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栽培历来沿用育秧栽培模式。不仅效率低,每人每天只能栽几分田,劳动强度大,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且扯秧、扎秧、栽插过程中伤害了秧苗,栽禾又很难达到理想的浅度,影响了水稻的分蘖成穗,制约着增产,而且育秧栽禾对种子和秧苗多有浪费,更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为解决上述问题,很多农技人员做过直播试验。近年来用软盘育秧抛秧栽培虽有所进步,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3.
为促进推广水稻栽培新技术,探索适宜的水稻钵盘育秧栽培技术模式,设计了水稻钵盘育秧抛秧、丢秧、人工栽秧3种栽培模式与水稻湿润育秧人工栽秧(对照)共4个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钵盘育秧栽培模式与湿润育秧人工栽秧比较,水稻生长性状有所增加,其中,分蘖率增加239~321个百分点,株高增加3.8~4.2 cm,穗实粒数增加10.4~22.9粒,结实率增加2.9~4.5个百分点,其余性状总体差异不明显;钵盘育秧丢秧和人工栽秧处理比湿润育秧亩产量分别增加24.1 kg和41.6 kg,增幅分别为3.2%和5.5%;钵盘育秧处理比对照纯收入增加192.4~305.1元/亩。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表现,水稻钵盘育秧适宜选择丢秧和抛秧栽培模式,其次是人工栽秧模式。  相似文献   

4.
水稻塑盘育秧抛栽高产措施剖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总值,同时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直接的影响.基于此,从水稻机育秧技术的实际应用入手,对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展开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6.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强化栽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强化栽培是1983年由Fr.Henri de laulanie倡导和发展而成的一种水稻新的栽培体系,其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水稻分蘖优势,挖掘根系生长潜力和大穗优势.2003年我们对短秧龄移栽开展不同育秧方式对产量影响的试验,以找出适合我区生产的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7.
适用于水稻优质高效高产栽培育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栽培学的重要任务是探求能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而育秧方式和技术也必须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手栽秧、机插秧、抛秧等不同移栽方式应具有不同的育秧方式和壮苗标准,所以说好秧是好稻的基础。着重介绍一些近年研究、目前正在成功推广的、符合水稻栽培发展趋势的水稻育秧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对免耕抛秧栽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同等肥水管理和相同秧龄条件下,对水稻免耕抛秧栽培中使用编织布隔层育秧等7种不同育秧方式进行试验,探索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免耕栽培的影响,选择最佳育秧方式,完善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光照是植物生育的热能源泉。水稻是阳生作物,只有在充足的直射阳光下才能健壮生长发育。光照的强弱决定着水稻生育的快慢、生育期的长短和开花结实的好坏及产量的高低。据有关专家测定,我国水稻  相似文献   

11.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12.
13.
1、选用良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习惯,结合水稻良种补贴及当地的生产实际状况,选用适宜栽培的优质、多抗、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4.
由于种粮效益偏低、水利设施老化等多方面原因,近几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大不如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家里的责任田要么抛荒、要么交给老幼耕种,此所谓"3861"部队种田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向家镇农技站自2009年开始,进行了"集中育秧,自愿购买,种植补贴,杜绝抛  相似文献   

15.
以杂交稻汕优桂99、博优64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旱育小苗秧与常规育秧在某些农艺性状及产量效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旱育小苗秧与常规育秧相比,旱育小苗秧具有早生快发、根系发达、植株健壮、生长势强、分蘖早、低位蘖多、有效穗多、结实率高、能提早抽穗、增产效果显著并具有省种、省工、省水、抗寒力强、利于抢季节,利于集约化育秧等优点,是一项值得应用推广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1975年开始水稻旱秧栽培(旱育水插)研究,1991年首次试验“水稻暖地旱育稀植”成功,1992年“水稻暖地旱育稀植与78-11配套技术研究”通过鉴定。1997年设计“少插法”种植,连片试验田平均单产901.8公斤/666.7米。事实说明水稻旱秧栽培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应继续深化研究及利用。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旱育秧、水育两段秧等不同育秧技术的比较 ,结果表明 ,旱育秧秧苗具有总根数、白根数和叶片数多等优势 ,并具有效分蘖多、发根迅速和干物质积累快等特点。其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性状明显高于水育两段秧和温室两段秧 ,因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19.
以超级稻扬两优6号供试材料,对旱育小苗秧与常规育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育秧相比,旱育小苗秧产量高、效益好;早生快发、低位蘖多、根系发达、生长势强、植株健壮、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多、空间成长速度快,抽穗可以提早7 d;抽穗前叶鞘可以贮存很多淀粉,抽穗后运送到穗部,速度快,且产量极大;并具有省种、节省秧田、省工等多种优势。因此,早育小苗秧是一项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推广无纺布钵盘育秧栽培新技术,根据实践经验,对锦屏县无纺布钵盘育秧栽培所取得的成效、增产原因、技术经验等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为推广无纺布钵盘育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