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异季栽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稻米品质改良是主要育种目标之一。稻米品质的优劣,既受遗传基因的制约,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灌浆期间的温度条件对稻米品质的作用更大。前人研究认为,灌浆期间温度过高,籽粒的灌浆速率较快,稻米的整精米率下降,透明度变差、垩白度增大,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变劣;对蒸煮品质来说,高温会使稻米的糊化温度升高、胶稠度变硬,直链淀粉含量也受高温影响,Resurreccion等和赵式英认为这种影响因品种特性而异,Juliano则认为高温会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从我国目前稻米品质的现状来看,早籼米的品质劣于晚籼米,早籼品种经翻秋栽培后,品质明显变好,但对晚籼品种在早稻生长季节灌浆成熟后,其稻米品质的变化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栽培的稻米进行品质分析,旨在洞悉早籼和晚籼品质差异的原因,以及灌浆期间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程度,以期对水稻品质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灌溉对杂交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不同灌溉方式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出现差异,造成对稻株水分供应的不同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亏水较重、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杂交水稻产量明显减少,稻米品质下降。减产的原因主要是每穗谷粒数少。米质主要是加工品质、蛋白质含量降低及胶糊化变劣。长期湿润灌溉由于使土壤沉降收缩,造成含水量长期偏低,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品质不利。  相似文献   

3.
4.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质性状配合力与遗传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3个不育系和11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水稻12个品质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的表现规律。结果表明:(1)大部分性状特殊配合力方差极显著,即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作用;少部分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显著或极显著,即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且非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2)糙米率、粒长和垩白面积等受不育系影响较大,整精米率和糊化温度受恢复系影响较大,精米率、长/宽和垩白粒率等受父母本影响相当。(3)各性状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糊化温度、糙米率、垩白面积、粒长、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4)亲本以星城A和明恢77较为理想,组合以星城A/TO974和金23A/R207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水稻由于具有优质高产的特性,近几年在全省各地发展较为迅速。六合区为江苏省丘陵地区杂交水稻优势区域,随着水稻优质产业提档升级,至2010年两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占全区杂交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稻米品质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灵佳  肖层林 《作物研究》2006,20(5):405-408
扼要介绍了稻米品质的概念、要素,评价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综合评述了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湖南省优质杂交稻育种的现状与进展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水稻品种的品质现状,指出了稻米品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稻米品质改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杂交粳稻尤其是两系杂交粳稻的发展缓慢,两系杂交粳稻品质性状较差严重的影响其发展。为此本研究以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两系杂交粳稻为试验试材,主栽常规稻品种为对照,对北方两系杂交粳稻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营养品质等相关稻米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相关结果如下:与常规粳稻相比,两系杂交粳稻存在显著的产量优势,但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食味得分略有不足。研究结果所得提高稻米光泽,适当减少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将有助于提高两系杂交粳稻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西瓜-杂交水稻,是黄山市近年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推广的一种高产高效种植制度,1996年全市已发展到3000多公顷。经调查统计,西瓜-杂交水稻种植制度,一般每公顷产西瓜45~52.5吨,稻谷6750~7500kg,全年总产值可达6万元以上,比早晚稻连作每公顷增产值3.75万元左右。这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瓜-稻年内水旱轮作,还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其主要技术如下。(一)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合理安排茬口西瓜选用聚宝1号、新红宝等品种。3月中下旬温汤浸种催芽,采用营养钵育苗,4月下旬移栽,7月…  相似文献   

9.
栽培模式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级稻组合88S/1128和常规优质稻品种湘晚籼17号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栽培模式(旱作覆膜、水作覆膜、旱作不覆膜、常规栽培等)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一致表现为旱作覆膜栽培的糙米率、精米率最高,水作覆膜栽培的整精米率最高;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模式的粒长和长宽比无显著差异,但覆膜栽培的垩白粒率、垩白大小更高。88S/1128旱作覆膜与常规栽培相比,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变小、糊化温度升高;而湘晚籼17号旱作覆膜与常规栽培相比,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变大、糊化温度降低。2个品种蛋白质含量表现一致,均为旱作不覆膜常规栽培旱作覆膜水作覆膜。稻米品质性状变异度最大的为外观品质,其次为蒸煮食味品质,碾米品质变异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彭灵佳  肖层林 《作物研究》2006,20(Z1):405-408
扼要介绍了稻米品质的概念、要素,评价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综合评述了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湖南省优质杂交稻育种的现状与进展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水稻品种的品质现状,指出了稻米品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稻米品质改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金两优289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用自育核不育系金山S-2与早恢89配组育成的优质两系杂交稻新组合,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2008年通过广西区品种认定。在福建南部和广西桂中北作早稻种植,表现优质高产、熟期适中、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等优点。本文提出了该组合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两优2163系福建省农科院育成的优质两系杂交稻新组合,2000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福州市仓山区引进试种,表现米质优,产量高,为探讨两优2163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大田生产,安排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3.
培杂茂三是我们利用培矮64S与优质常规稻粳籼89杂交选育的优良变异单株 ,于1995年测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优质、高产、抗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 ,2000年3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同年12月通过广西区品种认定 ,2001年8月通过全国审定。一、产量表现1998年早季参加广东省杂交水稻区试 ,平均产量6.6t/hm2,比汕优63减产1.60 % ,减产不显著 ;1999年早季复试 ,平均产量7.2t/hm2,比汕优63增产1.55% ,不显著。1998年晚季参加广西水稻品种中熟组区试 ,桂中4个试点 ,平…  相似文献   

14.
明香1027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育的香型软米两系不育系明香10S与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恢复系蜀恢527配制而成的优质香型软米两系杂交稻新组合。明香10S于2007年8月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的香型软米两系不育系。明香1027于2007年11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琼审稻2007014)。  相似文献   

15.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不同组配量对两系杂交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下,两系杂交水稻的N,P2O5,K2O每公顷经济施用量:早稻分别为160~180,70~90,90~110kg,晚稻分别为180~190,45-55。180-200kg;早稻分别施180,90,180kg,晚稻分别施240。90。270kg获得了最高产量。随着氯、钾肥用量的增加.钾、磷、氯吸收量呈逐渐提高的趋势;早稻施中量磷,晚稻施低量磷肥有助于对氮、钾的吸收。此种关系亦表现在养分的利用率上.其中中量钾肥更有利于氮、磷养分利用率的提高。在最佳经济施肥量范围内.肥料利用率氮磷钾彼此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互促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两系杂交稻耐热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对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两优2163、两优2186、两优培九、金两优36和对照汕优63在自然高温条件下进行耐热性鉴定,结果表明穗期日平均气温≥30℃、穗期≥35℃极端高温的日数达6 d以上,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63均有受到高温伤害,结实率比正常气候下平均下降15%左右,同时平均产量和千粒重也比正常气候低.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穗期耐热性与汕优63相当.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水稻光合速率与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粒重差异明显的个大穗型两系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对粒重与光合特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组合整穗实粒平均千粒重与结实期顶部3片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实粒"及"叶总面积/实粒"成正相关,实粒平均千粒重差异程度随结实期顶部3片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的变化而异.  相似文献   

18.
金两优5号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2000年秋季用米质优、异交率高、配合力强的优良两用不育系T154s与优质恢复系亚花1号配制而成的优质两系杂交稻新组合.2002年早季在福建省多点试种,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等特点,2003~2004年参加漳州市早稻区试,均表现比对照显著增产.2005年拟参加漳州市早稻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9.
水稻无载体培育机插秧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无载体培育机插秧苗技术在育秧过程中不需使用任何育秧载体材料,培育好的水稻秧苗用专用切秧装置进行切秧处理后,形成标准规格的秧片,配套用于插秧机实现机械插秧。与目前生产上普遍使用的有载体(塑料秧盘、打孔地膜、塑料编织布)育秧机插技术相比,具有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20.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ultivar and grain position on rice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water management treatments. Water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all quality traits in the study, except alkali digestibility (A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of water treatment by grain position and genotype for brown rice rate (BRR), chalky grain rate (CGR) and amylose content (AC), and interactions of grain position by water treatment and cultivar for head milled rice rate (HMRR). The interaction of water treatment by genotype for protein content (PC) was also significant. Of all variance components, water treatment ranked the highest for PC. Similarly grain position was ranked the highest for AC, BRR, CGR and HMRR. In comparison with wet cultivation, plastic-film mulched cultivation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BRR, HMRR, CGR and higher PC. There were marked differences in milled quality, appearance and AD among differently positioned grains within a spike. For appearance and PC,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lastic-film mulched cultivation and wet cultivation was greater for upland rice than paddy rice. For milled and cooking–eating qualit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lastic-film mulched cultivation and wet cultivation was greater for the good quality paddy rice than the upland rice and the poor quality paddy rice. In plastic-film mulched cultivation, top grains showed lower milled quality and PC. While in wet cultivation, the opposite result was seen. With the decrease in soil water content, BRR and appearance showed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differences among grains within a spike,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possibility of improving rice quality by use of better water management and suitable cultiv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