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他曾放弃在美国创办的公司,以普通程序员身份加入微软,不到十年就晋升为微软中国公司总裁,两年后跳槽到盛大公司担任总裁并推进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四年后以10亿元人民币的"转会费"加入新华都,成为人们眼中的"打工皇帝"。他,就是唐骏!关于创业和管理经验,他分享了自己的事。秘籍1:创业要有自己的"杀手锏"如果唐骏自己不说,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风靡一时的卡拉OK记分器和街上流行的大头贴居然  相似文献   

2.
一、项目介绍 大头贴店适合小本投资,1万多元便可以起家,而且作为一种时尚消费,"大头贴"有着各种吸引年轻人的地方. 其一,爱怎么拍就怎么拍.与传统的照相相比,"大头贴"的拍照权控制在顾客自己手中,面对机子像面对着镜子一样清晰自如,当你觉得最合适的时候,按下按钮便可以成像.如果不满意,还可以"重拍",直至满意时再出片.  相似文献   

3.
蒋耀萱 《新农村》2010,(9):21-21
虞康康,1.83米的个头,80后的他却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养猪场、一个兽药店、一个母猪人工受精站,能为养猪户们开展一条龙服务。听着朋友们称他为“猪康”,他笑得乐呵呵。他很踏实,在别人都涌向大城市追寻梦想的时候,这个高个子男生大学毕业后,却选择回到浙江临海老家,当起了“猪倌”。  相似文献   

4.
《当代农业》2009,(2):22-22
江苏省金坛市莫村有栽培蘑菇的传统.该村一个姓李的青年到沈阳打工.发现沈阳食用菌市场比较红火.品种好的蘑菇卖到16元1公斤.而老家才卖4元。他想回村搞贩运,自己赚点钱.也替村里扩大销路.于是立刻打点行装回村.和家里商议此事.一商议.却发现食用菌怕颠簸.不适合长途贩运。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金坛市莫村有栽培蘑菇的传统.该村一个姓李的青年到沈阳打工.发现沈阳食用菌市场比较红火.品种好的蘑菇卖到16元1公斤.而老家才卖4元。他想回村搞贩运,自己赚点钱.也替村里扩大销路.于是立刻打点行装回村.和家里商议此事.一商议.却发现食用菌怕颠簸.不适合长途贩运。  相似文献   

6.
一山二虎     
这些年欧强终于发了点小财.最近他看中一间大门面.准备扩大包子店。街对面是新开发的商业区.欧强迫不及待交了两年租金.回头又写信给远在安徽老家的亲弟弟欧胜.邀他赶快来帮忙.  相似文献   

7.
我的老家有个人姓杨.因年纪大了的缘故.人们都叫他老杨.老杨家里人多,而且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所以,为了生计.他在镇上的一处人群集中的一条商业主街上租了一块地方.支起了菜架.摆起了地摊.只要与蔬菜相关他都卖。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在珠海打工的戴金强回到老家河南新乡过年。因两年没回家了.亲友都来探肇他.也轮番请他吃饭。吃饭就免不了喝酒,他是喝了东家赶西家,几天下来,他就感觉肠胃、肝脏不时地疼痛。这几年在外面跑销售.应酬客户,肠胃早就有问题了,只是为了工作.他不得不撑着。他难受的表情,瞒不过表哥,关切地闯他怎么了?他如实耜告。表哥懊恼地说。早知道这样,我就把解酒口香糖拿给你用了。表哥说自己也有很多应酬,常为喝酒而烦恼,不久前。朋友送了几盒皇觉氏解酒口香糖.一吃很管用,喝酒前嚼一粒。再喝酒.不伤胃。酒量也大增。  相似文献   

9.
《农村百事通》2011,(10):19-19
如今摄影拍照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享受.大头贴、艺术照等种类众多,但依个人喜好自行操作的自拍照相吧现在也崭露头角.很受年轻人追捧,很有市场。  相似文献   

10.
37岁的李云天已不记得自己家里的那几亩地了.“好像加起来也就四五亩吧,租出去,一亩一年也就三百多块钱.”他有些含糊. 他离家已十余年,两年前带着全家在南方安顿了下来.老家农村的房子早已卖掉,自家的地租给谁、租金多少,全交由老家一位年长的亲戚代为处理.  相似文献   

11.
案例:张某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离开农村老家已多年。但他在农村老家有一处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老屋。张某进城后老屋一直由其堂弟代管,最近堂弟捎信给他说,家乡连降暴雨,老屋年久失修有坍塌的危险。张某想回去把老屋推倒重建,以便在他退休后回乡居住.不知能否得到法律的允许?  相似文献   

12.
《农家致富》2010,(6):24-24
祁某老家在浙江省建德市,家里十多年来一直种植草莓,收入稳定。大学毕业后,他一直想自己创业,但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正好他叔叔承包10亩土地种草莓,于是他也承包了一两亩地种。但与叔叔不同的是,他通过开发盆栽草莓来寻找更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1999,(11)
德清县南路乡横岭村农民戴申明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次竹资源.为制药行业加工优质的天然中药原料——鲜竹沥,不仅使自己依靠科技致富,而且还为当地及外地一些林农解决了300多万元的次竹销路。年逾40岁的戴申明,16年前从老家临安招赘来到南路后,看到这里不少次毛竹由于没有销路,大都被村民当作烧饭柴。他看了觉得十分可惜,心想自己在老家时就有加工  相似文献   

14.
一样“开花”两样“结果” 还没过完年,20刚出头的李冰就从老家进了城。当记者在市职业介绍中心见到他时,他正斜靠在椅子上,双眼紧盯着发布招聘信息的电子大屏幕,搜索用工信息。据他讲,自己16岁就开始外出打工,先是跟着同村老乡在建筑工地干了一年.活没少干,力没少出,罪也没少受,一年下来,拿到手里却不足2000元。  相似文献   

15.
郭蕾 《农家致富》2014,(6):57-57
当多数年轻人背上理想的行囊.远行他乡寻找青春支点的时候.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却选择回到家乡.开启梦想的大门。杨林.中国农业大学2013届毕业生,在北京打拼一段时期后,就选择了回到老家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再续自己的“香猪梦”。  相似文献   

16.
《农家致富》2006,(15):20-20
每个星期二和星期五.安徽省庐江县同大镇的安徽兴隆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子杰就把自己加工的鹅头鸭脚送上汽车.运往在上海开设的销售公司,转而再分送到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长三角”一带城市的20余家宾馆饭店。他的公司自2004年4月开办以来,一直保持在同大镇生产加工、上海等地定点销售的形式,从业人员120余人,几乎都是老家的农民。  相似文献   

17.
对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直接经济来源。但出于种种原因.多数外出打工者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老家,要么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要么托付给亲戚邻居.甚至还有一些家庭.成年人都外出打工了.把十二三岁的孩子留在家中.他们既要打点自己的生话.又要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  相似文献   

18.
从文坛新秀到养鸡专业户,成功始于大胆尝试 四川一些地方把爱折腾叫“翻金”,这活用在张伟身上还真不冤枉他:从农民到打工仔,从记者到编辑,从潜心写书的文艺作家再到叱咤商场的风云老板……张伟这风风火火的前半生从来就没停止过折腾。这不,已经在商场创出一片天地的他又开始“翻金”,凹老家的山里,当起了养鸡专业户。这一次的“翻金”也的确让他翻到了“金”,不仅自己能赚钱,老家的村民也能跟着沾光。  相似文献   

19.
18岁的杨丁义舍不得给自己买一部手机,而他那些在县城里抢劫的"兄弟"们,都已用上了触摸屏。自从今年6月从广州辞职回到老家徐闻后,他就一直没找到工作,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养蚌做珍珠。他的"兄弟"时不时向他伸出橄榄枝,邀其"入伙"。隶属于湛江的徐闻位于粤西南,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在珠三  相似文献   

20.
苏齐 《农家致富》2005,(23):9-9
江苏省滨海县读者岳先生来电,说自己一直在外打工,积攒了一些钱,现在因为家庭的原因,回到农村老家谋生.因为自己对地里的农活不熟悉,想开个小店,但是不知道开什么店好,想请我们出出主意。我们的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