旨在创制出优良棉花新材料和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红麻 Hibiscus cannabinus(简写 H·C)(2n=36)和 H·radiatus(2n=72)(简写 H·R)之间的正反交的研究,用 H·C做母本获得 F_1代植株,生长势强,但不结实,多次观察到花粉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是18_Ⅱ 18_Ⅰ,从这些结果推断,H·R 四倍  相似文献   

12.
全量秸秆还田对宁粳1号产量构成及生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宁粳1号产量构成及生育特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抑制了水稻大田分蘖前期生长,分蘖中期发苗速度稳健加快,后期生长稳健。秸秆还田与对照田同品种同稻作方式相比表现为有效穗略有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成熟期推迟1-2d,后期熟相明显好于对照田。  相似文献   

13.
以43份杂交棉F1代为研究对象,时各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竞争优势、相关系教及通径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棉F1代中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表分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时皮棉产量直接作用较大的性状为单株铃数、衣分和单铃重,对F1代的筛选应注重对这几个性状选择,以获得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普通小麦与山羊草属的杂交F1代的育性、细胞遗传学表现及育种利用潜力,以普通小麦7182和丰优1718为母本,分别以卵穗山羊草SY163和离果山羊草SY119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F1代的生育特性、染色体构型、田间条锈病抗性、F1自交和回交结实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植株生长势较强,株型倾向母本,成熟期穗子易断,壳硬;杂交F1代高度不育,花粉可育率1.26%~3.54%,回交结实率2.08%~5.26%,仅普通小麦/卵穗山羊草自交结实,但结实率最高仅为0.25%。7182/SY163、7182/SY119、丰优1718/SY163、丰优1718/SY119杂交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平均分别为31.11I+1.90II+0.03III、20.04I+7.45II+0.02III、30.08I+2.40II+0.04III、22.37I+6.30II+0.01III,说明普通小麦与2种山羊草杂交亲和性差,且可交配性主要由山羊草基因决定。田间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F1代均对条锈菌混合小种高抗或免疫,这对于丰富小麦抗病基因资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寄主抗性基因 NHO1(non-host resistance 1)编码的甘油激酶(glycerol kinase,GK),是甘油代谢中的限速酶之一,参与植物对多种病害的抵御过程。为进一步探究其响应小麦白粉菌侵染的表达模式,利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了转录自抗病种质N9134的三个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小麦 NHO1基因(分别命名为 TaNHO1-2A、 TaNHO1-2B和 TaNHO1-2D),分析三个 TaNHO1同源基因的序列、启动子组成元件和表达模式,并明确了其亚细胞定位。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小麦 TaNHO1-2A/2B/2D基因CDS区序列全长分别为1 605、1 599和1 605 bp,分别编码534、532和534个氨基酸残基;3个同源基因均含有与 AtNHO1(AT1G80460.1)基因以及 OsNHO1(Os04G0647800)基因高度相似的FGGY_N端和FGGY_C端结构域。经对启动子区结构分析,该基因启动子区含有大量与植物激素及逆境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意味着 TaNHO1可受到多种植物激素诱导并参与小麦抗病过程。qRT-PCR结果表明,在N9134抗病近等基因系响应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tritici,Bgt)侵染过程中,三个同源基因在不同时间点表达模式不同,其中 TaNHO1-2A、 TaNHO1-2B基因在侵染早期均上调表达,而 TaNHO1-2D则表现出多次波动的表达模式;在N9134感病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下,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病菌侵染后48 h均表现出下调,说明该基因能够响应白粉菌侵染。经亚细胞定位分析,该基因主要作用于细胞质、细胞膜以及核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