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德昌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德昌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德昌松毛虫在元谋县 1a发生 2代 ,以 3龄和 4龄幼虫越冬。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 ,当λ >2时 ,聚集是由昆虫的自身行为引起的 ,当λ <2时 ,聚集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通过逐步回归分析 ,筛选出了影响德昌松毛虫发生的 4个关键因子 :坡向、林分结构、主层林郁闭度和林木生长势。总结出了虫源地林分和有虫不成灾林分的特征。表 5参 1 3  相似文献   

2.
禄丰县思茅松毛虫成灾与林分因子相关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思茅松毛虫成灾与14个林分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从中筛选出主层林郁闭度、林木生长势、坡向和海拔高度4个关键因子,并用这4个因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从中总结出了虫源地林分和有虫不成灾林分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经数年的调查统计分析,基本掌握了马尾松毛虫虫源地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虫源地是松毛虫发生中心,它的变动对于种群是否爆发成灾或减退都有极端重要的影响,甚至具有决定作用。搞好虫源地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对松毛虫进行防治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赤松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是为害油松的主要害虫。 赤松毛虫的发生,常常是由少量害虫潜伏于易发生的虫源地块,逐渐蔓延危害,最后引起大面积松林成灾。做好虫源地的监测,是防治赤松毛虫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云南松毛虫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云南松毛虫是福建省柳杉的严重害虫。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卵于翌年一月中旬孵化,幼虫七龄,历期133—174天,蛹期64—79天,成虫寿命5—12天。其发生发展与林分的林木组成,气候、天敌等因子密切相关。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甲胺磷乳油,90%敌百虫晶体防治幼虫,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业科学》2020,(5):88-92
以雅安市为研究区,以2001、2009和2016年相同时像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法分别计算雅安市的植被覆盖度,并且结合DEM数据,分析不同海拔带、坡度带和坡向的植被覆盖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市植被覆盖度2001—2016年不断递增;在海拔0~3 000 m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在海拔>3 000 m地区,植被覆盖度依次降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具有明显的坡度分宜特征,总体上呈现出随坡度的增加植被覆盖度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研究区域总体来看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4个坡相植被覆盖度差异不显著,阴坡植被覆盖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在衢州市曾多次爆发成灾,给林业生产及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是衢州市林业上的最大害虫。从松毛虫大发生的1981年开始,我们在林业部和省林业厅的支持下,贯彻“予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开展了松毛虫综合防治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基本上做到有虫不成灾。  相似文献   

8.
云南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松毛虫(1代/年)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幼虫取食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毛虫在腾冲县1年1代,以卵越冬,幼虫期取食云南松针叶量最大为12812cm。最小为6661cm,平均9619.7cm,测定了各虫态的历期。  相似文献   

9.
云南松毛虫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松毛虫是平坝柏木林发生的主要害虫,主要以幼虫啃食树叶造成为害,严重影响柏木生长,并对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介绍了云南松毛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以期为云南松毛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M的地形与植被分布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的支持下,建立了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海拔、坡度、坡向的地形因子,并与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009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探讨了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各植被类型受地形影响明显,桉树具有速生性,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趋向分布于海拔250m以下、坡度较缓的(半)阳坡;杉木趋向分布在海拔250~500 m范围内的阴坡地带;马尾松明显趋向分布于(半)阳坡,因具有较广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逐步引入剔除法对毛竹受雨雪冰冻灾害程度的海拔、坡度、坡位、坡向、土壤深度、经营管理、竹林密度等因子与折断率、倒伏率、受损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经检验F>F0.01,P<0.01,偏回归系数(bi)均为显著或极显著,说明回归方程均有极显著意义。通过标准偏回归系数(b′i)检验自变量的主次关系,表明影响折断率的主导因子及各因子的主次关系为海拔>土壤深度>坡位>坡度,海拔、坡度与折断率呈正相关,坡位、土壤深度与折断率呈负相关;影响倒伏率的主导因子及各因子的主次关系为竹林密度>坡度>经营管理>土壤深度,坡度、经营管理与倒伏率呈正相关,竹林密度、土壤深度与倒伏率呈负相关;影响受损率的主导因子及各因子的主次关系为土壤深度>坡度>海拔>竹林密度>经营管理,海拔、坡度、经营管理与受损率呈正相关,竹林密度、土壤深度与受损率呈负相关。说明回归模型可用于毛竹折断率、倒伏率和受损率预测。  相似文献   

12.
森林立地条件影响着林木的生长。为了充分挖掘立地因子与林分生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杭州市临安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差分方程法构建了基于Richard理论方程的地位指数模型;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立地因子和林分生长因子的关联规则挖掘,得到175条置信度在80%以上、支持度在10%以上的因子关联规则,并从中提取了20条“林分因子-立地因子”规则。结果表明:影响临安区杉木用材林立地质量的主要因子是海拔、坡位、坡向、坡度级、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林下植被种类和林下植被覆盖度,各类规则揭示了杉木林分立地因子和立地质量、立地因子和林分生长因子,林分因子和林龄之间存在的变化规律以及隐含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森林土壤养分异质性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探讨造成森林土壤养分异质性的原因,为森林经营和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广东省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土壤调查数据,以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为因变量,以地理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和林分因子四大类20个变量(10个定性因子,10个...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探讨生态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及生态公益林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文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中选取6种处于发育中期阶段的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湿地松和针阔混交林)33块样地,测定其土壤化学性质,并用方差分析(ANOVA)探索林分类型和土壤层次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同时比较同一林分类型内不同土壤层次和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土壤指标进行降维,计算各林分类型的PCA综合得分进而排序土壤肥力状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而pH值、全氮和全磷均无显著变化。同样,除常绿阔叶林A层的有效磷和针阔混交林A层的速效钾分别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外,其余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轴(35.9%)主要代表速效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其中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碳的因子载荷值较大;第2主轴(15.4%)主要代表全量养分和pH值的变化;土壤肥力状况排序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结论从保育土壤的角度来看,不同林分类型的肥力状况将为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此外,相对于人工针叶纯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因而建议针对人工针叶林进行补植改造,朝向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方向转变,从而提升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鸡公山位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落叶栎类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和麻栎(Q.acu-tissima Carr.)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栎类混交林是该区域的2种典型林分类型。分别在海拔200、400和600 m的落叶栎林和松栎混交林中设置样地,比较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碳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2种类型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显著增加(P0.05);在200和400 m海拔高度上,松栎混交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落叶栎林。在600 m海拔高度上,落叶栎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松栎混交林。对于各个海拔高度林分来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对剖面总有机碳贡献率为77%~93%。这些结果揭示该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点,也为当地碳汇林业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地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导致了土壤性态有其独特的变化规律。为了解山地耕地质量的时空变化特点,选择了浙南地区的丽水和温州两市12片代表性的梯田,采样分析了228个点位的表层土样及6个代表性剖面的土壤肥力指标,探讨了土壤肥力及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海拔高度、坡位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浙南山地梯田土壤性态及土壤类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点。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梯田土体和耕作层厚度、土壤有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逐渐下降,pH逐渐升高;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CEC却呈现由坡麓向上先呈现下降后又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水田土壤质量高于旱地;凹坡处耕地土体和耕作层厚、有机质、全氮、CEC、pH、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值高于凸坡处,肥力指标随梯田宽度的增加而变优;山地梯田土壤熟化程度随种植时间增加而增加。从低海拔至高海拔,土壤类型由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逐渐向简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演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森林灾害的空间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森林火灾及病虫鼠害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有重要影响。开展对森林灾害的研究,对提高森林资源风险的管控能力和应对措施等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我国2003—2016年主要森林灾害的相关数据,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森林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 2003—2016年,在森林火灾总次数上,湖南和贵州两省位居前列。在火场总面积上,黑龙江省远高于其他省份,北京和天津的火场总面积最少。在受害森林总面积上,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比较严重,是其他省市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成林蓄积量损失上,黑龙江省也是最严重的省份,平均每年火灾损失成林蓄积68.61万m3。按受灾程度将火灾发生区分为轻度森林火灾区(I类)、中度森林火灾区(II类)和重度森林火灾区(III类)3类,黑龙江省为重度火灾区,受灾程度最严重。在病虫鼠害的空间分布上,按照受灾面积的大小分为4类,其中新疆和内蒙属于IV类地区,为病虫鼠害发生面积很大区;其他省市区分别属于I ~ III类,为病虫鼠害发生面积较小(北京市、上海市等)、中度(海南省)和较大区(黑龙江省等)。结论 2003—2016年,我国森林火灾次数、受害面积等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全国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面积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面积居高不下,中度和重度森林灾害面积占比增加,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我国森林灾害的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坡典型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空间结构,为当地天然次生林的科学经营和相似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阴坡5个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云杉Picea spp.天然次生林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群落的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分析不同海拔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结果  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平均角尺度为0.51~0.53,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但聚集程度较低,优势树种在林分中属于随机分布;各海拔林木的大小分化程度整体均接近中庸状态,林木大小分化程度较小,华北落叶松的大小比数小于云杉,表明华北落叶松的竞争力较大;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林木空间隔离程度呈下降趋势;林分空间结构指数随海拔升高而下降,低海拔林分的整体结构较其他海拔更好。  结论  研究区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群落均处于演替后期阶段,海拔1 950 m处林分的空间结构最好,稳定性最高。图1表4参20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是为改造低产林分而开展的土壤调查,目的是查明林区内土壤肥力类型,为改变树种结构,建立多种生产模式,开展综合经营,提供基础资料。通过主分量分析找出碳氮、速效磷、坡形坡位和坡向是构成森林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聚类分析所得4个肥力类型所表明的土壤肥力差异,对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实行多种经营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