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四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4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的7项比例形态性状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地为菲律宾的群体C和群体D的形态最接近,与埃及群体B、泰国群体A趋异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7.838%,主成分2为18.773%,主成分3为14.917%,累计贡献率为61.529%。采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50.0%~80.0%,判别准确率P2为61.5%~78.6%,综合判别率达66.7%。3种多元分析结果说明,4个尼罗罗非鱼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集中表现在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尾柄高这5个形态性状上。分析结果显示4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团头鲂的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团头鲂的3个种质资源区(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群体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对可数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团头鲂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胸鳍鳍条数以及臀鳍鳍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体长作为协变量对可量性状进行的协方差分析显示,3个团头鲂群体在全长、体高、头长、头宽、尾柄长、尾柄高、背前区长和腹鳍前长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可量性状建立判别函数以及对可量性状平均值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梁子湖团头鲂与鄱阳湖团头鲂在外部形态上更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78%、22.63%和6.53%,累计贡献率为68.95%。多元统计分析显示梁子湖群体和淤泥湖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大,而梁子湖和鄱阳湖的比较相似。通过计算变异系数,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养殖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比较广东、广西、海南的3个罗氏沼虾养殖群体的全长/体长、剑额长/体长、头胸甲长/体长等15个性状比例参数。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5.000%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5个性状比例中,仅第二步足指节长/第二步足长在3个养殖群体中均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广东与海南养殖群体形态差异最小,广西与海南养殖群体形态差异最大,其次是广东与广西养殖群体;经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5.563%,3个养殖群体的形态学分化主要集中在头胸腹部、体长、第二步足、尾柄的特征上;判别分析得到9个性状比例的判别函数系数,可构建区分3个养殖群体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75.900%。以上结果表明,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个养殖群体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结合传统形态学测定和框架测定,对红鳍东方鲀4个家系进行形态差异比较。主成分分析提取了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9.945%。通过对8个贡献率较大的形态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4个家系的判别公式,综合判别率为64.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家系3与家系4形态差异最小,可取其一。3种多元分析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4个家系群体在形态上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可以选取家系1、家系2、家系3进行进一步的选育。  相似文献   

5.
牙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跟踪测定2032尾牙鲆5月龄与8月龄的体重、全长、体长、头长、吻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8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剔除了与体长有共线性的全长,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定量地分析了形态特征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牙鲆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体高、尾柄高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头长、吻长、尾柄长对体重直接作用相对较小;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系数分析结果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不同月龄牙鲆多元分析结果有所差异;最后建立了体长、体高、尾柄高估计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牙鲆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牙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跟踪测定2032尾牙鲆5月龄与8月龄的体重、全长、体长、头长、吻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8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剔除了与体长有共线性的全长,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定量地分析了形态特征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牙鲆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体高、尾柄高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头长、吻长、尾柄长对体重直接作用相对较小;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系数分析结果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不同月龄牙鲆多元分析结果有所差异;最后建立了体长、体高、尾柄高估计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牙鲆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吉富罗非鱼的生长规律及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为吉富罗非鱼的养殖和亲本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菲律宾、马来西亚2个吉富罗非鱼群体及其杂交组合为试材,对它们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性状指标(体质量、体长、体高、体宽)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其杂交种3个群体的日增质量分别为4.90,3.77和4.16g/尾,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分别为5.63,5.42和5.49%/d,3个群体间的日增质量和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差异显著(P0.05)。(2)养殖45d之后,马来西亚群体的日增质量显著高于菲律宾群体和杂交群体,而菲律宾群体与杂交群体的日增质量出现显著差异是在养殖75d之后。(3)3个群体间的体长、体高、体宽与体质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质量与体长的相关系数最高。【结论】马来西亚群体的生长优势最明显,同时吉富罗非鱼生长性状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以色列红罗非体重、全长、体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头长、吻长、尾柄长和尾柄高共10个性状进行测定,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剔除回归方程中不显著的体长、头长、吻长、尾柄长和尾柄高6个自变量,计算以全长、体宽、眼间距和体高4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重为因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相关指数,分析以色列红罗非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有4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0.864,0.799,0.717,0.742)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通径分析中,4个形态性状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它们是直接影响体重的主要指标,其中全长(P4=0.669)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分析所得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R2=0.779,说明所得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重为因变量(Y),全长(X1)、体宽(X4)、眼间距(X5)和体高(X3)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251.653+14.782X1+43.654X4-28.607X5+9.344X3。因此,在以色列红罗非保种与选择育种里,可用全长、体宽、眼间距和体高作为选育的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地理生境对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形态变异的影响,为今后研究罗非鱼种群入侵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玉林、南宁、钦州、贵港、防城港和北海6个主要养殖区域采集一龄左右的雄性逃逸尼罗罗非鱼自然群体,以形态测量、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形态特征和多变量形态度量分析.[结果]在尼罗罗非鱼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和体质量方面,均以玉林地区的最高、钦州地区的最低,且两地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74.31%、9.23%和6.21%,累积贡献率达89.75%,能较好地概括不同养殖区域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征.判别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全长、体厚、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和体质量等7项体表性状建立的判别函数能有效区分不同养殖区域的尼罗罗非鱼,其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6.11%.经聚类分析发现,钦州地区的尼罗罗非鱼与其他地区的相似性最低,变异程度最大,单独聚为一支.不同养殖区域尼罗罗非鱼样本体质量与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间的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与全长、体长和体高的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9375、0.9359和0.8327,而与眼径的相关性最低(0.5947).[结论]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是辨别逃逸罗非鱼来源的可行手段,而分析逃逸尼罗罗非鱼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有助于了解其生存状态,并为控制其入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结合可量性状和框架测定数据,对湛江、北部湾和阳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鱚进行了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可量性状及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湛江与北部湾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小,而阳江群体则单独形成一个聚类分支。主成分分析显示,3个群体在主成分1和主成分2上的分化较显著,但仍有部分重叠交错现象;在主成分1分布上,3个群体中湛江和北部湾群体相对较接近,而与阳江群体稍微分离,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头部和尾部纵向长短对多鳞鱚3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贡献率最大。同时,通过对8个贡献率较大的形态比例参数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P2以及综合判别率均为100%。综合以上3种多元分析的结果表明,湛江、北部湾和阳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鱚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而3种多元分析方法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3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1.
尼罗罗非鱼的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选取1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同批雌雄个体121尾,其中雌鱼57尾,雄鱼64尾,分别测量其体重(Y)及体长(X1)、头长(X2)、躯干长(X3)、体高(X4)、尾柄长(X5)、尾柄高(X6)、体宽(X7)等7项形态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重为依变量,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雌、雄鱼的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影响雌鱼体重的主要性状为体长、体高、体宽和头长,影响雄鱼体重的主要性状为体高、体长、躯干长、和体宽;体长对雌鱼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0.178),体高对雄鱼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0.136)。经多元回归分析,选择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与体重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尼罗罗非鱼雌雄鱼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雌=-443.542+16.525X1-17.106X2+40.658X4+56.038X7和Y雄=-684.921+15.531X1+25.413X3+38.976X4+48.213X7。  相似文献   

12.
小黄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小黄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小黄鱼的体质量和8个形态性状(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尾长、尾柄长、尾柄高及体高)为对象,进行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以此衡量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小黄鱼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显著大于雄性个体。所有目标性状中,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雌性:30.598%;雄性:27.055%),形态性状之间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雌性:9.941~12.543;雄性:8.170~13.295)。小黄鱼的雌雄样本中,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雌性样本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526 6~0.681 2之间,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全长体长躯干长尾长尾柄长体高尾柄高头长;而雄性样本的关联度在0.528 4~0.711 6之间,关联度依次为全长体长尾长躯干长尾柄长尾柄高体高头长。8个形态性状在雌、雄样本中均是全长与体质量的关联度最高,体长次之,头长最低,而其余性状在雌、雄样本中的排序存在一定差别,研究结果为小黄鱼良种选育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不同虹鳟品系异速生长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量了渤海虹鳟、丹麦虹鳟、美国道氏虹鳟、美国加州虹鳟和挪威虹鳟等5个虹鳟品系4年龄148个个体体重和20个形态学性状。应用静态联合异速生长模型同时估计多个体型性状对体重、纵向性状对体长、垂直性状对体高和横向性状对体宽的异速生长指数。首先建立每个虹鳟品系相对性状的最优联合静态异速生长指数方程,采用Newman-Keuls t检验法进行虹鳟品系间每个最优异速方程中异速生长指数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每个虹鳟品系存在显著不同的偏异速生长指数分布,其中全长与体重、体高与体重间存在较高的异速生长关系。在5个虹鳟品系中,头长、头宽、眼径、吻长、尾柄长、臀鳍高和臀鳍基长等7个形态性状相对体重的异速生长指数都不显著。背吻距与体长和尾柄高与体高在5个虹鳟品系中都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但是品系间的多重比较却完全显著。本文通过对不同虹鳟品系异速生长指数的统计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形态变异特点,为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品系的形态学鉴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机选取广东和台湾两个不同地理群体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两地理群体间形态性状差异及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和台湾两地理群体间的大口黑鲈形态差异主要集中于躯干中部和尾部.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95.8%.前2主成分因子得分散点图中两地理群体重叠区域较小,可以完全区分.广东群体和台湾群体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具有相似的影响效果,其中体高、胸鳍基点至背鳍基点长度、臀鳍基点至背鳍基点长度、臀鳍基点至背鳍末端长度和背鳍末端至尾鳍基点长度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了显著水平,是影响两地理群体大口黑鲈体质量的关键形态指标.研究结果可为大口黑鲈体质量选种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形态差异较大的2个德国镜鲤(Cyprinus carpio L. mirror)群体的189尾个体进行研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对15个微卫星位点与德国镜鲤的体重、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和头高的关系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微卫星引物MFW1与体重和体长显著相关,与体高极显著相关;引物MFW9与头长显著相关;引物MFW11与尾柄长和头高显著相关;引物MFW29与体长、体高和头高极显著相关,与尾柄高显著相关.利用引物MFW1检出10尾含有座位208/208的个体;利用引物MFW9检出25尾含有座位90/90的个体;利用引物MFW11检出3尾含有座位202/188的个体;利用引物MFW29检出10尾含有座位172/162的个体.将上述个体利用SPSS13.0对其进行差异性分析,选育出33尾优良个体,利用PopGene3.2对其遗传距离进行分析,最终选出13尾性状优良且遗传距离较大的亲鱼,其中5尾为保种群体,8尾为北林群体,对其培育并建立选育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影响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为其人工选育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方法]随机选取45、65和110日龄3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池塘养殖的卵形鲳鲹群体,共383尾,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其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头高、吻长、眼径、眼后头长、尾柄长和尾柄高等10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以此评价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不同生长阶段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45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709~0.854,关联度排序为:体长>全长>体高>头长>眼后头长>尾柄高>头高>眼径>尾柄长>吻长;65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788~0.904,关联度排序为:体长>全长>体高>头高>头长>尾柄高>尾柄长>眼后头长>吻长>眼径;110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674~0.826,关联度排序为:体长>体高>全长>头长>眼后头长>尾柄高>头高>眼径>吻长>尾柄长.各生长阶段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且相关性最高的前3个形态性状均为体长、全长和体高.[结论]在不同生长阶段卵形鲳鲹的各形态性状中,以体长与体质量的关联度最高,全长和体高次之,因此生产中宜将体长和体高作为间接选育卵形鲳鲹体质量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牙鲆不同家系早期形态性状差异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11个家系后裔不同时期的生长资料,对全长、体长、头长、尾柄长、眼后头长、体高和尾柄高等7个形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对全长、绝对增长率、生长指标和体型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建立7个性状的生长方程。结果表明,7个形态性状之间均呈高度正表型相关,全长贡献率是形态性状中最高的。家系I33I03、I08I09和GBI09在全长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家系I08I09为绝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最优的家系,需加强选育。在体型指数分析结果中,家系C64I03在全长/体高指标上表现最好,而I19I03和I32I03是尾柄长/尾柄高指标最优的家系,这3个家系是选择牙鲆优良体型的重点对象。用Logistic生长方程进行了7个形态性状的拟合,其中5个性状的生长方程拟合度达到了0.93以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光倒刺鲃选育指标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7月在广州市增江流域采集128尾光倒刺鲃幼鱼,测量其体长、头长、眼径、头高、体高、眼间距、尾柄高和体重。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各性状对光倒刺鲃幼鱼体重的影响。[结果]光倒刺鲃幼鱼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相关,体长与体重匀速生长。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对光倒刺鲃幼鱼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所选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复回归系数为0.934 8,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运用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剔除回归方程中对体重影响不显著的性状,建立了以体重为依变量、以体长和体高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47.234+0.585x1+0.310x4(R2=0.934 8)。[结论]该研究可为光倒刺鲃的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为提高斑鳢亲本选育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1165条斑鳢后备亲本,指标包括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眼径(X5)、体高(X6)、肛门处体高(X7)、尾柄长(X8)、尾柄高(X9)共10个性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性别鉴定后,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雌雄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 1165条斑鳢包含雄性711条、雌性454条。雌雄斑鳢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下同),通径分析显示,雄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高、尾柄高、肛门处体高、尾柄长和眼径;雌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作用最大,其次为肛门处体高、尾柄高、眼径和尾柄长。对雌雄斑鳢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雄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484.547+21.628X2+21.577X7-130.000X5+54.475X9-33.605X8+32.055X6,雌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503.361+24.994X2+31.786X7+56.763X9-38.272X8-83.860X5。检验回归方程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将斑鳢形态性状带入回归方程得到预测值。对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回归方程可用于斑鳢的选育及实际生产工作中。【结论】在斑鳢生产及选育过程中应以体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并综合考虑体长、体高、尾柄长和尾柄高的影响,以期获得优良性状的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