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丝绸是中国的瑰宝 ,茧丝绸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茧丝绸行业迅猛发展 ,一举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劳动就业、扩大出口创汇、丰富国内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 ,全行业遇到了很大困难 ,经过四年调整 ,1 999年我国茧丝绸行业扭亏为盈 ,出现全面恢复性增长。目前 ,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依然保持着资源优势地位 ,茧丝绸行业成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WTO)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  相似文献   

2.
研究家蚕的起源分化,除了可以用考古学、历史学及家蚕各种自身特性等方法外,研究野蚕与家蚕的异同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我国人们一直主要从形态及细胞学水平分析家蚕与野蚕的异同,较少从生化角度去研究,而生化性状被人为选择的机会少,从生化性状探讨家蚕与野蚕的异同,进而研究家蚕的起源分化,可能是一条较为科学的途径。故本文时野蚕和家蚕的血液酯酶同工酶(EST)、酸性磷酸酶同工酶(ACP)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野蚕(Bombyx mandarina)属于鳞翅目、家蚕蛾科的昆虫,多化,晚秋一代可产黑种进行越冬,与家蚕血缘相近。野蚕的地理分布范围广泛,我国和日本等国都有,但我国野蚕和日本野蚕的染色体数目不同。家蚕×野蚕能杂交,杂种可育。为了探索两者问的性状遗传规律和杂交成功的原因,进行本研究。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  相似文献   

4.
石晓红 《蚕学通讯》2005,25(3):27-30
众所周知,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丝绸大国,丝绸是我国的瑰宝,它在出口创汇、传承文明及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我们仍沿着先人开拓的丝绸之路继续传播着古已有之、今时更浓的丝绸文化.  相似文献   

5.
丝绸,被誉为中国的国宝,远在二千多年前,丝绸就充当了文明的使者穿越了古丝绸之路到达了西域,从西域人见到中国丝绸所流露的无限崇拜的目光中可以清楚看到他们对古中国的文明无限向往之情,那时的中国所代表的含义就是发达、文明。 时间又流淌了二十个世纪,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丝绸行业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及国内体制改革,国家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渡,茧丝绸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大批丝绸公司倒闭了,到处是毁桑的现象。达县茧丝绸公司在市场极度疲软的情况下,99年度种了3.88万株,收购茧量90万公斤,…  相似文献   

6.
按可持续发展做好"东桑西移"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蚕业生产作为我国农村传统的优势产业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丝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价值的代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迅猛发展,一举成为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织丝的国家,丝绸的生产与贸易,几乎与中国文明本身一样古老;而丝绸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传统文明的物质财富和辉煌文化相联系的最具代表性的物品。中国丝绸的西传到了隋唐时期达到高潮。在约公元4世纪时,欧洲各国的贵族阶层都穿上了美丽的丝质服装。在丝绸西传时,中国丝绸也不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东方的朝鲜和日本。  相似文献   

8.
"微笑曲线"视角下丝绸产业升级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宏飞  周伟 《四川蚕业》2007,35(2):9-11
首先简要回顾了"微笑曲线"理论,然后分析了我国丝绸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我国丝绸产业升级的路线图.最后,对我国丝绸产业升级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胡萃  叶恭银 《蚕业科学》1993,19(2):121-122
<正> 野蚕(野桑蚕)Bomyx mandarina是我国桑树主要害虫之一,它有多种天敌,其中卵期的野蚕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是影响其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为了准确测报野蚕发生数量,在开展测报时,务须查清其卵粒的黑卵蜂寄生率。然而卵粒寄生率的考查颇为繁琐,故于1985—1990年系统采集、饲养并考查了野蚕的卵粒寄生率与卵块寄生率,探明其间相关性,以便从卵块寄生率推算出卵粒寄生率,供生产上参考。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野蚕是重要的吐丝类鳞翅目昆虫,在不同的功能和抗性上表现优势。本文概述了野桑蚕、柞蚕、蓖麻蚕、柳蚕及其他野蚕基因的克隆研究进展,阐明了部分野蚕基因的特性及表达情况,比对野蚕和家蚕的氨基酸序列,分析亲缘关系,以便开展目标明确的分子育种,缩短育种进程,并且对野蚕基因克隆研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四川蚕业》2015,(3):1-3
<正>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再次唤醒全世界人民对丝绸这一承载文明与公平贸易的标志性产品的记忆。作为我国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丝绸产业,服务国家战略,传播蚕桑丝绸文化,带动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心相通",进而推动国内蚕桑丝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我们的共同使命。四川地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是全国重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  相似文献   

12.
光照时数对野蚕交尾和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在人工饲养野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中,常见野蚕的交尾率、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时有差异.了解环境因子对野蚕生殖的影响,对人工饲养有一定的意义.为此,笔者研究了光照时数对野蚕交尾、产卵和卵孵化的影响,找出野蚕饲养中的适宜光照条件.材料和方法一、8月下旬从浙江省桐乡县梧桐乡取野蚕  相似文献   

13.
野蚕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野蚕(Bombyx mandarina Leech)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市大量发生,危害严重。为了弄清它在本地的消长规律,准确测报,指导防治,控制其危害,我市测报站于1991年至1993年对野蚕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一、野蚕的生物学特性 1.野蚕的年生活史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南充建设"中国绸都"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充丝绸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茧丝绸基地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唐宋以来,南充丝绸一直是最出彩的传统产业。特别是上世纪的80年代,南充丝绸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丝绸企业达50余家。南充也打造出了“丝绸大世界”、“丝绸一条街”,连续举办五届吸引美、日、奥及国内众多商家的“南充丝绸节”。在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南充丝绸历经了高峰跌入低谷的阵痛,昔日的辉煌早已淡去。从2001年起,南充丝绸行业破釜沉舟抓改革,让茧丝绸企业从改革的“阵痛”中脱壳求新生,逐步开始扭亏为盈,从2003年开始实现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突破性发展,200…  相似文献   

15.
野蚕的发生特点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1 野蚕的发生和危害野蚕(Bombyx Theophita mandarimLeech)是江苏省的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尤其是靠近太湖地区的桑田,虫口发生量高,危害严重,80年代初苏、锡、常地区因野蚕发生特别严重而采集野蚕茧制丝棉或出售,吴县在解放初期因野蚕为害收不到家蚕茧而收购野蚕茧作绢纺材料.90年代初在苏南地区又  相似文献   

16.
<正>由国际野蚕学会主持的第一届国际野蚕学术会议,1990年8月25日至30日在我国沈阳市召开.中国、日本、印度、南朝鲜和博茨瓦纳等国家和地区的23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我国代表计185人,包括台湾省代表三名.  相似文献   

17.
对湖州丝绸文化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析,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西强东弱的文化格局为宏观背景;二是丝绸功能的小众化;三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取代。  相似文献   

18.
李掌林 《江苏蚕业》1998,20(4):33-36
<正>丝绸产品是我国之瑰宝,丝绸生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数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懂得栽桑养蚕、缫丝织锦;闻名全球的丝绸之路,曾把我东方古国的灿烂文明传到阿拉伯和地中海沿岸;今天,我国的丝绸产品尚雄居首位,约占世界总量的五分之四.丝绸离不开中国,丝绸曾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然近几年,我国丝绸出口受阻,国内市场疲软,导致茧丝绸行业的滑坡,而茧丝绸行业的基础蚕桑生产更是步履艰难,跌入了近10年来的低谷.产业能否发展,一看外部环境,即市场是否转旺;二看产业自身是否有发展的内因.拙作试图对蚕桑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蚕学通讯》2003,23(2)
随着国际市场有机纺织品日渐成为衣着消费主流趋势的发展 ,我国受化学污染可能性较低的有机丝绸产品的开发摆上了日程。美国、德国、瑞士等国有机纺织品市场十分繁荣 ,这些国家的客商非常看好我国的纺织品 ,特别是吸湿性、透气性都优于其他纤维的丝绸。因此 ,我国的丝绸完全可以生产开发成有机丝绸 ,以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需求。据悉 ,目前江苏一些丝绸公司和生产企业对生产有机丝绸的积极性很高 ,并在当地建立了小面积的有机桑园转换种植基地 ,由专家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我国有机丝绸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20.
野蚕染色体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正>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染色体的观察,对研究家蚕(Bombyx mori L.)的起源、进化及家蚕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日本野蚕染色体已报道为n=27;中国野蚕染色体根据曾锦标报道是n=28。但中国野蚕染色体的观察均取材于长江下游(镇江、杭州、上海等地),而黄河中游野蚕的染色体数目为多少?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对黄河中游的野蚕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分析,并与家蚕染色体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