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河南省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种植结构,筛选适宜河南省不同粳稻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2020年河南省种子站对征集到的20个优质品种进行了展示。结果表明,各品种在沿黄稻区产量及品质均优于豫南稻区;郑稻24、获稻008、晶光17、豫稻16共4个品种在不同稻区丰产性好、品质优,适宜区广,可在沿黄稻区及豫南稻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优质杂稻宜香优527的产量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珍  程爱民  吴立新 《种子》2006,25(10):86-87
优质杂稻新组合宜香优527于2004—2005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长江中上游优质组区域试验,两年结果产量居第1,2位。2005年在多点生产示范中,表现出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在黔东南不同海拔地区种植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九稻39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选育出的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该品种2005-2007年连续3年被吉林省农委确认为吉林省中熟稻区主导品种,近两年种植面积约占吉林省中熟稻区的三分之一左右。  相似文献   

4.
第一部分 主导品种 水稻(30个) 一、长江中下游稻区 Y两优1号: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以及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还适宜在云南、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相似文献   

5.
谭卫建  汪万祥 《中国种业》2022,(12):122-124
双季稻早专晚优生产技术是从品种选配入手,配合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提升南方双季稻区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模式,即早季种植专用稻品种,晚季种植优质稻品种,既提升早稻商品价值,又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稻米需求。对双季稻早专晚优技术的品种选择和搭配、育秧移栽、大田管理、收获与烘干等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以期为增加双季稻区生产效益、保证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山东省省审高产优质多抗水稻品种阳光800的选育过程与方法、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适宜在鲁南、鲁西南麦茬稻区及东营稻区作为移栽、机插、抛秧和春季直播等种植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口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区域大致分为五个积温带,其中以第三积温带面积最大(约3500万亩),选育适合第三积温带的优质抗稻瘟品种是东北稻区育种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姚善国研究组主要致力于东北粳稻的多基因组装设计育种研究。以历史栽培面积最大品种空育131为底盘,通  相似文献   

8.
高产优质杂交香稻宜香9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香9号系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用自育浓香型优质不育系宜香1A作母本,与自育亚种间重穗型优质恢复系宜恢9号作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香型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8。适宜我国南方稻区的平坝、丘陵区及汕优63种植的地方种植。  相似文献   

9.
宜香2239系四川省宜宾市农科院用优质不育系宜香1A与优质强恢复系宜恢2239组配而成的高产香型杂交稻新品种.2004—2005年参加四川省区试,表现丰产、稳产、品质优、抗病、适应性好等特点,可广泛适应于我国南方稻区种植。2007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稻2007001)。  相似文献   

10.
沿海地区直播稻种植后效应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地区直播稻连茬种植后优劣效应共显,直播稻可以直接节省种植用工,改变水稻病虫发生危害特点,调整了稻田土壤理化性质,使得养分等有利生长因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种植收益相对稳定,但杂草(稻)危害逐年加重,水稻安全生产的风险增加。因此,应客观认识直播稻栽培后效应,加大宣传与指导力度,普及直播稻栽培技术及生产风险,树立粮食安全生产的全局观念,科学规划种植布局,从整个农业生态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直播稻生产。  相似文献   

11.
《种业导刊》2016,(3):36-42
第一部分 主导品种水稻(30个) 一、长江中下游稻区 T两优1号: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以及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还适宜在云南,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相似文献   

12.
紫两优301是利用具有紫色标记性状不育系紫红10S作母本与自选优质恢复系R301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属早熟感温型品种。2020 年通过广西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桂中北稻区早、晚稻种植,桂南稻区低水田及秧田种植。  相似文献   

13.
1选育经过 K优818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优质不育系K17A与R818配组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新组合.200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参加全国南方稻区高产组区试.2002年破格参加全国南方稻区生产试验.2003年以第一名身份通过国审,国审编号:国审稻2003055.该品种已申请国家新品种专利保护,公告号为CNA000548E.  相似文献   

14.
临旱1号(98-2-3)是临沂市水稻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培育出的高产、优质、多抗,适合黄淮麦茬稻区种植的旱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10054.  相似文献   

15.
高产抗寒杂交稻新组合"金优554"的选育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优554系安顺市农科所用金23A作母本,自育恢复系安恢554作父本组配选育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寒性强的中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在2001~2002年两年的贵州省杂稻迟熟A组区试中,平均较对照汕优63增产11.2%,在2002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较对照增产21.9%.株高101.4cm,有效穗18.0万左右/667m2,穗实粒数125.2粒,全生育期145.2~152.5d,抗寒性较强,中抗稻瘟病、纹枯病.经稻米品质分析,该组合是适宜食品加工型的优质专用型稻米.2003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适于贵州海拔400~1 300m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6.
吉粳112是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1997年以东北163为母本、吉86-11为父本,通过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属中熟水稻新品种,生育期134d,需活动积温2800℃.主要优点:①高产,省区域试验、省生产试验比对照平均增产4.5%和5.2%;②优质,12项检测指标中4项达到国家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综合评定是三等食用稻品种.③秆强抗倒,灌浆速度快.抗旱、耐冷、耐盐碱、抗稻瘟病性强.适应种植区域为吉林省的四平、通化、吉林、长春、松原、白城、延边等地中熟稻区,活动积温在280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上海地区在国庆稻生产种植、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效益,但也遇到了诸多瓶颈问题。国庆稻是上海及周边地区对收割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稻米在国庆节前上市的优质水稻类型的统称。水稻是上海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 000hm2左右,主要以晚粳为主,而国庆稻种植面积约866hm2,仅占水稻种植面积的0.9%。1上海地区推广国庆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水稻(30个) 一、长江流域 Y两优1号: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以及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新两优6号: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中浙优1号:适宜于在长江流域作单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耕地的减少,我国粮食供求矛盾,终需依靠科技来解决.针对大理州籼稻区后继良种缺乏的实际,大理州经作所自1995年起与云南省农科院、国际水稻所合作开展"超高产生理育种研究",旨在利用国际水稻所的育种材料和研究方法,结合大理州稻作生态,对国际水稻所最新育成的超级稻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及利用,选育出适应我州1600m以下海拔稻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应用生产.  相似文献   

20.
K优818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优质不育系K17A与R818组配而成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200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参加全国南方稻区高产组区试。2002年破格参加全国南方稻区生产试验。2003年以第1名身份通过国审(国审稻2003055)。该品种已申请国家新品种专利保护(公告号为CNA000548E),由南京神州种业有限公司独家经营。该品种已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等地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大面积种植,均反映产量高、抗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