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国土空间生态网络,以期为实施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以及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参考。【方法】以赣州市为例,基于InVEST模型、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等方法,选取水源涵养、碳固持、土壤保持和食物供给确定生态源地,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构建综合阻力面并在此基础划定生态廊道和提取生态战略点,最终构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国土空间生态网络。【结果】(1)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需比整体呈现西、南部高值,东、北部低值的空间分布,供给在总量上均可满足需求,但从空间上看,除碳固持服务基本满足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城市可持续能力不强;(2)供给源地总面积4 646.88 km2,呈现“西南两地聚集、东北两地稀缺”的格局,需求源地总面积442.87 km2,绝大部分为建设用地;(3)源间生态廊道和需求廊道分别为59条和28条,总长达到2 872.86 km,部分廊道较长且穿过高阻力带,易发生断裂,需加强廊道建设;(4)生态战略点134处,作为未来城市生态建设优先考虑的关键节点。【结论】本研究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构建生态网络的方法和思路方面均有所改进,可为实现... 相似文献
3.
4.
江苏省作为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区域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其绿地空间格局及生态服务价值受建设活动影响显著.探明江苏省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可为绿地空间景观格局规划与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苏省为研究区,以2000-2020年中5年为1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对相应景观格局指数的研究来反映绿地系统的结构与生态过程的联系;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对江苏省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由此得到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绿地中有林地和高覆盖度草地为主要优势类型,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降幅为20.30%;江苏省绿地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明显,绿地景观分布不均匀,均衡程度被破坏,多样性下降,总体趋于破碎化;江苏省绿地ESV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期内共减少15.75%;绿地高ESV地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北部和西南部,2020年江苏省绿地系统ESV最高的城市是南京市;总体下降最多的城市是盐城市.江苏省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规划绿地空间,优化绿地景观格局,促进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平提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基于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定量测算了湖北省潜江市1995—201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行了空间表达与制图。结果表明,1995—2015年,潜江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急速增加-锐减-缓慢增加的变化趋势,主要归结于林地、水体及湿地面积的波动;空间分布格局产生明显变化,高值区趋向集聚分布于市域中部偏西南方向,低值区明显增多,逐渐呈条状分布于中心城区;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呈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呈增强的趋势;敏感性分析表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生态服务价值当量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6.
以西安2000和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在分析西安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的同时,运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计算西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结合敏感性指数对西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0年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增长,从2000年的250.43亿元减小到2010年的243.23亿元;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高值区分布于西安市北郊、城区及南郊的长安区;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该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7.
以1987年和2001年两期大庆市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参照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系数及评估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估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对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66.59亿元下降到118.24亿元,下降率29.02%;各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差异显著,杜尔伯特所占比重最高,为40.74%,肇州最低,仅占5.58%;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不同,2001年大庆市湿地、水体、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5.35%、28.76%、19.45%、11.18%、4.93%和0.32%. 相似文献
8.
以宁晋县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覆被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数据,评估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其损益变化权衡关系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1995—2019年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少;气候调节、养分固持、气体调节功能呈增加趋势;水源涵养功能明显下降;污染物容纳功能持续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导致流失的生态系统服务最大。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生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与其他功能由协同关系变为权衡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镇街尺度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调、匹配和聚集空间关系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分区方案和管理策略,以期为福州市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提供针对性指导。研究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各镇街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差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现出由边界向城中心递减的趋势,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势。2)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未有镇街落于好本底-高需求型,60.78%镇街落于差本底-高需求型,15.69%镇街落于差本底-低需求型,23.53%镇街落于好本底-低需求型。3)各镇街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自相关关系呈负相关且以低-高或高-低聚集为主,其供需协调度平均值为0.27(基本平衡)。4)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划分为城市生态斑块修复型、绿地生态节点重构型和生态源地网络连通型3大类型6个分区。总体上提出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加强城市绿地基础设施建设、重构节点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通过构建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估,发现“技术接受水平”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政府行为、农技推广机制和农业科技市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供需矛盾,科技成果与需求脱节导致经营主体技术接受水平较低。同时,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视角,提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2000年和2009年秋季的TM/ETM+陆地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监督分类法对广州市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LC)进行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市2000-2009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总ESV量从2000年的105.46×108元增加到2009年的110.62× 108元,增长了4.89%,年均增长率为0.53%;近10年,广州市各种LULC对其总ESV量的贡献占比大小依次为:林地>水域>耕地>裸地>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的贡献之和超过85%,生态系统有7种功能的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只有废物处理和原材料等2种功能的服务价值稍有下降,市区、花都和番禺3个分区的ESV总量和单位面积ESV均有所增加,全市和5个分区的人均ESV都呈下降趋势.广州市ESV空间变化与LULC分布格局密切相关,总体上呈现南北东部高中部低的格局.林地面积增加是推动广州市ESV上升的主要原因,而耕地面积减少则是造成ESV损失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以江西省临川区为例,采用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应的统计数据,估算临川区各乡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10年间其空间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需求的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程度评价。结果表明,10年间临川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选取的时点上呈下降趋势,主要归因于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及建设用地面积的急增;空间上主要呈现地均价值量\"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土地利用可持续生态程度远高于临界值,生态环境水平较高;应保护林地和水域数量,维持林地规模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以南京市九乡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2003与2009年2景QuickBird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应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探讨了城市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9年,九乡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了2.59%,而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聚集性增强;生态服务价值的高-高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游,低-低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下游的仙林大学城一带;九乡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发生了明显变化,下游仙林大学城一带低-低分布区快速扩张,而高-高分布区仅在九乡河源头及下游的局部区域有所增加;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自相关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随着研究尺度增大,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九乡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及其变化主要是由土地开发利用引起,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并结合艾比湖流域景观类型,分析了2001~2009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探讨了干旱区内陆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响应。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6.84,其中从单一动态度得出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耕地、荒漠、林地的扩大,草地和水体的较少;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变化不大,研究期间总价值由395.70亿元减少到390.14亿元,原因是草地、水体面积的减少,耕地、灌木和林地面积的增加补偿了总价值的部分损失,但损失大于收益;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差异明显,2001~2009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变化最频繁的地区主要位于流域中部荒漠和绿洲交错带,这里荒漠面积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降低,有向绿洲扩散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艾比湖流域国家生态保护区土地科学管理、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生态经济学评价方法,定量核算了2000—2020年间山东省及省内16个地级市的17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包括13个正向服务和4个负向服务)。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00—2020年,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表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价值逐渐升高。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是最主要的服务功能,合计贡献了83.39%~86.72%,其余支持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文化服务贡献率不足20%。负向服务价值在20年间呈波动递减的趋势。从空间上看,2000—2020年间,环鲁中南山地的平原地区,即潍坊、菏泽、德州、聊城、济宁、临沂6市的农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位居前列,接近全省的2/3。威海、东营、日照、淄博、烟台、滨州、枣庄7市的总服务价值位居末位,不足全省的20%。在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上,枣庄、泰安稳居全省前二,此外,枣庄的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负向服务价值常年处于全省第一。建议要在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合理发展农业生产,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类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城郊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类区域性鲜明、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功能完善与否及其优劣性不仅影响郊区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城市的许多领域。本文从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郊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分析了其功能特征的变化规律,阐述了城郊农业生态系统所应具备的功能内涵,进而揭示了调控或操作该系统所应注意的关键方面,为管理和调控城郊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