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为明确60Co-γ亚不育剂量辐照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构建小菜蛾种群动态变化模型,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建立小菜蛾生命表获得种群特征参数、个体生理指标,预测亚不育剂量辐照对小菜蛾种群的影响。结果显示,亚不育剂量辐照组的羽化率显著高于完全不育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羽化率无性别差异,亚不育剂量辐照组F1代孵化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亚不育剂量辐照组种群各阶段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繁殖力生命指标低于空白对照组。小菜蛾亚不育剂量辐照组世代平均历期(19.90 d)、世代净生殖率(2.35)、周限增长率(1.04 d-1)、内禀增长率(0.04 d-1)均低于空白对照组,而种群加倍时间(16.16 d)高于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世代平均历期、每日单雌产卵量与产卵时间均长于亚不育剂量辐照组。辐照组与对照组种群生命表参数对比,表明亚不育剂量降低了小菜蛾种群世代数和幼虫期的个体存活率,使F1代雌虫个体数减少。 相似文献
2.
3.
寄主植物对烟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种群暴发的影响,在28℃恒温下,组建了烟粉虱在甘蓝、番茄、茄子、烟草、黄瓜、辣椒、西葫芦、青菜等8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烟粉虱对寄主有较强的选择性.烟粉虱在黄瓜、番茄上的产卵量最大,平均每头雌虫分别达382头和246头。各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种群内禀增长率在0.2433~0.3790之间,取食番茄的内禀增长率rm最大,达0.3790,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内禀增长率大小依次为番茄>甘蓝>黄瓜>西葫芦>茄子>烟草>辣椒>青菜。保护地蔬菜面积扩大是烟粉虱种群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1以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为评价指标,研究了20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抽提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白花蒿(Artemisla lactiflora Wall.)、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L.)、茜草(Ru-bia cordifolia L.)、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 L.)、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lea Wall.)、粪箕笃(Sephania longa Lour.)、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 Bge.)、猪毛草(Scirpus wallichii Nees.)对小菜蛾实验种群具有较强的干扰作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在0.2以下。 相似文献
5.
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甜菜夜蛾在藜、苋菜、甜菜和葱上的种群动态,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4种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组建了甜菜夜蛾在供试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苋菜和藜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而取食葱的发育历期最长(平均为16.00d)。蛹的发育历期在藜上最短(8.70d),在苋菜上最长(10.30d)。寄主植物不影响甜菜夜蛾卵的孵化率和蛹的存活率,但影响幼虫的存活率。幼虫的存活率在藜上最高(74.67%),葱上最低(26.25%)。藜、苋菜、甜菜和葱上甜菜夜蛾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589.80、376.40、454.60、532.70粒。甜菜夜蛾雌蛾在藜、苋菜、甜菜、葱上的产卵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取食藜组和甜菜组雌蛾的产卵高峰出现在羽化后第2天,苋菜组为羽化后第3天,而葱组则为羽化后第1天和第3天。甜菜夜蛾在藜上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最高,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最低。4种寄主植物中,甜菜夜蛾的适宜寄主植物依次为藜、苋菜、甜菜和葱。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圆尾肖蛸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圆尾肖蛸(Tetragnatha vermi formis Okuma 1982)在六种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历期,幼蛛存活率、成蛛产卵率、产卵量和孵化率,组建了圆尾肖蛸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29℃的恒温条件下,圆尾肖蛸的种群增长指数最大,为51.71;高温35℃种群增长指数最小为11.70。温度与种群增长指数的关系可用以下方程表述:y=443.2383-36.5959x~2+0.7970x~2(20≤x≤29)。y=1275.3143-71.6280x+1.0150x~2(29≤x≤35)。(x=温度,y=种群增长指数) 相似文献
7.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华北、西北以及东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在(26+1)℃,RH 70%~80%,L∥D=16h∥8h条件下组建了草地螟在藜、大豆、苜蓿、甜菜和向日葵叶片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研究草地螟的危害差异性,为草地螟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草地螟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表参数等在不同寄主之间存在差异。藜组卵的发育历期最短(2.42d)、甜菜组的最长(3.90d);幼虫发育历期以甜菜组的最短(10.00d),苜蓿组的最长(12.63d);蛹的发育历期以向日葵组的最短(11.30d),苜蓿组的最长(16.00d);雌成虫产卵量以藜组最高(345.00粒/雌),苜蓿组最低(138.83粒/雌),雌成虫产卵期以藜组最长(10.42d)、苜蓿组最短(6.58d)。雌蛾产卵量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取食藜组和向日葵组雌蛾的产卵高峰出现在羽化后第8天,大豆组为羽化后第10天,苜蓿组为羽化后第7天和第9天,甜菜组为羽化后第6天和第10天。藜、大豆、苜蓿、甜菜和向日葵处理间草地螟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分别在59.772 8~169.194 1、0.097 6~0.135 2和1.102 5~1.144 8之间,其中以藜组的R0、rm和λ最大,苜蓿组的R0、rm和λ最小;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的范围分别为37.508 0~41.915 8d和5.126 5~7.101 4d。综合比较5种寄主植物,认为藜是草地螟的最适宜寄主,其次分别为大豆、甜菜、向日葵、苜蓿。 相似文献
8.
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种群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性信息素研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性活动规律及种群控制的结果表明,其性活动主要在18:00-24:00时这一时段,18:00-20:00时活动最频繁。性诱有效距离20-25米。在小菜蛾种群密度较低的情况下(4.32头/棵菜心,平均诱蛾115头/天),性信息素对害虫种群有较好的控制作用,14天后诱杀效果达56.62%;而在中等或较高密度下,效果则不理想。性干扰提高诱杀效果17.99%,对雄蛾定向抑制率为68.6%。因此,性信息素的应用是小菜蛾综合防治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幼虫对菜心取食量变化的研究,得知小菜蛾幼虫在不同阶段的取食量以及变化规律,累计取食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害虫的某一发育阶段对寄主的危害程度。并根据小菜蛾幼虫取食量与时间关系使用SAS8.1和Matlab7.1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小菜蛾幼虫取食菜心的叶面积的拟合曲线为f(t)=a1*sin(a2*t+a3)+a4*sin(a5*t+a6)+a7*sin(a8*t+a9),(R2=0.8832);而小菜蛾幼虫取食菜心叶片累计取食量的拟合曲线的Logistic模型为y=429.6285/[1+exp(0.66963-0.51935t)](R2=0.9621,p<0.05)。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危害,明确绿薄荷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95%乙醇对绿薄荷茎和叶进行索式抽提,并测定了茎和叶提取物12.5、25.0和50.0 mg/mL浓度下小菜蛾幼虫的拒食率和成虫产卵忌避活性。结果显示,绿薄荷茎和叶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和成虫的产卵忌避均有显著作用,提取物浓度越高,拒食率和产卵忌避率越大。当茎和叶提取物浓度为12.5 mg/mL时,小菜蛾的拒食率最低,分别为36.16%和59.81%,产卵忌避率最低,分别为46.18%和57.78%;茎和叶提取物浓度为50.0 mg/mL时,拒食率最高,分别为82.67%和87.15%,产卵忌避率最高,分别为88.29%和98.27%。茎和叶对应的拒食中浓度(AFC_(50))最高分别为18.93 mg/mL和15.97 mg/mL,产卵忌避中浓度(AOC_(50))最高分别为16.38 mg/mL和15.03 mg/mL。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云南省不同菜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及年度变化规律,于2009—2013年间连续5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滇中通海县、滇西弥渡县和滇西南临沧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同时,对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代,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通海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抗性倍数从2009年的2.30倍,逐渐发展到2012年的47.79倍和2013年的43.0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弥渡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除了2010年达12.35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临沧市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在1.01~4.60倍之间,处于低水平抗性。3种增效剂均对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区小菜蛾的抗药性及增效剂的作用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用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上海、广州和江西等地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tla L.)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上海和广州的小菜蛾(DBM)对现有的各类杀虫剂,如DDT、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都发生了抗药性,其中以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尤为突出,如溴氰菊酯(均>10414倍)、氰戊菊酯(2103和>3569倍)和氯菊酯(245和1533倍)。用浸渍法监测了上海地区小菜蛾对有机磷(1979-1987年)和拟除虫菊酯(1981-1987年)的扰药性。上海地区的DBM对敌敌畏、乐果和乙酰甲胺磷的抗性分别为8.1、10.1和16.6倍;从1981-1986年,DBM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和氟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为406.4、66.5、38.2、78.5和313.5倍,在1990年它们的抗性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各种解毒酶抑制剂TBPT,PB,TPP,DEM和DMC的活体测定表明,DBM的抗性涉及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转移酶和酯酶,可能还涉及神经敏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海南小菜蛾田间种群消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菜蛾的发生量除了受到食料、各类天敌联合作用的影响外,明显受到温度、降水因素的影响。在海南岛每年5-10月,旬平均气温27℃以上,旬降水量50 mm以上,小菜蛾发生受到抑制,田间发生量小;在11-12月至次年1-4月,旬平均气温18~25℃,旬降水量30 mm以下,适宜小菜蛾生长发育,田间发生量大。显而易见,随着旱季和雨季的交替变化,小菜蛾的田间发生量也随着增加或降低。年度间,旱季或雨季提早或推迟,是决定当年小菜蛾幼虫盛发期提早或延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小菜蛾抗阿维菌素(A)、抗高效氯氰菊酯(B)和抗杀虫双(D)3个抗性品系及其6个杂交F1代(抗性品系分别两两杂交)以及1个敏感品系(S)的种群生命表,并计算了相对生物适合度。结果表明:A、B和D 3个抗性品系的相对生物适合度均比敏感品系S(生物适合度为1.0)低,分别为0.60、0.77和0.53;6个杂交F1代A♀+B♂、A♂+B♀、A♀+D♂、A♂+D♀、B♂+D♀和B♀+D♂的生物适合度分别为0.67、0.53、0.67、0.74、0.73和0.80,也比敏感品系的低,但和抗性品系的适合度相近或高于抗性品系。 相似文献
16.
虱螨脲对小菜蛾成虫繁殖力及子代种群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虱螨脲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成虫的亚致死作用,通过残留药膜法或饲喂法使用50 mg/L虱螨脲对小菜蛾成虫进行处理,分别测定小菜蛾成虫繁殖力、寿命和卵孵化率,通过建立小菜蛾成虫子代生命表确定虱螨脲处理成虫对其后代的影响。结果表明,残留药膜法处理后,小菜蛾成虫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39.09粒和19.38个百分点;饲喂法处理后,小菜蛾成虫单雌产卵量、雌成虫寿命和卵孵化率分别比对照减少13.42粒、1.56 d和72.03个百分点,卵孵化率与对照差异显著。虱螨脲处理后,小菜蛾成虫子代1龄幼虫存活率、雌成虫寿命、F_1代单雌产卵量和F_1代卵孵化率分别为74.29%、5.90 d、146.65粒和84.43%,均显著低于对照,种群趋势指数降低,表明对子代种群发展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此外,虱螨脲处理小菜蛾雌、雄虫对其产卵量无影响,但处理雌虫显著降低卵孵化率,处理雄虫对卵孵化率无明显影响,说明虱螨脲作用于小菜蛾成虫,仅对卵子形成及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产生影响,而对精子的生成及转移无影响。表明虱螨脲可通过成虫取食或接触而控制小菜蛾种群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特征,采用生物生化方法测定了江西省5个蔬菜产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唑虫酰胺的抗性水平,并研究了小菜蛾唑虫酰胺抗性品系对其它药剂的交互抗性和生化抗性机制。结果显示,分宜县和高安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唑虫酰胺尚未产生明显抗性,永丰县、德安县和余江县小菜蛾种群对唑虫酰胺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为5.20~8.20倍;小菜蛾唑虫酰胺抗性品系对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和茚虫威有中低水平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1.72、3.44、2.77和2.20倍,而对溴虫腈、定虫隆和丁醚脲无交互抗性;增效剂磷酸三苯酯和胡椒基丁醚对小菜蛾唑虫酰胺抗性品系均有显著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分别为3.42倍和2.64倍;唑虫酰胺抗性品系的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18倍和1.64倍。研究表明,小菜蛾对唑虫酰胺产生抗性可能与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