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测定 Bt菌液对鞭角华扁叶蜂的胃毒毒力的基础上 ,进行了 Bt菌液单用和与 2 .5 %溴氰菊酯乳油混用防治鞭角华扁叶蜂 Chinolyda flagellicornis(F.Smith)的研究。室内生物测定表明 Bt菌液对鞭角华扁叶蜂有着较高的毒力 ,它的 L C50 值为 91 3 (稀释倍数 ) ;Bt菌液和溴氰菊酯乳油的混合使用存在着增效 ;林间试验的防治效果经济指数表明 ,Bt菌液和 2 .5 %溴氰菊酯乳油在混合药液中的稀释倍数分别为 5 0 0和 2万倍时 ,是最为理想的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2.
3种粉剂防治鞭角华扁叶蜂幼虫药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2.5%甲基对硫磷,90%灭幼脲Ⅲ号原粉和3%敌死蜱,分别用陶土稀释5种浓度防治鞭角华扁叶蜂1-6龄幼虫,试验结果表明,72h死亡率,用2-8倍陶土稀释的2.5%甲基对硫磷达87.6%~97.9%,用25-250倍陶土稀释的90%灭幼脲Ⅲ号原粉达85.6%-97.1%,用2-8倍陶土稀释的3%敌死蜱粉剂达85.4%-99.2%,2.5%甲基对硫磷,90%灭幼脲防治成本分别为21.65-23.5  相似文献   

3.
鞭角华扁叶蜂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5年的观察研究表明:鞭角华扁叶蜂幼虫平均食叶量为3.64g/条;柏木鲜叶量(W)与柏木胸径(D)关系呈=2576.9636e^0.129549D。确定柏木失叶强度18.3%为防治指标,胸径为10、12和14cm柏木鞭角华扁叶蜂防治指标分别为474、614和795头/株。  相似文献   

4.
1990~1993年,应用20%三唑磷乳油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和鞭角华扁叶蜂幼虫试验,结果如下:①采用300~1600倍液防治第1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90.4%~100%,防治≥4龄幼虫的,其杀虫率为89.1%~95.8%;防治第2代≤3龄幼虫,72h后,其死亡率为71.9%~90.7%.②采用500~2000倍液防治鞭角形扁叶蜂幼虫,并与同倍数的40%水胺硫磷、50%甲胺磷进行对比,使用三唑磷的,72h后,其死亡率力40.3%~99.2%,96h后残毒药效为14.2%~100%,优于甲胺磷,次于水胺硫磷.在本试验设计浓度范围内,它们的杀虫效果(包括残毒药效)都是随浓度加大而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5.
对鞭角华扁叶蜂进行5年防治试验,在幼虫危害盛期用1:3000~2000倍20%氰戊菊酯乳油、1:1000倍50%甲胺磷乳油喷雾防治,幼虫越冬期的当年11月~次年2月对受害林地进行深翻,成虫羽化高峰期用1:1500倍50%甲胺磷乳油和80%敌敌畏乳油混合液喷雾防治均能达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巴东县柏木鞭角华扁叶蜂的综合治理对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鞭角华扁叶蜂危害柏木的危害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对策。研究应用建立健全测报网络、营林措施防治、化学防治、生物和物理防治、加强科研和防治技术推广、多元化防治筹资机制等措施综合防治柏木鞭角华扁叶蜂。通过综合治理,改变治理区内的生态环境条件,培育柏木自身抵御病虫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云阳县鞭角华扁叶蜂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的分析,详述了鞭角华扁叶蜂发生与危害的现状,探讨了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本地的环境条件提出了综合防治虫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鞭角华扁叶蜂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鞭角华扁叶蜂严重为害柏木林分。在综合防治技术上,总结出以预测预报为依据,结合防治指标划分防治区域,并以化学防治为应急,生物防治、天敌保护为重点,物理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技术,是防治鞭角华扁叶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舞毒蛾是世界性害虫。用2.5%溴氰菊酯乳剂、40%久效磷乳油和40%氧化乐果乳油,对舞毒蛾幼虫进行喷杀试验,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9.4%、98.25%及88.25%。用2.5%溴氰菊酯乳油制成毒绳,对舞毒蛾2~3龄虫和4~5龄幼虫进行扎毒绳试验,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6.7%及76.6%。扎毒绳田间防治示范,平均杀虫效果达91.3%。  相似文献   

10.
鞭角华扁叶蜂测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鞭角华扁叶蜂是柏木、柳杉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自1987年在仙居萍溪林场发现小面积柏木受害后,至1989年迅速扩展到164ha。本文在摸索鞭角华扁叶蜂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利用物候、农事及根据蛹化率、孵化率分别与日期回归方程所确定的期距法进行害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参照其它森林害虫繁殖量计算方法,并根据上年老熟幼虫虫口密度基数进行幼虫发生量预测预报。为防治鞭角华扁叶蜂为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 2块危害程度不同的柏木林分中的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受中度危害的柏木林分中的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其变程为 15 77m ,半方差函数模型为指数型 ;受重度危害的柏木林分中的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则表现纯粹周期性变化的空间现象 ,其周期性为 6 80 6 2。同时对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种群的空间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吉松叶蜂(GilpiniamassonianaXiao)属松叶蜂科Diprionidae,是危害马尾松的一种新害虫,近年来在安徽滁县沙河集林业总场发生相当严重。经研究,此虫一年发生2代,以预蛹越冬。该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我们编制了“马尾松吉松叶蜂地面茧数”查定表;制定了防治指标;其防治适期为2—3龄幼虫出现高峰期:第1代为5月15-30日;第2代为10月10—25日。以2.5%溴氰菊酯乳油2000—5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效果均在94%以上;以2.5%溴氰菊酯乳油等加柴油配成油烟剂进行喷烟防治,效果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13.
昆虫病原线虫对鞭角华扁叶蜂致死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斯氏线虫科的 8 个品系对鞭角华扁叶蜂幼虫致死能力测定结果表明, A24和 D- 4- 3 品系对该叶蜂幼虫具有较强的致死能力。室内沙接法试验,3 天后校正致死率可达 70%和 651% ;并用 A24品系在林间喷雾防治树上幼虫,2 天后校正致死率达 688% 。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鞭角华扁叶蜂的形态特征和在长江流域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5.
鞭角华扁叶蜂发生期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鞭角华扁叶蜂发生期测报技术研究牟文彬,唐志强(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flagellicornis(F·Smith)]是柏木的一种主要害虫,近年来在长江沿岸的柏木防护林中危害猖撅,造成严重灾害。笔者从1995年起,在...  相似文献   

16.
9种化学农药防治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flagelicornis(F.Smith)试验结果表明,3‰多效杀虫灵粉剂防治效果达90%以上,成本低,高效低毒低残留,林区使用方便,是大面积防治的理想药剂。水剂或乳油常规用量下1.25kg/亩喷雾,既不烧叶又不少量,可缓解喷雾与水源短缺和工效慢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四种药剂防治云杉阿扁叶蜂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杉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iceacola)是分布于祁连山林区危害青海云杉的主要害虫,蔓延迅速,危害严重。用药品进行防治试验,表明野外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4000倍、2.5%功夫乳油10000倍、80%敌敌畏乳油800倍、2.5%敌杀死乳油3000倍稀释液常量喷雾,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100倍、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加2.5%功夫乳油(100+2000倍)稀释液超低容量喷雾杀虫  相似文献   

18.
鞭角华扁叶蜂在土壤中的分布格局*唐志强牟文彬(重庆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吴俊李祥军(云阳县林业局)何清华张志雄(忠县林业局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flagelicornis)在土壤中无论是水平方向或是垂直方向的空间格局均属聚集分布。在10厘米...  相似文献   

19.
鞭角华扁叶蜂发生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地研究柏木鲜叶量,鞭角华扁叶蜂幼虫种群食叶量及各虫态种群数量幼态变动的基础上,利用柏木的失叶量2估计鞭角华扁叶蜂入土老熟幼虫虫口密密,进而预测来年的发生量,结果表明,利用柏木失叶量预测发生量,预测准确达90%。  相似文献   

20.
月季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季叶蜂在余姚市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于土中结茧越冬、幼虫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及2.5%溴氰菊酯,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