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田间和温室试验的结果表明,供试的小麦属15个种中,除波斯小麦对小麦白粉菌表现免疫外,其它14个种均对该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栽培一粒小麦、瓦维洛夫小麦、莫加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印度圆粒小麦感染该菌的情况过去在国内未见有过报道。在试验田中,以上5个种比其他种显得更为感病。本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支持了小麦属的现代分类理论。  相似文献   

2.
3.
温室接种试验证明,小麦白粉病能成功地侵染小麦属以外的6属18种禾草,其中6属17种为国内首次报道的该菌寄主。野外调查中发现,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Trin.)Nevski)雀麦(Bromus japonicusThunb.)、早熟禾一种(Poa sp.)和披碱草属一种(Elymus sp.)上的白粉菌发生严重,但室内试验证实前两种禾草上的白粉菌与小麦白粉病无关,后两种禾草上的白粉菌需进一步研究。用小麦白粉菌河南菌系和陕西菌系分别接种同一物种的禾草,所得结果不尽一致。关于野生禾草在小麦白粉病流行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1989~1990年对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类型、地理分布及毒力频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当前流行的主要是15号小种,出现频率为22%,分布范围较广;其次是14、16、17号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16.9%、11.9%、11.9%。以上四个小种对当前61个生产品种(系)的毒力频率均在85.7~100%。苗期98%的品种高度感病,只有郑州79201毒力频率为10%,是个较好的抗病品种或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白粉菌初侵染过敏性反应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细胞学方法对小麦抗白粉菌初侵过敏性反应的研究表明,高抗寄主的反应是在病菌入侵栓活动前,由初生芽管或附着胞侵染诱导的主动防卫反应;而在中抗寄主的反应与高感寄主细胞的死亡,则是由坏死的病菌吸器诱导的;且吸器周转的寄主细胞器越少细胞坏死也戟甲,不论是感病还是抗病寄主细胞死亡时,细胞壁上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增强,说明它可能不是决定抗性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种衣剂17号包衣对小麦苗期白粉菌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了种衣剂17号包衣对小麦苗期白粉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对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无影响,但可增大附着胞的畸形率和降低入侵率;每一侵染点仅能产生初生吸器,并且吸器发育受抑制而呈畸形,吸器外间质内沉积有电子致密度高的物质;菌丝生长严重受抑,其顶端明显膨大;菌丝细胞壁和吸器体壁呈不规则加厚;受侵寄主细胞的坏死现象普遍,这与抗病品种表现出的过敏性坏死反应极为相似。以上结果表明,种衣剂17号不仅可直接作用于白粉菌,而且可能通过影响寄主而间接影响该病菌。  相似文献   

7.
小麦成熟期病株上的闭囊壳都是不成熟的;干燥条件下不产生子囊孢子,淹没在18℃水中亦不产生孢子,但能存活2天。在室内干燥条件下,闭囊壳存活期限,多雨年份(1984)约在8月上旬,干旱年份(1985)约在9月上旬。子囊孢子产生的适温是16.5—18.5℃,但在31.7—36℃和降雨7.6mm 的条件下仍有16.7%的闭囊壳产生孢子。高温和高湿交替作用,易使闭囊壳失去生活力;50℃干热处理10天,25%的闭囊壳诱发出了子囊孢子。用带有闭囊壳的病叶大量接种小麦,只获得了0.05%的病叶率,因此在本地闭囊壳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是不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贵州小麦白粉菌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方法,对24个来自贵州代表性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的单孢培养物进行生物学特性指纹分析,并与传统生理小种鉴定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在筛选的30个引物中,每个引物对代表菌株分别扩增出3—7条带,选用条带比较明显的5条引物,扩增得到的39个RAPD位点,主要集中在分子长300—2500bp,其中28个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频率占71.8%。表明贵州小麦白粉菌遗传多态性丰富。从遗传距离的角度看.24个小麦白粉菌菌株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较大,分布在0.1719—0.8044。经0~1聚类分析,相同生理小种并不聚为一类,即小麦白粉菌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不形成对应关系,同一地域内的菌株在聚类图中近缘性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9.
对小麦抗源品种肯贵阿和感病品种绵阳15号杂交的F_1、F_2、F_3家系,于幼苗期接种白粉菌411菌株,并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结果表明,肯贵阿具有一对显性抗性基因,绵阳15号具一对抑制基因.在14℃下,肯贵阿品种所携的 KG 抗性基因控制着对411菌株的抗性,而感亲的抑制基因不起作用;在20℃下,感亲的抑制基因与抗亲的 KG 基因互作产生抑制作用,致使 KG 抗性基因的显性效应受到抑制.KG 基因不具温敏性.  相似文献   

10.
贵州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1997年,从贵州省18个县采集分离小麦白粉菌有性和无性世代菌株101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共鉴定出26个小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是315号小种,其次是311,1,7,15和377号小种。低毒力,中毒力和高毒力三类小种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5.7%,13.9%和60.4%。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在重庆市6个县、区,用活动苗圃法测定田间小麦白粉菌群体的变异。结果表明,含有Pm2,4b、MlkPm4b、MliPm6抗性基因组合的小麦品种Sappo、Turbo、Bert和含Ba单基因的品系81—7241都高抗白粉病。而含Pm4a、Pm4b、Pm6、Mlk抗性基因的Khapli/Cc8、Armada、Timgalen、Herold品种以及含Pm2x、KG基因的白免3号、肯贵阿和含有Pm2,6基因组合的CI12632品种,虽然在大部分地区中也高度抗病,但在个别地点或县却表现感病。对这类抗源品种,应特别留意其病菌毒性变异。活动苗圃能及时侦察到病原群体中某些稀有的、具潜在危险的毒性小种,可作为一种补充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黔花4号小麦对白粉菌411菌株的抗性遗传研究表明,以感病品种1426为杂交亲本时,其抗白粉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而以感亲绵阳15号或友谊麦杂交时,其抗性表现则受2对显笥基因控制。在黔花4号×1426的高代衍生品系中,CH248和CH264品系为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性,而CH33和CH270则为2对基因控制。本文还讨论了不同遗传背景下和同一组合不同品系间所携基因不同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四川盆地小麦白粉病初染源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四川盆地小麦白粉病测报模型(MPMSB)。该模型把四川盆地划分为三大区域,针对影响各大区域的菌源地和高空气流走向,确定各大区的关键病情监测点。模型组建从收集菌源地的资料开始,利用天气图和孢子捕捉器监测有利于孢子远程传播的天气系统,根据计算机模拟和贮存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预报,并送各关键监测点验证。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测报准确,并有可能成为新的测报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小麦白粉病初染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地提供初染源一说难以成立。本文提出了初染源来自远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将四川各地小麦白粉菌群体中代表主要毒力基因型(v_1,v_5)的10个菌株,分别接种在25个小麦品种上,考察苗期的相互作用,并在田间病圃对各品种成株期的发病进行观察。结果表明,Pm2x、Pm4抗白粉病基因是高效的;含有Pm2Pm6和Pm2Mld抗性基因组合的品种,苗期对部分供试菌株无效,但成株期平均侵染系数较小,显示有一定的抗性;大多数菌株在含Pm3a抗性基因品种的苗期都能致病,但成株期发病均轻;而含有Pml、Pm3b、Pm3c、Pm5、Pm8、PmlPm2Pm9等基因和基因组合的品种,都有较高的易损性。抗性基因未鉴定的黔丰、黔花系统,肯贵阿、贵光1—2、燕小黑1—1、81夏—51l、81—7241等品种,无论在苗期或成株期对白粉病的抗性都很强。本文还就Pm2和Pm2x抗性基因对白扮菌不同菌株出现的侵染型差异以及抗性基因累加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986-1988年在田间小区经人工接种,观察比较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单独及混合发生时的流行过程。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在病害混生初期、病情较轻时,病害间没有明显的负相关性,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强,表现出明显的相互抑制现象。将不同病害的病情指数经重叠侵染公式转换后进一步分析证明,病害间在高病指下表现的抑制作用除病害间的重叠侵染外,还有拮抗作用存在。该文还对研究多种病虫害相互关系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小麦品种黔丰3号、肯贵阿和81-7241对白粉菌411菌株的抗性遗传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3个抗源品种与感病品种绵阳15号杂交后,其F_1、F_2及B_1F_1的抗性反应表明,它们各具有一对显性抗性基因。抗亲杂交等位性测定表明,各组合的F_2群体均有少数感病植株出现,其抗、感比为15:1,说明各抗性基因是非等位的。根据不同毒性的白粉菌株接种各品种的反应型差异,也间接证明了各抗性基因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抗白粉病基因Pm8在四川小麦中遗传表达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Giemsa-C带技术鉴定了48个含1RS/1BL染色体的小麦材料,并对其抗白粉病基因Pm8的遗传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用对Pm8非毒性的小麦白粉菌系接种这些品系,结果表明:21个小麦品系1RS/1BL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Pm8未表达,24个具有Pm8抗性,3个品系可能含有除Pm8外的其它基因或组合。我们认为,在四川小麦中的含1RS/1BL染色体的品种(系)中Pm8基因的不表达也是白粉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在利用1RS/1BL染色体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其抗病性,并发掘新的抗白粉病资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省小麦白粉菌小种及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把贵白4、16、64号与我省一些白粉病菌系进行比较鉴定,初步发现目前我省生产上小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为类似贵白16号的冀白2号,但还没有致病力更强的64号小种。另外,用冀白2号、贵白16号和贵白64号小种分别对2个小麦抗源与我省部分感病品种杂交的F1、F2幼苗离体叶段接种,通过抗性遗传分析,发现抗源2号对冀白2号和贵白64号小种的抗性分别由l对显抗白粉病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