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农户抽样调查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湖南省油菜施肥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油菜种植中有机肥的施用比例为87.7%,施用最普遍的是人粪尿和猪粪尿.化肥品种中,尿素和复合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53.5%和51.8%,而单质磷、钾肥及硼肥的施用比例较低.全省油菜氮、磷、钾肥平均总投入量分别为132 kg/hm2、47 kg/h...  相似文献   

2.
江淮地区肥-稻-稻轮作制下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江淮地区在紫云英-早稻-晚稻轮作制条件下紫云英与无机肥料的合理配比及施肥效应。[方法]以早稻品种早籼7038和晚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试材,研究了江淮地区肥-稻-稻轮作制下,化肥与紫云英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早稻试验中,化肥施用量减少30%时,早稻产量随紫云英配施量的提高而明显增加,配施22 500 kg/hm~2紫云英处理的早稻增产效果最佳,比用100%化学肥料处理的高8.2%;晚稻试验中,晚稻产量随着前茬紫云英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前茬配施30000 kg/hm~2紫云英处理的产量最高,且略高于完全化肥处理。[结论]增施化肥或配施紫云英致使水稻产量构成参数均有相应提高;前茬配施高量的紫云英对促进晚稻产量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根据水旱轮作区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情况,应用地理信息,推荐施肥等技术进行信息化土壤养分管理,并通过田间试验对养分咨询系统提供的施肥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推荐施肥与当地常规施肥比,水稻可增产291~662 kg·hm-2,节省肥料开支179元·hm-2,增收790~1 569元·hm-2。通过减少氮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在不降低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降低施肥对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8-2009年两年采集的5274份农户施肥调查表的统计分析,初步了解了当地的施肥现状:旱地、水地的有机肥施用量很少,大多数在500~1500kg/667m2,并施用于当地的主要作物马铃薯上,油菜、玉米、小麦施用量很少(甚至多数的农户根本不施用有机肥)。当地大多数农户都施用氮肥,氮肥的施用量在1~26kg/667m2(折纯),并主要集中在马铃薯、玉米、油菜、小麦等作物上施用。约占当地89.3%的农户施用磷肥,磷肥在当地主要以基肥施用,施用量为1~28kg/667m2(折纯)。钾肥主要用于主产作物马铃薯上,施用钾肥的农户有1144户,占调查样本数的21.7%。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水稻施肥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吉林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学施肥技术水平、测土配方施肥等一些问题作了细致的调研。通过分析调查110个农户的数据,结果表明:吉林省在氮磷钾肥料施用上存在不合理现象,氮肥普遍施用量过高,而磷钾肥施用则明显不足,最适宜施肥范围农户仅占17%。从施用肥料的偏生产力看,水稻磷钾肥的偏生产力过低,氮肥的偏生产力也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安顺市玉米施肥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安顺市玉米的施肥调查入手,采用农户抽样调查的方法,结合农业生产统计数据与文献资料,分析了安顺市玉米施肥情况,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乡市小麦施肥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乡市3万余户农户小麦施肥情况进行连续3a跟踪调查,找出小麦施肥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价,提出科学施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渭滨区近4年来果树施肥现状调查,发现果农在施肥中存在有机肥施用量严重不足,重化肥轻有机肥,施肥时间、施肥量欠科学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施肥技术宣传和培训、增施有机肥、确定合理施肥时期、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油菜施肥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四川省油菜种植农户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分析研究了油菜施肥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尿素和碳铵的施用比例分别为78.5%、50.3%,过磷酸钙和复合肥的比例均为40.0%左右,未施用单质K素化肥.全省油菜N、P2O5 、K2O平均总投入量分别为251、87、66 kg/hm2,N∶P2O5∶ K2O为1∶0.35∶0.26.化肥养分投入量分级结果表明,施N量>150 kg/hm2的比例为63.2%,施P2O5量<60 kg/hm2的比例为69.4%,施K2O量<80 kg/hm2的比例为96.9%.油菜施肥次数为2-3次,基N比例适宜的农户仅占13.1%.全省油菜平均单产2076kg/hm2,纯收益为4574元/hm2.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存在氮肥过量施用和偏施的现象;②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协调,尤其钾肥比例偏低;③氮肥基追比例不合理,施肥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王道中  张永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24-10025
[目的]分析安徽省甘薯施肥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为建立安徽省甘薯高效施肥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5~6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甘薯种植面积较大的泗县、宿州市埇桥区、明光市和来安县分别抽取12户农户进行了甘薯生产、施肥情况调查,并对相应田块进行了土样的采集,进而分析了安徽省甘薯施肥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果]目前安徽省甘薯主产区在甘薯生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烤食型甘薯由于市场价格较高,农民施肥管理水平较高,甘薯产量、产值、利润明显高于淀粉加工型。在甘薯施肥上盲目施肥、随意施肥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少能够做到因土施肥或甘薯的营养需求施肥。[结论]政府在甘薯生产、销售、贮藏、深加工上给予引导和扶持。在施肥上要通过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测定,了解甘薯主产区土壤肥力状况,结合甘薯的需肥规律,确定不同肥力等级水平地块氮磷钾肥的合理用量。  相似文献   

11.
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磷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采用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磷素吸收量以及磷肥当季利用率和残留利用率的影响,评估水稻季不同磷肥用量对油菜的后效大小,探讨周年轮作内磷肥的分配,为水稻-油菜周年轮作体系下油菜季磷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稻-油菜周年轮作田间试验,前季水稻包含4个不同的磷肥水平,分别为P0(0 kg P2O5•hm-2)、P30(30 kg P2O5•hm-2)、P60(60 kg P2O5•hm-2)和P90(90 kg P2O5•hm-2),后季油菜在水稻季试验基础上采用裂区试验,每个小区裂区为施磷(60 kg P2O5•hm-2)和不施磷(0 kg P2O5•hm-2)2个副区,研究不同施磷条件下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磷素吸收量、磷肥当季利用率和残留利用率,以及水稻季不同磷肥用量对后季油菜产量和磷素吸收量的影响,并引入“后效磷量”的概念评估水稻季磷肥后效。【结果】水稻季施磷60 kg P2O5•hm-2时水稻产量最高,磷肥当季利用率最大,分别为9 694 kg•hm-2和19.2%,施磷不足或者过量均会降低油菜的产量和磷肥当季利用率。与油菜季不施磷处理相比,油菜当季施磷60 kg P2O5•hm-2显著增加油菜干物质量765-1 195 kg•hm-2,其中油菜籽增产427-503 kg•hm-2;油菜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也受到水稻季磷肥用量的影响,水稻季施用磷肥后季油菜干物质量显著增加212-816 kg•hm-2,其中油菜籽粒增产136-409 kg•hm-2,磷素吸收量增加0.4-4.9 kg•hm-2。水稻季残留在土壤中磷肥可以供后季油菜吸收利用,增加油菜当季磷肥的农学效率和磷肥贡献率,具有明显的后效。水稻季磷肥当季利用率16.3%-19.2%,残留利用率为5.4%-7.3%,累积利用率为21.8%-25.6%,磷肥的后效与磷肥用量显著正相关,水稻季磷肥后效相当于油菜当季施磷2-9 kg P2O5•hm-2的增产效果。水稻季磷肥后效也受到油菜季磷肥用量的影响,油菜季施磷处理水稻磷肥对油菜磷素吸收增加作用低于油菜季不施磷处理。【结论】在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合理的施用磷肥能明显提高两季作物的产量、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水稻季施用的磷肥残留在土壤中可以被后季作物吸收利用,显著地增加油菜的产量和磷素吸收量,对后季油菜具有明显的后效,其后效的大小与施磷量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水旱轮作体系中,在兼顾“重旱轻水”的磷肥管理策略下,油菜季应该充分考虑前茬作物水稻季磷肥后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磷肥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南方丘陵区油菜—玉米轮作体系中磷肥施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及不同种植方式对油菜—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对玉米和油菜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玉米增产幅度为18.46%~87.50%,优化施磷处理及常规施磷处理玉米产量与不施磷处理比较,达到极显著水平;施磷处理的油菜产量比对照增产32.0%以上,其中,优化施磷处理增产高于常规施磷处理;CK处理在两季作物上产量变异系数均为最大,稳产性最差,OPT(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和OPTP(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等高植物篱)处理油菜产量稳定性最好,OPTP处理玉米产量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对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于2015-2017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稻-再-油/肥轮作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T1:稻-再-油轮作,三季均不施氮;T2:稻-再-油轮作,三季施氮量为165、120和180 kg·hm-2;T3:稻-再-肥轮作,三季施氮量与T2相同;T4:稻-再-闲轮作,前两季施氮量与T2相同。研究各处理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并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T3>T2>T4>T1。与T4相比,2016-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8.4%和14.4%、22.2%和17.7%,T3分别增产12.7%和17.9%、25.1%和244%;与T1相比,2015-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35.1%和22.0%、36.4%和30.3%、651%和65.6%。②在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条件下,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灌浆特性表现一致。与T4相比,T2、T3均能提高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势粒起始势和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干物质量;与T1相比,T2延长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弱势粒有效灌浆期,从而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粒重增加,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湖南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影响湖南省品种权申请的因素及授权品种的开发推广等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我国品种权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栗莉  马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602-11603
在Ric.Hartman单一林分最优轮伐期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双林分的最优轮伐期问题。森林资源有其独特性,同时具有木材商品价值与美学价值,主要以林分之间的美学价值相互影响为基础分析双林分最优轮伐期,与单林分最优轮伐期的不同在于,双林分林区的砍伐具有外部性,因此有必要对双林分的砍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于2009年对肇源县主要乡镇农区土壤进行采集,并通过引用养分丰缺指标,根据主栽作物的氮、磷、钾、微量元素需要规律,对土壤肥力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肇源县土壤容重在1.2~1.3g.cm-3,土壤结构较好,pH呈中性,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速效磷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有效锌和硼含量处于缺乏水平。因此,应重点推广配方肥料,增施有机肥料,且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7.
在湘南的江华、新田和常宁3个主产烟区分别采集同一地形部位的由相同母质发育的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耕层混合土样和剖面分层土样,进行了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土壤肥力状况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土壤的耕层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含量以及土壤pH值之问差异不显著,而土壤有效P、速效K含量则烟稻轮作田显著高于稻稻连作田,表明植烟季P、K肥施用水平过高.在土壤剖面中,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有效P、速效K含量大部分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全K及土壤pH随深度的变化则较复杂.  相似文献   

18.
种植制度在农田土壤培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国内外对种植制度在农田土壤培肥中的作用及进展,得出种植制度是丰富多样的,并且正在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合理的种植制度才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关种植制度对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的研究的内容较多,而对土壤钾、pH、水分及结合耕作制度对土壤培肥的影响研究内容较少。今后应加强种植制度对土壤培肥的障碍因素及积极因素方面研究力度,建议合理利用种植制度对培肥土壤的积极作用,将种植制度与农业措施相结合,增产增收、培肥地力和农业可持续利用相结合,制定出适合社会需求、满足当地生产发展需要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从"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高度建立土壤的培肥途径和措施。[方法]依据多年的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了东海县第2次土壤普查以来肥料投入构成情况及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结果]200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比1981年上升了7.93 g/kg,平均每年上升0.317 g/kg;土壤全氮上升了0.366 g/kg,年均上升0.014 6 g/kg;速效磷含量增加了4.7 mg/kg,年均上升0.30 mg/kg;1981~2006年间,土壤容重由1.41 g/cm3上升为1.49 g/cm3,耕层厚度由17.0 cm下降为11.6 cm,土壤通气孔隙度由37.1%上升为39.7%。速效钾在1981~1991年间共下降41.6 mg/kg,年平均下降4.16 mg/kg,1991年后明显回升,到2006年土壤速效钾含量达到109.6 mg/kg,年平均增加2.35 mg/kg。[结论]提出了稳定增加有机肥投入量;搞好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推广间隔耕翻、深耕技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培肥地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