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2种棕榈藤苗期的生长特性。[方法]对收集的黄藤和单叶省藤半同胞家系进行苗期生长特性的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单叶省藤芽长性状在家系内不存在差异,其他性状各家系间和家系内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2个藤种的年生长趋势分析显示:黄藤叶片数和最大叶长的生长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单叶省藤叶片数的生长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2个藤种的叶片数和最大叶生长趋势相似。黄藤和单叶省藤苗期生长最快的月份分别是7月和6月。[结论]2藤种叶片数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大气湿度对2藤种的生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黄藤和单叶省藤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 (Hance) Beccari)和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 Wei.)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为其加工改性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自基部向上,黄藤与单叶省藤的抗弯弹性模量及强度、抗压弹性模量及强度均呈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棕榈藤是热带森林宝库中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可再生非木材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藤材的解剖研究,对指导其加工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分析研究黄藤和单叶省藤的纤维形态,发现在纵向向上两者的纤维比量、直径、双壁厚、壁腔比和黄藤纤维长度有减小趋势,腔径和柔性系数有增大趋势;而长宽比及单叶青藤纤维长度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选用活性染料、直接染料、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对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和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藤材染色,研究4类染料对藤皮、藤材的上染性,及其影响藤材染色上染率的因素和工艺。结果表明:4类染料可对藤片上染;藤皮经打磨和酸、碱处理后,也不能使它们上染。各染料染色藤材最佳条件:①活性染料质量分数为5.0 g·kg-1,染色时间2 h,染色温度40 ℃。② 直接染料:直接耐酸大红4BS质量分数为9.0 g·kg-1,直接湖蓝5B为7.0 ~ 9.0 g·kg-1;染色时间2 h,染色温度40 ℃。③碱性染料:碱性品红质量分数为9.0 g·kg-1,碱性嫩黄O为5.0 g·kg-1;染色时间2 h;染色温度70 ℃;④酸性染料:酸性大红GR质量分数为7.0 g·kg-1,酸性嫩黄2G为9.0 g·kg-1,染色时间2 h,染色温度70 ℃。同类不同种染料间藤材上染率进行比较,酸性嫩黄2G>酸性大红GR;活性嫩黄X-6G>活性艳红X-3B;碱性品红>碱性嫩黄O;直接耐酸大红4B>直接湖蓝5B。图3参21  相似文献   

5.
黄藤和单叶省藤改性处理工艺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黄藤和单叶省藤的改性处理工艺,以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方法】以黄藤和单叶省藤为研究对象,选择改性方式、改性工艺、浸注量以及处理试剂4个因素分3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对2种藤条改性处理前后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及尺寸稳定性的变化进行测定,通过优序数法分析试验结果,建立最佳改性工艺。【结果】黄藤最佳改性方案为辐照处理、辐照剂量15kGy,浸注量50%,处理试剂为三聚氰胺树脂;单叶省藤最佳改性方案为辐照处理、辐照剂量15kGy,浸注量50%,处理试剂为脲醛树脂。按照对应最佳工艺,黄藤素材和改性材的气干密度、绝干密度、基本密度、抗弯弹性模量(MOE)、抗弯强度(MOR)、顺纹抗压弹性模量(MOEIC)、顺纹抗压强度(CS)依次为0.46和0.69g/cm3、0.43和0.65g/cm3、0.39和0.59g/cm3、1 525.46和1 944.71MPa、57.62和66.87MPa、1 198.49和1 688.70MPa、23.54和34.44MPa,单叶省藤素材和改性材的上述指标依次为0.55和0.77g/cm3、0.52和0.72g/cm3、0.47和0.65g/cm3、1 375.32和1 550.78 MPa、67.88和71.25 MPa、1 597.18和1 740.50MPa、31.59和36.74MPa。黄藤改性材的阻湿率(MEE)和抗吸水率(RWA)分别为16.69%和125.10%,单叶省藤改性材的阻湿率和抗吸水率分别为23.56%和81.62%。【结论】改性材的密度、MOE、MOR、MOEIC、CS、MEE和RWA等大部分物理力学性质及尺寸稳定性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棕榈藤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材料,其利用对部分替代木材和保护森林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黄藤和单叶省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改性处理前后主要物理力学的性质变化进行研究,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藤材通过改性处理后,除部分吸湿率升高之外,其他物理力学性质均有所改善,如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抗压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密度、体积干缩率、吸水体积膨胀率以及材质均匀度等。  相似文献   

7.
以单叶省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藤茎形态、微观构造和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结果表明,单叶省藤节间长平均为17~18 cm,直径平均为11~12 mm,节间长度和直径的轴向变异均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纤维维管束属于双韧型,在横切面,靠近藤皮的维管束小而密集,内部的则大而稀疏。纤维长度和长宽比的径向变异和轴向变异均为逐渐增加。纤维宽度和腔径的径向变异为由内向外先增加后减小,纤维宽度的轴向变异为先增加后减小,腔径的轴向变异为从基部向上逐渐增加,在藤茎梢部达到最大值。纤维壁厚和壁腔比的径向变异和轴向变异均为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黄梁木和八宝树林分下设置组培丛芽苗与组培单芽苗、组培单芽苗与实生苗造林试验,对不同苗木的造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培单芽苗的保存率、萌蘖数和萌蘖率总体上高于丛芽苗;丛芽苗造林后1.5 a的母茎长显著大于单芽苗,3~4 a时二者无显著差异,而造林后8 a单芽苗的母茎长超过丛芽苗,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在造林后4 a内丛芽苗的藤丛总茎长明显大于单芽苗,造林后8 a丛芽苗的总茎长略优于单芽苗,但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组培单芽苗的保存率、萌蘖数和萌蘖率均高于实生苗;两者母茎长和藤丛总茎长在不同年龄时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光照、密度、氮、磷对柳条省藤幼苗株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及保存率的影响,探讨适合柳条省藤幼苗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为苗圃地育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比较不同处理组合下柳条省藤幼苗(120、240、360 d)株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保存率等指标变化规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找出最佳的处理组合。【结果】幼苗不同生长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较高(3个生长阶段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0.596%、76.278%和76.691%),用第一主成分(生长特性)代表幼苗的综合生长情况进行不同处理组合间的比较分析,分析结果可靠。柳条省藤幼苗在3个生长阶段,最佳处理组合中幼苗株高、地径均显著增加,幼苗保存率保持80%以上;最差处理组合中幼苗株高、地径差异不显著,幼苗保存率显著降低,在360 d时仅为14%。【结论】试验发现4号处理组合隶属值最大(4.619),即柳条省藤幼苗在光照强度80%~85%、密度25 cm×25 cm、氮肥90 g/m2、磷肥80 g/m2环境下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0.
广义Schumacher生长方程的推导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树木生长的生物学假设,通过提出衰减方程,导出了广义Schumacher生长方程,并将其分成两种生长类型LI-A型(P>1)及LI-B型(0相似文献   

11.
越南红藤、小白藤和玛瑙省藤的主要解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棕榈藤材的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选择了越南红藤、小白藤和玛瑙省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其组织比量、纤维、维管束及后生木质部大导管等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玛瑙省藤的纤维和导管的比量最多,分别为24.9%、33.3%。玛瑙省藤的维管束尺寸最大,径向尺寸和弦向尺寸分别为754.378、739.835μm;小白藤的最小,其值分别为348.027、319.348μm,各藤材维管束弦向尺寸均小于径向尺寸。玛瑙省藤的导管尺寸同样最大,为380.505μm。红藤的纤维最长,为1 246.802μm;小白藤最短,为734.856μm;小白藤和红藤的纤维长宽比均大于54,腔径比小于0.75,壁腔比小于1,适合作为造纸原料。F检验结果表明,玛瑙省藤两样本之间的维管束、导管尺寸,以及纤维腔径、腔径比、壁腔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黄藤ISSR反应体系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利用ISSR技术对黄藤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对影响PCR扩增效果的一些因素,如模板DNA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等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获得用于黄藤ISSR-PCR分析最适宜的PCR反应条件:20μLPCR反应体积中含有1×缓冲液,20 ng模板DNA,2 mmol.L-1MgC l2,100μmol.L-1dNTP,1.5 U TaqDNA聚合酶,0.4μmol.L-1引物,2%甲酰胺,0.5 mmol.L-1亚精胺.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 in;再35个循环:94℃30 s,52℃45 s和72℃1.5 m in;最后72℃延伸7 m in.  相似文献   

13.
黄藤发育过程中组织比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特有的黄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各组织比量与生长发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轴向上薄壁组织比量为71.0%~77.3%,平均值为72.6%,径向由内向外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后生木质部轴向上大导管比量为8.3%~12.4%,平均值为10.6%,藤茎外部最低。轴向上纤维比量为8.2%~10.9%,平均值为10.5%;径向上纤维比量由内向外呈增大的变化趋势。韧皮部筛管比量平均值为3.5%,原生木质部小导管比量平均值为2.8%。  相似文献   

14.
黄藤材导管壁木质素分布可见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特有的黄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长时期导管壁木质素分布及质量分数、细胞壁微区上木质素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探寻木质化程度与其性质间关系,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结果表明:轴向向下,导管细胞壁中S基木质素质量分数先增后减,而S基和G基木质素总量整体呈下降变化趋势.径向由外向内,导管壁中S基木质素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5.
黄藤发育过程中主要解剖特征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维管束、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及纤维形态特征等主要解剖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轴向高度增加,维管束比量先升后降,导管分子长度和长宽比先降后升;维管束长短径、纤维双壁厚、壁腔比、管直径和形状因子逐渐减小;维管束密度、纤维腔径和导管分子密度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径向由藤芯到藤皮维管束比量和密度、纤维长度、长宽比和壁腔比、导管密度逐渐增大;维管束长径和短径、纤维腔径、导管分子直径、形状因子逐渐减小。维管束比量、长径、短径、形状因子和密度分别为40.2%、468.933μm、333.838μm、0.722和5.76个.mm-2,纤维长度、直径(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和壁腔比分别为990.476μm、12.041μm、6.350μm、5.691μm、86.23和1.05。导管分子长度、直径、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密度分别为1 621.796μm、187.172μm、9.207、0.877和5.65个.mm-2。  相似文献   

16.
热处理对单叶省藤材化学成分及颜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高温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棕榈藤材化学成分和颜色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为对象,研究了常压蒸汽高温热处理温度(160、180、200℃)与处理时间(2、4 h)对单叶省藤材的化学成分、质量损失率及颜色的影响,分析了热处理后材色与化学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单叶省藤材的质量损失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200℃、4 h时,藤材质量损失率达到最大,综纤维素和纤维素质量分数呈下降的趋势,木质素和苯醇提取物呈相对升高的趋势。热处理过程中藤材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变化对材色改变有很大影响,热处理后藤材的明度差、总体色差与综纤维素质量分数差、纤维素质量分数差和木质素质量分数差都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黄藤材发育过程中维管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培育和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以我国特有的黄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黄藤茎中维管束比量及形态特征与其生长发育规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轴向上维管束比量在36.2%~42.4%,由藤茎基部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先上升,至中部后又下降;径向由内向外基本呈增大的变化趋势,维管束比量平均值为40.2%。轴向上维管束长径和短径分别在0.341~0.526 mm和0.255~0.400 mm范围内,由藤茎基部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径向由内到外基本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维管束长径、短径平均值分别为468.933μm、333.838μm;形状因子平均为0.722。维管束密度在轴向由藤茎基部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径向由内到外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平均值为5.63个.m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