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庆市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地的需求增大,因而开始关注农业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安庆市农业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坡度大的山区或地势低洼的湖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根据农业后备资源的特点,要以可持续理论为指导,以特色化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9,(2):250-255
研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测算其丰度值,明确开发模式能够为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省襄汾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襄汾县生态安全、自然适宜和经济可行3个方面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新增耕地系数和新增耕地面积占比,构建耕地后备资源丰度测算模型,并以丰度值为依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将襄汾县开发模式进行分区研究。结果表明,襄汾县无高等适宜后备资源;较高等适宜面积为2 187.775 4 hm~2;中等适宜面积为11 511.268 1 hm~2;勉强适宜面积为3 782.169 9 hm~2;不适宜开发面积为543.683 5 hm~2。襄汾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分为4种模式,优先开发模式总规模为3 685.640 2 hm~2;重点开发模式总规模为3 413.028 4 hm~2;适度开发模式总规模为5 073.909 4 hm~2;先保护后开发模式总规模为5 852.318 8 hm~2。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别化开发,以实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耕地后备资源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土地开发程度较低,是中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耦合模型探究新疆耕地后备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新疆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各地州生态环境指数整体偏低,大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地区属于中、重度失调发展类型。昌吉、阿勒泰、塔城地区耦合程度较好。针对新疆特殊的地域类型和巨大的生态压力,提出在开发前要重点评估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南农业》2004,(3):18-19
今年,农业部推出了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并将其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中国生态农业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它兼顾快速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双重目标,力求避免常规现代农业方式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和资源破坏的问题,是新兴的生态经济学在农业上应用的体现。中国生态农业在研究和实践中,依据各地的社会、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体现生态农业基本原理和特点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即生态农业模式使生态农业由生态经济学理念逐步转变为工程化并可操作的新兴农业技术体系。这次农业部推出的这十大模式和技术,就是在各地实施的370个模式中遴选出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跨越众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带,因此,生态农业模式需要根据各地具体条件来合理组合。在这里我们有选择性地介绍几种。  相似文献   

5.
张鹏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758-1760,1779
安庆市对农业后备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法律保障不足,管理缺位,利益分配不均等。相应的对策是:确定后备资源合理的开发方向,做好后备资源开发的规划工作,建立环境资源的补偿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改善生产条件等。  相似文献   

6.
在简要梳理农业合作社的一般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河南省淮滨县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重点研究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模式、制度运行、绩效评价、政府行为等问题,还具体探讨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基本模式,提出了淮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经验、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精准扶贫的产业措施中,旅游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型扶贫模式被广泛利用。它主要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使贫困地区居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通过对湖南省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永顺县实地调研来研究旅游扶贫对当地农村聚居的影响,发现旅游扶贫主要通过对农村聚居的人类、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要素施加影响,促使农村聚居现象、功能及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再生产过程中,由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的差异,导致资源利用中物质和能源的流失。农业废弃物产量日益增多,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利用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化利用方式,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的4种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生物炭在土壤改良、环境修复和气候变化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生物炭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能值分析理论是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新理论,它以太阳能值为统一尺度,解决了不同类型能量之间无法进行核算的问题,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能量分析理论方法.农区奶牛业系统是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呼图壁县农区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外界自然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能值指标分析了农区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产投状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说明该地区的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富源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数量不均、质量不一、开垦难度大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的制约,如何使耕地后备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尚不明确,因此亟需探索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本文旨在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以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为目标,首先从自然和区位因素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影响出发,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根据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适宜性分值并分等.研究富源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和数量,为整个云南及其他相似区域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组织生产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运用河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探讨标准样地在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提出了用“4层控制”及限制性指标作为控制层,用标准自然质量分与后备资源自然质量分相减,得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根据开发潜力分确定开发级别,最终确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程度。  相似文献   

13.
建设节水型灌区农业节水关键技术支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通过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最终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利用.发展农业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可归纳为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水管理节水技术等4种类型.研究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建立灌区高效管理和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对实现节水型社会,确保宁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 ,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 ,把自然保护区规划成具有保护、科研、教育、生产和旅游等多功能的“自然 -经济 -社会的实体” ,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维护自然保护区的持久稳定性 .发展生态旅游 ,应该保持当地的清新、自然、古朴、宁静 .为了避免开发旅游资源对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根据环境容量和旅游资源容量的分析结果 ,确定该区合理容量为 1 0 0 0人 /d ,合理年容量 6万人次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县级尺度的社会经济系统磷元素流通及其环境效应。以山东省栖霞市为例,基于物质流分析与灰水足迹的理论框架与方法,构建栖霞市社会经济系统磷元素流通模型,并探讨各个子系统的磷元素流动特征、利用效率、环境排放等内容。结果表明:栖霞市2018年外源总磷投入达到了11 304.24 t,其中农业种植子系统所占比例95.9%,栖霞市输出的农产品与畜禽产品所含磷元素总量仅占其磷元素投入总量的16.5%,而剩余部分磷元素主要积累在当地的农业系统土壤中;栖霞市社会经济系统的磷元素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且不同子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农业种植子系统和畜禽养殖子系统的磷利用效率分别仅为22.4%和29.3%;栖霞市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环境风险,其中当地水体中的磷元素所造成的灰水足迹总量达到了1.1×109 m3,而当地果园面临着严重的土壤污染风险。因此,有效地减少磷肥使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地磷元素管理能力,减少当地的环境风险,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分析循环经济特点与发展现状、我国农业在循环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农业的特点,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6种模式(节水农业模式、生态种养模式、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可再生能源与生物潜能开发应用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高优农业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17.
以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产粮基地桑珠孜区为例,运用GIS与AHP—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地形、土壤、土地类型、区位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桑珠孜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5个等级,其中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面积为22 588.20 hm2,占全区面积6.18%,主要分布在东嘎乡和江当乡沿江地带。研究结果可为高原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残次林地资源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通过对低效残次林地的开发,能极大地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显著提高耕地数量及质量。为探索适合于风沙草滩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开发模式,本研究以靖边县龙二村风沙地为研究对象,借助砒砂岩和沙复配成土造田技术,采取4大工程和耕作管理等手段。结果表明:通过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工程的实施,能有效改善沙地土壤颗粒配比,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产量。通过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配套工程措施,对项目区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改善了当地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将原来的沙荒地打造成为宜耕宜种、收益良好的景观生态农业基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现代化农业要提高资源的转化效率在自然界中,生物与无生命的环境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的转移,交换所构成的物质循环运动系统称为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利用环境的生产,是以人类为中心利用社会资源(劳畜力、农机具、化肥、农药、资金等)对自然资源(土地、气候、作物、家畜等)进行加工的非闭合系统,称为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资源是输入部分,农产品  相似文献   

20.
农村庭院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几年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农村庭院是一个“人类(社会)——环境——生物”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文章重点阐明了农村庭院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即,人类生物高密度共生、多级生产共存、多种环境交叉、人类生态与农业生态交织。能量物质高密度积累。提出了本系统在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本系统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展历史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