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由革兰氏阴性黄单胞菌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中国南方稻区常年发生的流行性病害。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挖掘新型抗病基因以及合理利用新的广谱持久抗病品种是防控水稻白叶枯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途径。阐明水稻对白叶枯病菌的防御机制能为水稻抗病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简要概述了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现状,归纳了水稻主效抗病基因、抗病相关基因和感病基因的类型,总结了水稻抵御水稻白叶枯病病原细菌的主要途径,为水稻白叶枯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近年来中国华东地区严重发生的水稻病害之一,它是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控制该病害最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1]。20世纪60~70年代,水稻条纹叶枯病也曾在日本爆发流行,该国研究者选育的抗条纹叶枯病品种对该病害的控制起到了较好  相似文献   

3.
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介绍了我国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及稻曲病等水稻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以及防治药剂的研究概况,同时对水稻主要病害防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在于抗病品种的选育,今后应加强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从而加快聚合多种水稻抗性基因品种的育成。  相似文献   

4.
杨荣明 《农家致富》2014,(14):34-35
一、白叶枯病白叶枯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江苏省水稻上的重要病害,随着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发生较轻。本世纪初以来,仅在沿淮、沿海的部分杂交稻与个别粳稻品种上发生。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瘪谷增多,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1.发生规律白叶枯病的病源主要来自越冬的带菌谷种和病稻草,病稻桩里的病菌在冬后形成干的菌脓,遇水即可传播、侵染。  相似文献   

5.
<正> 白叶枯病是我省水稻主要病害。种植抗病高产的水稻良种是防御白叶枯病的经济有效措施。近年来,我省推广以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危害已显著减轻,增产效果明显。但部分地区因感病品种栽培面积大,常因温湿度适宜发病以及暴风雨袭击等导致暴发流行,严重影响水稻生产。为加速水稻高产、优质、多抗良种的选育和推广,1980—1987年我们开展了水稻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和利用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水稻白叶枯病和细条病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总结福建省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分布为害、病区划分及防治对策,并比较其异同。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60 ̄70年代;细菌病则以80 ̄90年代为主。品种抗性、菌源多寡、气候是否适宜,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病原菌蛋白质图谱测定,其相似系数越大的菌株致病性越相近。菌源除稻草、稻草、稻桩外,还存在于杂草寄主,白叶枯病菌的杂草寄主种类比细条病菌的多。常规稻抗白叶枯病的品种,一般也抗细条病;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病害一般分为苗期病害和生长期病害。生长期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胡麻叶斑病、干尖线虫病等;苗期病害主要包括生理性烂秧、苗期侵染性病害。在北方粳稻区,一般常见的苗期侵染性病害有立枯病、腐烂病、恶苗病等。水稻纹枯病是水稻常发性和重发性病害之一,其发生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成为水稻第一大病害,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1.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8.
水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细菌病害,亚洲、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周年种植水稻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危害最为严重[1]。中国南方和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白叶枯病常年流行,一般减产10%~30%,发生严重时减产可达50%以上,采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一直是控制这  相似文献   

9.
1、稻白叶枯病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症状主要有普通型、急性型、凋萎型。病原物主要在病稻草、稻桩、再生稻、稻种及一些杂草上越冬,次年主要通过流水、风雨传播,从水稻的水孔或伤口处侵染发病。高温、多湿,多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的条件。稻田流水串灌、偏施氮肥、土壤酸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防治方法: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以控制菌源为前提,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一、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的防治稻瘟病、稻曲病是我省目前水稻的主要病害;白叶枯病在局部区域发生严重。针对这三大病害,建议选用菌立停1%水剂与美生80%可湿性粉剂或农力托25%可湿性粉剂混用,可有效治疗并预防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的发生和蔓延。1.菌立停1%水剂所  相似文献   

11.
<正> 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瘟病称为水稻的三大病害,特别是前两种病害在我省新老稻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有些年份稻瘟病发生也较重.大发生年,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成为水稻生产上的大障碍.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病害,其症状可分为三种类型:病斑从叶尖开始沿中脉或叶缘  相似文献   

12.
水稻白叶枯病是目前水稻种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2008年,该病在宿城区表现特点为发病率非常高,发病面积特别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当以预防为主,可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等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并结合化学防冶来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以及降低病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水稻白叶枯病近年来普遍发生,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针对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为害特点,分析了该病发生流行原因,并提出推广抗病品种、加强稻种检疫,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和合理的水肥管理等防治措施来控制水稻白叶枯病危害,以确保水稻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4.
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曲病、稻胡麻斑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褐斑病、稻病毒病等。其中,在当地水稻生产中常发生而又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有稻瘟病、稀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曲病,这些病害每年给水稻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稻瘟病在个别年份造成严重减产,直接影响着水稻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是中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该病在浙江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发生程度较轻,导致农民对其危害思想麻痹,但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在浙东南再度暴发,区域流行风险极大,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2021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二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为明确不同阶段防治措施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影响,本研究2021年在浙江省仙居县下各镇开展小区试验,以期为指导水稻种植主体科学防控水稻白叶枯病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的秧田预防措施可以延缓病区水稻显症时间,可以利用时间差开展水稻白叶枯病预测预报,秧田预防措施对防治效果和挽回产量损失具有一定贡献,但不能持续控制病害发生程度,影响防治效果和挽回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为大田后期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控和仅采取大田后期防治措施的处理防治效果分别达82.9%和82.3%,挽回产量损失分别达49.3%和48.3%。同时,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鉴定和利用各种白叶枯病抗源,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一直是水稻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和我国长期为发掘和利用野生稻中的白叶枯病抗源作出不懈的努...  相似文献   

17.
2001—2006年对天津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上升原因及灰飞虱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冬季出现暖冬,春季和秋季雨水偏少,灰飞虱越冬基数增加,春季繁殖系数增大,虫口密度逐年上升是水稻条纹叶枯病上升的主要原因。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种期和插秧期,结合药剂防治,可控制病害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已成为宿城区水稻的重要病害,2007年该病在本区表现出发病率高,发病面积大的特点,防治上以“防”为主,通过水稻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结合化学防治,从而减轻白叶枯病发病程度和危害。  相似文献   

19.
水稻白叶枯病是目前水稻种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2008年,该病在宿城区表现特点为发病率非常高,发病面积特别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当以预防为主,可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等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并结合化学防治来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以及降低病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微山湖区逐年加重,通过田间调查观察发现:此病大流行一是与灰飞虱越冬基数、气候和灰飞虱带毒率关系密切,二是感病品种面积大;三是防治不及时。防治对策:1.种植抗病品种;2.吡虫啉药剂浸种;3.秧田治虫防病。采取以上措施综合利用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