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研究员杨大荣及其项目组成员到云南东南部、广西、海南和广东西南部进行了榕树与榕小蜂资源考察和采集,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研究数据。全世界有榕树700多种。我国有100多种,其中80%的种类均分布于热带雨林。每一种榕树需有一种榕小蜂传粉才能繁殖有性后代,每一种榕小蜂也只给一种榕树传粉,  相似文献   

2.
雌雄同株榕树聚果榕隐头果内的瘿花在雄花前期分层明显,根据花梗长度的不同,可分为3层:靠近果腔的内层(花梗长度为5.13±0.65 mm),中层(花梗长度为3.60±0.47 mm)以及靠近果壁的外层(花梗长度为1.32±0.15 mm).3个层次的瘿花子房大小明显不同,内层瘿花子房显著大于中层和外层子房.各种小蜂所占据的瘿花子房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异:Platyneura testacea显著大于其它各类小蜂所在子房的大小,P.mayri的瘿花子房大小与Apocrypta. westwoodi和Apocrypta sp.差别不大,却显著大于P. agraensis与传粉榕小蜂.传粉榕小蜂所在的瘿花子房倾向于分布在内层以及中层,而非传粉小蜂则多居于外层瘿花子房中,造瘿者P. testacea所在的瘿花分布格局与其它非传粉小蜂的不同,而与传粉榕小蜂的相似.无论是造瘿类还是寄生类非传粉小蜂对榕树种子和传粉榕小蜂种群发展均不利.  相似文献   

3.
木瓜榕和对叶榕上昆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木瓜榕和对叶榕两个种群内共采集昆虫标本20088号,其中访问木瓜榕的昆虫有8目21科33属,共40种,在对叶榕上采集到37种昆虫,隶属于7目21科32属。两种榕树的昆虫群落组成特点表现为:害虫种类多,种类达群落总种数的94.6%-97.0%,但个体数量少,主要是鳞翅目、鞘翅目及同翅目等类群的昆虫;许多昆虫既喜食榕果又可危害叶片,部分种类仅取食叶片和蛀干;这些类群中在隐头花果内外活动的昆虫种类最多,达54%,数量上占到93.1%-94.3%。益虫种类少,则个体数量多,尤其是传粉榕小蜂和群数量占绝对优势(86.4%-90.2%),它的成功传粉影响着榕树群落的构建和稳定。  相似文献   

4.
榕属植物与传粉榕小蜂都依靠榕果内的雌花繁育后代,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资源的冲突.测量雌雄同株榕树聚果榕与雌雄异株榕树大果榕雌花期的雌花花柱长度,分析其资源分配方式.结果表明:聚果榕雌花花柱长度呈单峰分布,而大果榕呈双峰分布.在雄花期,聚果榕传粉榕小蜂与种子分别倾向占用不同花梗长度的雌花:种子多靠近果壁,传粉榕小蜂的后代多存在于靠近果腔的雌花子房内,形成空间上的分离.大果榕的种子与传粉榕小蜂则分别产生于雌雄株隐头果中,实现了完全的空间隔离.就此而言,雌雄异株榕树大果榕在解决资源分配的竞争冲突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聚果榕果内种子季节变化与聚果榕小蜂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聚果榕与聚果榕小蜂有着种间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榕小蜂进聚果榕果内 ,结果表现为 2方面 :1)对长柱小花传粉受精后产生榕树种子 ,使聚果榕能正常进行有性繁殖 ;2 )在短柱花内产卵形成瘿花 ,产生榕小蜂后代 ,植食性 ,最后发育为聚果榕小蜂 ,并作为榕树传粉的媒体。对西双版纳地区 2个样地内不同季节的聚果榕果进行了 3年的连续解剖观察 ,统计了雄花期榕果内瘿花、种子、败育花的数量 ,比较了 3年中旱季和雨季各种小花的比率。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 ,各种小花的比率不同。旱季的 1月和 11月 ,聚果榕产生的种子量最多 ,雨季末期的 9— 10月份次之 ,产生种子量最低的是 3月份。旱季和雨季 ,瘿花的寄生比率没有显著差异 ,但不同月份之间差别较大 ,寄生率最高在旱季的 1月份和雨季初期 5月份 ,最低是在 3月份。长花柱雌花和短花柱雌花的败育率 ,在气温最低的月份 (1— 2月 )和雨量最多的月份 (7— 8月 )结的榕果内最高 ,在雨季初期 (5月 )和旱季初期 (11月 )结的榕果内最低。造成聚果榕果小花败育的主要因素是低温、多雨的气候。除聚果榕小蜂外 ,榕果内还有造瘿类和重寄生 2类非传粉小蜂 ,它们对聚果榕的种子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对叶榕的传粉榕小蜂不同运载花粉的过程对寄主榕果和自身后代的繁殖都有影响.传粉榕小蜂主动为对叶榕传粉,在雌株上的榕果内,榕小蜂传粉使雌花受精发育成种子,榕小蜂不能在雌果中繁衍后代;在雄株上的榕果里,只有雄花和榕小蜂寄生的雌花,而不能产生种子.从雄花期榕果内出来的传粉榕小蜂雌蜂,飞到其它雄树上寻找雌花期的榕果产卵繁殖后代,经过飞翔的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内制造瘿花353.93±91.72朵,最终发育到成虫期的榕小蜂数量为每果283.28±101.42只,平均瘿花率和成蜂率分别是0.26和0.81.通过控制实验阻断繁殖雌蜂的飞行过程,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内可制造瘿花446.74±60.06朵,完成发育的榕小蜂数量是386.15±87.46只,平均瘿花率和成蜂率分别是0.31和0.88.显然,飞行运载花粉的代价直接减少了传粉榕小蜂繁育后代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在福州地区选取了10株大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大叶榕花序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异步,花序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大叶榕常年挂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个明显的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3次。大叶榕花序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因季节而异:冬季和春季(12月—翌年5月)发育较慢,最长的持续近130天;夏秋季(6—11月)发育较快,间花期明显缩短,从雌前期到花后期仅需约80天。大叶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花序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大幅提高了小蜂的传粉效率,也保证了花序果的高结实率。大叶榕花序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7个科(亚科),其中榕小蜂科的冠缝榕小蜂是大叶榕唯一的传粉者,其传粉方式为主动传粉。首次发现姬小蜂寄生于榕果的现象。大叶榕花序果中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和春季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传粉榕小蜂是优势种,榕果种子结实率高;夏秋季小蜂种类和数量略少,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小蜂和Sycophila sp.小蜂是优势种,此期榕果结实率极低,对大叶榕的繁殖利益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榕树和传粉榕小蜂是世界上目前所知互惠共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生物,它与丝兰和丝兰蛾、蚂蚁和金合欢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典型的3类协同进化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而榕树和榕小蜂又比后两类协同进化关系更为密切,已经发展到一对一的高度协同进化程度,即一种榕树只允许一种榕小蜂传花授粉,一种榕小蜂也仅只为一种榕树传花授粉,罕见有例外。这样高度的协同进化也意味着一种物种的消失,面临着另外一种物种也同时灭亡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福州笔管榕传粉生物学特征,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持。【方法】以福州地区的30株笔管榕为样本,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1)笔管榕不同植株的年结果批次不同(每年每株0~5批次),以年结果1~2批次为主,榕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有时同步,有时异步,无发育期交叠的现象。笔管榕榕果的发育具明显的季节性,在日照短、温度低的秋冬季(11月至翌年的2月),榕果发育周期(A期至E期)通常需要2~5个月;而在日照长、温度较高的春夏季(3—10月),榕果发育明显变快,其发育周期仅需要1~2个月;2)每年单株笔管榕一般发生1~2次换叶。初春夏末是笔管榕落叶的高峰期,新叶在落叶后1~2周内萌发,老叶的脱落与新叶和果芽的萌发之间具关联性,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榕果萌发与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3)笔管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3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榕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保证了榕树的结实率,也避免因过多的传粉小蜂拥挤在榕果狭小空间内相互打斗而造成的小蜂死亡和产卵效率低下。进入榕果的传粉小蜂均有不同程度的伤残;4)雌花期榕果内雌花的花柄(含子房柄)越短,其花柱(含柱头)的长度越长,反之亦然,从而使雌花柱头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便于传粉小蜂的传粉与产卵,而雌花子房错落分布,使榕果有限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传粉小蜂产卵器的平均长度显著长于雌花花柱的平均长度(P<0.001),表明笔管榕传粉榕小蜂产卵器可达到绝大部分的雌花子房。【结论】笔管榕与其传粉小蜂之间形成互惠共生、高度统一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福州地区选取85株细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细叶榕榕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细叶榕雌花有长花柱、短花柱之分,柱头较长且弯曲,每个柱头独立,没有形成有利于小蜂传粉和产卵的联合柱头平台,雄花迟熟.细叶榕常年挂果,每年的4--8月为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4次.细叶榕榕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在较为干冷的10月至翌年3月,细叶榕榕果发育较慢,一个发育周期通常需要3-6个月;在较为湿热的4-9月,榕果发育明显变快,一个发育周期仅需1-2个月.榕果的发育呈现株间、株内异步,花序发育周期交叠的现象频繁发生.细叶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2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榕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保证了传粉小蜂在榕果狭小空间内的有效传粉,也保证了榕树自身的正常结实,是榕-蜂协同进化的结果.福州细叶榕榕果内有1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6个科(亚科),其中榕小蜂科的Eupristina verticillata是细叶榕唯一的传粉者,在榕小蜂群落结构中占绝对优势.细叶榕种子产出率明显较低,仅为13.64%,可能是其柱头未形成联合柱头平台,以及非传粉小蜂种类和数量较多的缘故.细叶榕可能通过增加年花期数(结果批次)来增加种子的产出,以确保自身的繁衍.本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Figs (Moracea: Ficus) and fig wasps (Hymenoptera: Chlocloids: Agaonideae)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ir reproduction. Monoecious fig species and their pollinating wasps are in conflict over the use of fig ovaries which can either produce one seed or one wasp. From observation on Ficus virens Ait., we showed that female flowers with outer layer of ovaries(near to the wall of syconium)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at with inner and interval layer of ovaries (near to the syconium cavity), in which most seeds and wasps were produced. This meant that fig tree provided the same potential resource for seed and wasps production. Observation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usually only one foundress in syconium at female flower phase and no competition pollinators. Measurement of the style length of female flowers and the ovipositor of pollinators indicated that most ovaries could be reached by pollinator‘s ovipositor. However, at the male flower phase, production of seed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wasps including non-pollinating wasp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ed and pollinating wasp production when without non-pollinating wasps produced.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non-pollinating wasps competed ovaries not with seeds but with pollinating wasps for ovipositing. Bagge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sampling fig species was not self-sterile which was important for figs and wasps to survive bad season. Seed production in self-pollinated fig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otal wasps ineluding non-pollinating ones. This might be related with the weaker competition among wasps since bagged figs were not easy to reach by wasps from outside.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小蜂季节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聚果榕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优势树种。聚果榕和它的传粉媒介昆虫聚果榕小是一种高度协同进化,互相依赖才能繁殖各自后代,互惠共生的生物。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的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赖聚果榕的短柱头雌花作为繁殖后代的场所,才能获得种群的繁衍。研究结果表明,聚果榕小蜂的种群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雨季种群数量高,干季种群数量低,但进入同一榕果内繁殖产卵的雌蜂数量则相反,雨季数  相似文献   

13.
栗瘿蜂寄生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树嘉  曲爱军 《林业科学》1997,33(3):242-246
栗瘿蜂的寄生蜂,在山东有28种,均为小蜂类,主要种10种,本文对其识别特征作了简单描述。在这些寄生蜂中,有单食性的也有寡食性的;有初寄生的,也有重寄生的;有在体外寄生的,也有在体内寄生的。其中能对栗瘿蜂种群密度的变动产生影响的优势种只有4-5种,在不同的寄生环境中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其寄生总效应是以中华长尾小蜂为核心,主导着栗瘿蜂种群密度的周期性变动。  相似文献   

14.
林丹烟剂防治落叶松鞘蛾对寄生蜂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林丹烟剂大面积防治兴安落叶松鞘蛾,对其寄生蜂种群有显著的副作用,可导致寄生蜂总寄生率下降63%,特别对小蜂类种群影响更大。试验结果看出,放烟后第3年,防治区鞘蛾种群数量可回升到接近放烟前的水平,而寄生蜂的种群数量却增长不到放烟前的50%。放烟不仅可以直接减少寄生蜂的数量,还可大量杀伤其中间寄主,进而直接影响寄生蜂数量的回升。  相似文献   

15.
国槐蚧虫寄生蜂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外观察发现,为害国槐的槐花球蚧和枣球蜡蚧体内有多种寄生蜂,发生时间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寄生蜂的寄生率可达90%,平均为55%。寄生在两种蚧虫体内寄生蜂的成虫羽化进度、寄生率等各不相同。经观察,寄生在槐花球蚧和枣球蜡蚧体内的寄生蜂每天羽化量最多时分别在14~15时、9~11时,羽化最高峰在5月13日左右、5月9日左右。  相似文献   

16.
榕树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地位和综合利用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榕树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并对聚果榕、鸡嗉果榕的成熟果实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除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外 ,聚果榕、鸡嗉果榕的榕果均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维生素 C的含量特别丰富 ,分别为 0 .68mg· g-1和 0 .2 8mg· g-1。矿质元素中 ,以钾、钙、镁的含量最为丰富。榕果能为食果动物提供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成分 ,榕果具有数量多、产量高、一年四季均挂果的特点 ,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西双版纳山地雨林和季节雨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状况。 2块样地 2次取样 ,共获取大、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6 6 0 6个 ,分属 2 3目。蜱螨目、鞘翅目、弹尾目、膜翅目仍是 2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共有的优势类群 ,但它们在不同样地生境中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 ,而常见和稀有类群组成较为复杂且样地间的差异更为突出 ,总体表现出季节雨林具有更多的热带成分 ,山地雨林则界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总数、个体总数及重要生物类群 (个体数量在 10 0 0个·m- 2 以上 )的分布 ,表现为山地雨林 (2 2类 ,4 974个 )多于季节雨林 (19类 ,16 32个 ) ,垂直分布结果表明 2类林地均具明显的表聚现象。从多样性尺度看 ,山地雨林密度 -类群指数高于季节雨林 ,这与 2林地土壤条件的优劣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两种杉天牛的生态适应性及对其寄生蜂种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杉木林区的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sinoausterGresit)和杉棕天牛(CalidiumvilosulumFairmaire)及它们的寄生蜂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sichuanensisXiao)和两色刺足茧蜂(ZombrusbicolorEnderlein)的生态学特性的研究,阐述了两种天牛共存对寄生蜂种群的意义。提出在林间适当保留杉棕天牛这种典型的次期性害虫以滋养寄生蜂,提高对粗鞘双条杉天牛的自然抑制能力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