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的访问不等同于授粉,了解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真实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传粉网络的关键步骤。本文阐述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构建的关键因素和方法,分析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和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利弊以及它们的关系,以期两种网络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传粉者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州油茶(Camellia gauchowensis Chang)是南缘木本油料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该种高度自交不亲和,异花授粉和结实严重依赖传粉昆虫,但迄今为止,其在广东地区的传粉昆虫多样性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在粤西、北、中和东各选择一试验点,开展高州油茶昆虫传粉观测和人工补充授粉试验.结果共记录广东高州油茶传粉昆虫有4目12科25种,物种组成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旺沙试验点(粤西)传粉昆虫主要为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小坑(粤北)传粉昆虫主要为黑盾胡蜂(Vespa bicolor Fabricius),龙洞(粤中)和白塔(粤东)主要传粉昆虫均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传粉昆虫多样性和高州油茶坐果率从高到低的点均依次为小坑>旺沙>龙洞>白塔.广东高州油茶结实率受授粉量影响严重,4个点补充授粉的坐果率都高于自然对照,且补充授粉的结籽数和果实大小都优于自然对照.本研究揭示了广东高州油茶传粉昆虫多样性和地域差异,以及传粉对坐果的影响,为广东高州油茶授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濒危植物矮沙冬青传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培培  李志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222-1224,1234
[目的]阐明矮沙冬青的传粉机制,揭示影响矮沙冬青传粉成功的因素。[方法]以矮沙冬青的自然居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药日散粉进程和传粉昆虫的种类、行为及访花频率。[结果]矮沙冬青花粉活力保持时间较长,I~9d内均能保持50%以上的花粉活力,0~8d内柱头均具有可授性,但柱头可授性下降很快,花后10d柱头丧失可授性:传粉昆虫主要为蜂类。昆虫的访花频率与植物的花药散粉进程高度吻合。花药日散粉、昆虫的传粉频率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结论]影响矮沙冬青传粉成功的因素主要有访花昆虫的数量、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和外界因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花粉在物种间传播是了解开花植物物种形成、多样化和进化的关键。群落传粉网络研究表明,在自然群落中一种植物通常由多种传粉者访问,传粉者的种间移动会造成一种植物的柱头上落置来自其他种植物的花粉,泛化的传粉系统使得种间传粉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由花粉转移引起的种间竞争可能会对植物的繁殖带来影响。近年来通过传粉者介导的种间花粉转移层面的研究,了解农作物与野生植物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阐述国内外种间传粉对植物结实影响的研究,分析了农作物与野生植物种间传粉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潜在影响,以期为作物生产和生态资源保护提供更多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琴唇万代兰食源性欺骗传粉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食源性欺骗传粉是兰科植物的一种重要传粉机制。根据琴唇万代兰的花部特征及较低的自然结实率,我们推测其有性繁殖采取食源性欺骗传粉机制,为了验证推测,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传粉生物学观察。野外传粉观察结果表明:琴唇万代兰花朵自交高度亲和,但其传粉过程依赖于传粉昆虫;赤足木蜂和牯岭熊蜂都是琴唇万代兰的有效传粉昆虫,其中赤足木蜂为主要传粉昆虫;2种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主要集中在2个阶段:68%发生在10:00—12:30,16%发生在13:30—14:30。周边与琴唇万代兰同期开花的植物有阔叶十大功劳和中国旌节花,阔叶十大功劳花朵为明亮的黄色,与琴唇万代兰花朵上斑块的颜色相近。我们认为琴唇万代兰花朵通过挥发芳香性气味和利用花朵上黄色斑块等特征来欺骗传粉昆虫进入花中觅食,实现有效传粉的目的,为食源性欺骗传粉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其传粉特点,为膜荚黄芪的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膜荚黄芪为研究对象,调查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访花形为。[结果]膜荚黄芪访花昆虫共有16种,其中,红光熊蜂、明亮熊蜂、蜜蜂、狭带贝食蚜蝇和斑缘豆粉蝶为主要传粉昆虫;主要传粉昆虫的日活动规律出现单峰型、双峰型和直线型3种,活动高峰期有一定交错;昆虫的传粉频率与停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昆虫访花行为对植物与传粉者相互作用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对于理解植物的多样性与生殖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滇东北地区北部记载昆虫纲(Insecta)9目71科302属423种,其中以鳞翅目(Lepi-doptera)物种最丰富.该地区昆虫区系以东洋界—古北界分布种最丰富,有218种,占全部物种的51.54%;东洋界分布种次之,有183种,占40.26%.该区域昆虫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体,是喜马拉雅区系、东亚区系和华南区系的混合体.滇东北北部的昆虫资源以资源昆虫、传粉昆虫、观赏昆虫、天敌昆虫、药用与食用昆虫5类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正>西瓜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雌花和雄花都有蜜腺,主要靠蜜蜂等昆虫传粉,是典型的虫媒花。由于昆虫活动受气候影响很大,昆虫在无风的晴天活动频繁,而在阴雨低温的时候则活动较少,另外,在保护地设施栽培也缺少昆虫传粉,因此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人,工辅助授粉的最佳时刻是上午7~9时。在晴天早晨采摘当天开放的雄花,放置于保湿容器中让其自然敞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植物种群花性状(包括花报酬)的变异性及其对传粉昆虫访花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毛地黄鼠尾草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该植物自然种群中花部性状和花蜜产量的变异性及相互关系,同时观测了该种群的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结果】毛地黄鼠尾草的花部性状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均存在较大变异,其个体间的变异程度明显大于个体内.花蜜量和小花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45%和29%,柱头位置相关性状的变异程度居中(19%~24%),其他花结构性状的变异程度最小.花蜜产量与花大小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同一株内,传粉者更倾向于访问相对较大的花,其拜访花的花性状值显著大于未访花(P0.001);而在不同个体间,传粉者未表现出明显的访花偏好.【结论】毛地黄鼠尾草的花部性状存在较大的可塑性,但个体间相对更大的遗传变异反映出该物种具有通过传粉者选择而不断进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勋章菊花大色艳属于典型的虫媒花,为探究勋章菊主要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访花行为,选用5个勋章菊品种:星白、红纹、苏1、红·吻以及中国勋章菊以直接观察法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苏州地区勋章菊的主要传粉昆虫有9种,分属3目6科,传粉昆虫以蜂类和蝶类居多且不同种类的传粉昆虫访花行为不同;蜂类的访花时间与食蚜蝇类昆虫相比较短,但传粉效率高于食蚜蝇类;蜂类与蝶类相比,访花目的除了采集花蜜还有采集花粉;访花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它的访花行为密切相关,单花受各类昆虫访问频率为9.1±6.2次·h-1;不同传粉昆虫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蜂类对勋章菊种群内小范围的传粉作用较大,而对较大范围内的传粉主要靠蝶类的访花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农田3类传粉昆虫(蜜蜂、蝴蝶、食蚜蝇)的群落结构与农田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于2015年3月、2015年4月采用改良的陷阱法,采集长江下游南岸农田的传粉昆虫,对农田传粉昆虫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采样时期共捕获传粉昆虫1 374头,分属6科共22种;其中蜜蜂13种,蝴蝶2种,食蚜蝇7种。优势种为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大隧蜂(Seladonia magnus Ebmer)、中华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aeus)、大灰食芽蝇(Metasyrphus corolla Fabricius)、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和凹带食蚜蝇(Syrphus nitens Zetterstedt)。油菜是否开花、油菜的种植面积均对农田传粉者个体数量、传粉者群落结构有影响;花期3类传粉昆虫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值均高于非花期;在时间动态上,表现出花期传粉者分布密度普遍高于非花期。CCA(典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油菜(开花作物)田是影响农田传粉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以荒地、田埂和沟渠为主的半自然生境。推测开花植物的比例可能是影响传粉昆虫群落结构的重要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四川黄龙杓兰属植物资源及繁育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桂灵  李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468-5469
黄龙寺自然保护区位于横断山区,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共有杓兰属植物10种,其中无苞杓兰、西藏杓兰、黄花杓兰和离萼杓兰的数量均大于1000株,但其他6种杓兰数量很少。因此,应根据不同杓兰属植物的现状制订不同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繁育系统试验表明,所有杓兰都是自交亲和物种,但在自然条件下必须依赖昆虫传粉才能成功结实。这就启示在对杓兰本身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对其传粉系统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级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挥发性化合物在三级营养级互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食性昆虫能够以植物挥发物为化学线索精准地识别和定位寄主,而虫害诱导的挥发物作为关键的化学信息物质对于调控三级营养级关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另外,植物为传粉昆虫提供花粉或者花蜜,传粉昆虫可以通过识别花中挥发物寻找食物来源,在帮助植物传粉的同时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近40年来,随着传统化学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化学分析手段和灵敏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电生理研究技术的广泛渗入,新的研究理念、研究手段快速形成与发展。在三级营养级互作的过程中,昆虫化学感受基因参与了对挥发性化合物的识别。因此,对昆虫化学感受基因的挖掘与功能鉴定将有助于解析昆虫化学感受的分子机制,研发更高效的昆虫行为调控产品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控,对于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挥发性化合物对植食性昆虫、天敌昆虫与传粉昆虫行为的影响,详述了挥发物介导的三级营养级之间的互作机制与研究现状,以及在害虫绿色防控中的应用,并对未来重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界中,传粉者为植物提供授粉服务以完成整个繁殖过程,而植物又为传粉者提供报酬。植物与传粉者之间互惠互利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多样的传粉生态。国内传粉生态的研究在近二十年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自然群落,很少有研究关注到农业生态系统。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种间传粉对植物结实的潜在影响都在农业发展中有较强的应用和意义。野生传粉者的下降可能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未来研究应当关注于野生传粉者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昆虫访花机制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植物性状(包括花形、花色、花味和植物次生挥发性物质)、昆虫结构及生理(包括外部、内部和微观结构)以及特殊的专性传粉关系对昆虫访花的影响,从中探讨了昆虫访花的一般机制,如花的形态影响昆虫访花的难易程度;花色、花味和植物次生挥发性物质是昆虫访花的嗅觉定向因素;昆虫的外部、内部和微观结构决定其访花的选择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小桐子传粉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小桐子Jatropha curcas 访花昆虫种类与访花行为、花粉活力、交配系统等试验观测的结果表明:该植物的访花昆虫有17种,其中11种为有效传粉昆虫,主要传粉者为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中华蜜蜂Apis cerana和迁粉蝶Catopsilia pomona,昆虫访花高峰每天有2次,第1次于花开后2 h(10:00-12:00)左右,第2次为16:00-17:00;花刚开放花粉就具有较高的活力,5 d以后还可达37.11%;柱头于开花当日便具有可授性,可授期可延续到花后6 d左右;人工自花和异花授粉的结果率分别为87.93%和86.66%,明显高于自然传粉的结果率,去雄后自然传粉的结果率为68.28%,明显低于自然条件下的结果率,表明小桐子不存在自交不亲和,但具有异花传粉的倾向,其结果率高低与柱头接受到的花粉数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刘欣  刘静娴  赵乐  霍科科 《安徽农业科学》2023,(17):190-198+242
蚜蝇科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传粉者、天敌、分解者和生物指示物种等多重角色,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依据Meta分析的原理以及野外观察记录,总结了蚜蝇访花的研究现状、中国访花蚜蝇的种类、习性及其访问的植物种类。国外访花蚜蝇的研究多聚焦于蚜蝇对植物的传粉方面,而国内多集中于访花蚜蝇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研究整理出国内访花蚜蝇2亚科16族205种,其中蚜蝇亚科101种,管蚜蝇亚科104种,访花生境主要为农田、田埂杂草丛与林下灌丛及杂草丛,涉及菊科、十字花科等40多个科100多个属160余种植物。蚜蝇访花一般在11:00—13:00和15:00—16:00温度较高时段,访花时间约为10.36 s(朵),访花频率为5~7朵/min。蚜蝇的访花行为与种类有关,清理身体上黏附的花粉等行为与蜂蜜相似。  相似文献   

18.
木槿3个赏花品种"玫瑰"、"红心"和"白花"在开花期表现出一定的泌蜜、花粉展现和昆虫传粉共性及差异性.研究表明:三者花粉量存在显著差异,"白花"木槿花粉量最多,"红心"木槿最少,而花粉展现时间(即雄性功能持续时间)则相反,两者有一定的互补性;3个木槿品种的主要传粉昆虫是东方蜜蜂、西方蜜蜂和熊蜂,熊蜂传粉效率较高,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较低且比较接近.花蜜分泌量与传粉者访花频率存在一致性,"玫瑰"和"红心"花蜜量较多.昆虫访花频率较高且比较接近,适合作为观赏性和蜜源性俱佳的木槿品种.而"白花"因花蜜分泌量较少,昆虫访花频率较低,尽管花粉量较大.但作为蜜源植物的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11~2012年对吉林市周边传粉昆虫资源进行的调查,共发现本地常见的传粉昆虫128种其中5月27种,6月36种,7月53种,8月份47种。在4个月份中公有3种,5~6月公有13种,6~7月公有9种,7~8月有13种。从整个昆虫类群种类构成上看,膜翅目占27%、双翅目占27%、鞘翅目占21%、鳞翅目占20%、半翅目和蜻蜓目共占5%。不同月份传粉昆虫多样性均较高,5月份丰富度最低,7月份最高。显花植物与传粉昆虫物候期重叠程度较高,表明二者之间发生联系的几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荔枝传粉昆虫的观察和调查表明,荔枝传粉昆虫主要有5个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鳞翅目),28个科,65种昆虫。其中,膜翅目的蜜蜂为主要传粉蜂种,占传粉昆虫总数的54.94%,其次为双翅目昆虫,占传粉昆虫总数的40.12%,其他昆虫占4.94%。而且09:00-10:00时间段是蜜蜂访花的高峰时段,而双翅目昆虫的访花高峰有2个,分别为06:00-07:00和15:00-18: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