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感病小麦品种白粉病流行的差异分析王海燕(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近年来河南省抗、感病小麦品种白粉病流行规律的差异,对小麦育种、栽培、白粉病的综合防治等提供参考。1抗、感病小麦品种白粉病始发期的差异感病小麦...  相似文献   

2.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Ⅶ.小麦品种抗白粉性的遗传宋玉立何文兰何家泌张忠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明确小麦白粉病抗源品种所含抗性基因的遗传特征,是加速和发展小麦抗白粉育种的科学依据。1国外确定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研究表明,在小麦...  相似文献   

3.
1育种目标的确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省农作物种植制度已基本实现了小麦一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和甘薯等)两熟制方式。小麦生产对小麦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集中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其一,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和灌溉条件的逐步改善,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也不断提高,主要是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两方面,抗倒伏能力也提高。20世纪80年代推广的半矮秆主导品种中,多粒者千粒重不高(如豫麦2号、百农3217、宛7107等),大粒者籽粒少(如偃师4号),大穗多粒大籽者秆太高易倒伏(如豫麦10号)。其二,高水肥条件下小麦中后期群体内潮湿郁蔽,白粉病和纹枯病较易发生,要求小麦品种在抗锈病的同时还要求抗白粉病和纹枯病的能力较强。80年代河南省推广的早熟高产主导品种百农3217和豫麦13号均感白粉病,豫麦16号抗寒力差且后期叶枯病较重。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省种植、推广的24个主要小麦品种,经4年的田间抗白粉病鉴定、调查结果表明,感白粉病的品种占79.2%,种植面积占全省麦播面积的89.3%;抗病品种占20.8%,种植面积不足全省麦播面积的5%。对这些品种需要合理安排利用。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与小麦品种抗白粉病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4~1996年,用毒力频率测定结合异地鉴定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群体结构以及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白粉菌对所有供试小麦材料都存在相应的毒性基因,但毒性基因频率有明显差异。对pm1、pm3b、pm3c、pm5、pm6和pm8的毒力频率较高(76.5%~95.2%),而对pm2、pm2x、pm4a、pm4b和pm2+6的频率较低(0~16.7%);对10个主要推广小麦品种毒力频率均较高(92.2%~100%)。还对抗源材料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高翔 《陕西农业科学》2002,(4):21-24,26
小麦白粉病(Erysipk grnminis f.sp.tritici)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小麦生产中危害日益严重的病害之一。这可能与近年来半矮秆品种的广泛推广和栽培中施肥与灌溉水平的普遍提高密切相关。小麦白粉病由气流传播,专化性强,在小麦生育各个时期均可侵染。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Ⅷ.小麦品种和小麦白粉菌的相互作用何家泌宋玉立何文兰张忠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1小麦白粉菌群体对小麦品种的毒力频率何家泌、王锡锋等在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和小麦白粉菌不同菌株的相互关系中,根据不同菌株分别接...  相似文献   

8.
小麦新品种"宛麦18"特征特性比较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宛麦18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选育的弱春性早熟小麦新品种,2005~2008年参加河南省区试,平均产量为6492.0kg/hm^2,比对照豫麦18增产8.24%。该品种高抗纹枯病,中抗条锈病、叶锈病和叶枯病,中感白粉病,综合抗病性好,适宜在河南省南部及周边中高肥力地种植,目前,该品种在豫南及周边地区已累计推广16.67万hm^2。  相似文献   

9.
小麦新品种宛麦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宛麦18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选育的弱春性早熟小麦新品种,2005~2008年参加河南省区试,平均产量为6492.0kg/hm2,比对照豫麦18增产8.24%。该品种高抗纹枯病,中抗条锈病、叶锈病和叶枯病,中感白粉病,综合抗病性好,适宜在河南省南部及周边中高肥力地种植,目前,该品种在豫南及周边地区已累计推广16.67万hm2。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系)综合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是河南省小麦的主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85年赤霉病大流行,1990年白粉病和条锈病大流行都造成了很大损失。小麦病害越来越成为小麦增产的严重障碍。选用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而抗病品种有计划的培育和合理利用则依赖于大规模准确的抗病性鉴定。为了筛选抗性稳定的多抗或单抗的抗源材料和了解河南省当前推广品种及后备品种的抗病性,我们于1986—1990年连续5年,对多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以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为主的综合抗  相似文献   

11.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Ⅵ.小麦品种的抗白粉性何文兰宋玉立何家泌张忠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实践表明,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菌的侵染具有明显不同的反应,表现为抗病或感病或居中间状态。而小麦品种抗白粉性则是小麦与白粉菌在长期的共同演...  相似文献   

12.
小麦白粉病抗源筛选及抗源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 C.f.sp.tritici Marshsl)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通过对359份小麦材料进行白粉病鉴定,筛选出抗白粉病或对白粉病免疫的人工合成小麦材料6份、小麦稀有种21份,推广品种1份。  相似文献   

13.
31%蚜粉宁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蚜虫和白粉病药效试验李世功,刘爱芝,孙建伟,高家明,晏中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夏邑县农场)随着气候、品种及耕作制度的不断改变,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有逐年加重之趋势。麦蚜、白粉病已成为小麦常发...  相似文献   

14.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Ⅳ.小麦白粉菌的寄主专化性何家泌宋玉立何文兰张忠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1小麦白粉菌的生理小种小麦白粉菌的不同菌株对不同的小麦品种具有不同的侵染能力,有的致病严重,有的致病中等、轻微,甚至不能侵染,这就...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1—2010年镇平县、伊川县,1981—2000年安阳县,1990—2000年项城市的小麦白粉病调查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等级的各种气象因子,建立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镇平县、伊川县、安阳县、项城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等级都与3月份的相对湿度和上一年3月下旬的温雨系数有一定关系,4个代表站的相关系数都通过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利用以上2个气象因子建立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发生等级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河南省各地的小麦白粉病发生等级,为全局性把握河南省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等级提供了参考依据。利用该模型对2012年河南省11个调查站点进行小麦白粉病发生等级预测,预测结果整体较好,有4个站点预测等级与实际等级相同,其余误差都在1个等级之内,基本上达到了预测要求;另外,该模型可以进一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改进河南省各地小麦白粉病预测模型,加入当地小麦白粉病的独特影响因子,可进一步建立更加准确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提出,今年河南省小麦秋播品种布局上应参考如下意见:黄河以北地区,以矮秆抗倒、抗寒、耐病(主要是抗白粉病和纹枯病)的高产、优质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搭配早熟弱春性品种;中南部麦区,以抗病(抗锈病、白粉病)、抗穗发芽  相似文献   

17.
鲁东南小麦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调查王洪伦,张传珂,杨华奎(临沂农业学校临沂276003)(临沂地区农业局植保站)近年来,随着麦田水肥条件的提高,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为此,我们在1989~1990年小麦白粉病大发生期,对当地主栽小麦品种的抗...  相似文献   

18.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小麦白粉病抗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定位及代表品种,简述了分子标记在小麦白粉病抗性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小麦白粉病菌种群结构及品种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3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品种(系)的田间病情调查,结果表明,含Pm1、Pm3a、Pm3b、Pm5、Pm7和Pm8基因的品种(系)抗性较差。小麦白粉病菌种群毒力频率测定结果,目前可利用的抗白粉病基因及抗源材料有Pm2、Pm4、Pm2+6、Pm4a和白兔3号,5个生产,推广品种均高感白粉病。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病害。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条件的改变,尤其是丰产地区,水肥充足,群体结构大,小麦白粉病有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直接威胁着小麦的稳产高产。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大都不同程度地感染白粉病,一旦条件适宜,便会给小麦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为了加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