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采用1年生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苗为材料建立喜树叶用园,设置造林密度为1.0 m×1.0 m (处理A为1.00万株·hm-2),0.5 m×1.0 m (处理B为2.00万株·hm-2),0.5 m×0.5 m (处理C为4.00万株·hm-2),0.3 m×0.5 m (处理D为6.67万株·hm-2),0.3 m×0.3 m (处理E为11.11万株·hm-2)5个水平的密度试验,分析不同密度对喜树个体高、径生长,叶面积,叶片数和叶生物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密度对苗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规律,差异不显著(P>0.05)。②平均地径、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叶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密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密度对叶用园单位面积叶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密度为1.00~4.00万株·hm-2范围内,单位面积叶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之后,随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叶产量反而有所降低,以密度为4.00万株·hm-2条件下的单位面积叶产量为最大。  相似文献   

2.
禹明甫  祁峰  李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46-7447
为了明确栽植密度对杏李"恐龙蛋"早期产量和生产的影响。设置行株距分别为2 m×2 m3、m×1.5 m3、m×2 m4、m×1.5 m4、m×2 m于2001~2006年进行杏李"恐龙蛋"栽植密度试验。苗木定植后第2~3年行株距2 m×2 m和3 m×1.5 m处理单位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定值后第4~5年就出现树冠内膛郁闭的问题,红点病等病发病率高,难以控制,单位产量明显低于3 m×2 m4、m×1.5 m和4 m×2 m处理。在定植后第6年,行株距4 m×2 m和3 m×2 m处理单位年产量和6年累计产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杏李红点病等病情指数较低。合理密度可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果实品质,是杏李恐龙蛋连年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株距4 m×2 m和3 m×2m是杏李恐龙蛋比较适宜的密度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比较不同种植模式对巴西香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模式下,茎高、茎围、叶长、叶宽的生长规律相似;各处理的茎围、叶宽、青叶数、果指数、抽蕾率、果穗轴尾部直径之间无显著差异;茎高、叶长、吸芽数、果指长度与果指围度、果穗轴头部直径之间除了D2(矩形单行植,株行距为2.0m×3.0m,种植密度为1666株/hm^2)与D3[矩形宽窄行植,株行距为1.5m×(3.0+1.0)m,种植密度为3333株/hm^2]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无显著差异,而且茎围、青叶数、吸芽数、果指数、果指长度与果指围度、果穗轴头部与尾部直径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现蕾期与果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延长且收获期较分散;单果重、单株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位面积产量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烟草CB-1品种适宜种植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CB-1品种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的观察,结果表明:裁烟约1350株/666.7 m2,行株距为1.1 m×0.45m,烟叶的单位产量和产值效益最好。但栽烟约1200株/666.7 m2,行株距1.2 m×0.45 m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协调性最好,经济效益较高,其产量和产值分别为145.6 kg/667 m2和1639.46元/667 m2。因此,烟草CB-1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株距1.2 m×0.45 m。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玉米新品种翔玉16在兴山县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在2 500~3 500株/亩时,玉米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 500株/亩时,产量达最大值,但是超过4 000株/亩时,玉米产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综合分析产量及农艺性状,在兴山县及类似生态区翔玉16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 500株/亩,在该密度下亩产达845.49 kg。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油菜若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油菜植株性状、经济性状、产量结构及千粒重和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单株有效结角数、二次分枝对产量的贡献率等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分枝点高度、千粒重、含油率、主轴对产量的贡献率和等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 。因此,杂交油菜种植密度过低,植株高大,二次分枝增多,其产量贡献率占单株产量的1/4-1/3,在充分发挥杂交油菜单株生产潜力的同时,千粒重和含油率下降,从而影响杂交油菜籽粒的商品性,在大面积生产上,杂交油菜的种植密度以8000株/亩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7.
七叶树不同造林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七叶树造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七叶树单株立木材积的增长影响较大,在应用中,为提前郁蔽培养高干材时,可采取2m×2m或2m×3m的较密初植密度,若以培养大径材为目标,则宜采用4m×4m或3m×4m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华玉11、中玉335、雅玉988和凉单10号为材料,以品种为主区,以5个种植密度(3 200株/亩、3 600株/亩、4 000株/亩、4 400株/亩、4 800株/亩)为副区进行裂区试验,对4个品种在5个不同种植密度下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各品种产量逐渐增加,在不同密度种植下各品种表现不同。在西昌地区适宜种植密度下,雅玉988产量最高,其他品种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中玉335、华玉11和凉单10号。不同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表现也存在差异,华玉11最佳种植密度为4 800株/亩;中玉335最佳种植密度为4 000~4 400株/亩;雅玉988最佳密度为4 000~4 400株/亩;凉单10号最佳种植密度为4 800株/亩。  相似文献   

9.
运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鲜食玉米遵糯4号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秃尖、鲜穗数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穗粗、穗长、穗行数、商品穗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小;而鲜穗产量、商品穗数则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升后降。综合考虑,选择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这样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鲜食玉米遵糯4号的产量及商品穗数。  相似文献   

10.
以九丰1号金银花为供试材料,设计了4种种植密度(株距:1.4、1.2、1.0、0.8 m,行距均为1.5 m),密度范围为4 762~8 333株/hm2,探讨在淮安地区金银花种植早期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江苏淮安地区,九丰1号栽培的前3 a在试验设计的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为8 333株/hm2的处理各年份的产量均高于其它密度处理,其中2011年、2012年和2010~2012年3 a合计产量与其它密度处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九丰1号金银花为供试材料,设计了4种种植密度(株距:1.4、1.2、1.0、0.8 m,行距均为1.5 m),密度范围为4 762-8 333株/hm2,探讨在淮安地区金银花种植早期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江苏淮安地区,九丰1号栽培的前3 a在试验设计的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为8 333株/hm2的处理各年份的产量均高于其它密度处理,其中2011年、2012年和2010-2012年3 a合计产量与其它密度处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郑单988’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玉米新品种‘郑单988’的适宜种植密度,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88’的植株性状以及产量等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988’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单988’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种植密度后而下降,产量随密度加大先增后减,‘郑单98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相关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2 500~8 500株/667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合有效辐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指标均呈降低趋势,从而减弱植株的光合作用,影响单株产量。单株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但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光合势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源增加,从而增加群体的同化作用,提高了玉米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郑单958的产量与种植密度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为5 263株/667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为521.8 kg。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郑单958的密度阈值为5 263株/667m2。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丰黎2008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在9个密度处理中,种植密度为4200~4500株/667m2的产量最高,各种性状表现较好,生长期间植株整齐一致,抗病性较强,是丰黎2008的最佳密度;丰黎2008种植密度与植株性状叶面积,茎粗呈负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空秆率,穗位高呈正相关,并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大棚番茄越夏连秋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个密度对大棚番茄越夏连秋栽培进行了研究,其结果:1.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节间增长,茎粗减小,植株趋向于徒长;2.叶片数以密度为120×30cm者为最多,群体内光强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弱;3.单果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果重以行株距为120×30cm的处理为最重。产量随密度而变化,其总产量有显著差异,以120×30cm的产量最高;120×20cm的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陕西省旬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探索玉米新品种陕单609在渭北旱塬春玉米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充分挖掘该品种的增产潜力,2011~2013年该县连续3年设计5种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陕单609种植密度从4 000株/667m2增加到5 000株/667m2,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逐渐提高,种植密度为5 000株/667m2时产量最高,为955.3kg/667m2,之后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逐渐降低;植株主要农艺性状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升高,茎粗明显变细,双穗率下降,倒伏率增大,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均呈减少趋势。得出该地陕单609旱作地膜栽培的适宜密度应为4 500~5 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7.
以丰禾7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对其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倒折率、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长和穗粗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长;穗行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行粒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行粒数减少;出籽率不随植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海拔高度下花生的适宜种植密度,设1.24万株/667m2、1.42万株/667m2、1.66万株/667m2、2万株/667m~2和2.48万株/667m~2 5个种植密度,分别在铜仁市470m、650m和800m~3个海拔高度地区进行海拔与密度对黔花生4号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花生生育期相应延长,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花生全生育期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花生主茎高、侧枝长表现为低海拔大于高海拔,单株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单株饱果数均随海拔高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随密度增加其变化各异;花生产量随海拔高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470m和650m地区均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均在2万株/667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219.6kg/667m~2和316.9kg/667m~2,800m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48万株/667m~2,其产量最高,为195.7kg/667m~2。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绥化、佳木斯、齐齐哈尔三个不同生态区背景下选育的3个玉米品种绥玉23、合玉29和嫩单23,在黑龙江省半湿润区(绥化市)进行栽培试验,确定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的栽培条件下,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应对同一气候条件的响应特征,为构建丰产抗逆玉米群体的量化指标体系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结果表明,3个玉米品种均在种植密度为4 500株/亩时达到最高产量;3个品种秃尖长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其中嫩单23变化趋势最小;3个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时都会显著降低果穗的干物质重量。  相似文献   

20.
以玉米新品种诺达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000~82 500株/hm~2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但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产量和密度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玉米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的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动态,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而减少,群体干物质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诺达1号的种植密度超过82 500株/hm~2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不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