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我区林业科研取得不少成果,低产林改造技术、优质高产经济林品种和果品贮存、保鲜、加工技术、森林食品加工利用技术、林化产品和木制品加工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山区蕴藏的巨大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有的还形成了部分山区的支柱型产业。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已逐渐成为山区人民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双牌是个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的山区林业县。如何因地制宜落实科教兴国、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的做法是:依托高校人才优势,发挥专家群体效应,把科教兴林当作科教兴县来抓。1987年以来,从林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率先开展院县合作,从中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林学院聘请了以国家级专家吴楚材为组长,集杯产、林工、林化、林教和科技管理于一体的专家顾问组全方位指导两个文明建设。这一创举在1991年12月全国林业科技大会上推广,引起强烈反响。8年来,为山区培养了近万名“永久牌”各类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作者随林业部赴意大利山区经济技术培训团培训期间的感想与体会,较为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科学技术在意大利山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技服务网,科技法制观念,抓人员的素质培训以及紧密结合生产和市场等诸多做法,为贵州山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之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工研究所副所长李宗来为团长的我国林化科技考察团一行6人于1991年7月4日至7月20日考察访问了全苏中央林化所、基洛夫森工所及采脂分所、苏联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创新”公司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彼此通过交流,促进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为今后研究和多方位的合作开拓了渠道、奠定了基础。苏联中央林化所建所已60年,是全苏林化科研、设计中心,是一个与林化生产密切结合、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所。该所在硫酸黑液的综合利用;阔叶材浮油中性物的提取与利用;落叶松树皮的综合利用;阿拉伯半乳糖的提取及二氢槲皮素制备;冷杉、雪松、落叶松中性物的研制与利用;无结晶松香加工新工艺以及松节油深度加工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林化工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战略问题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枝术的进步,林化工业在林业部门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发展前景广阔,是有希望的新兴产业;林化工业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把林化工业建设成为林业的支柱产业为目标,以重点发展和优化配置原料林基地为基础,以大力发展木材制浆造纸为龙头,以稳定发展传统林化产品,强化松香、松节油系列加工为主体,以积极发展林业天然香料、饲料、药品、食品等林化加工相关行业为出路,以科学枝术为推动力,以内外贸市场与信息为导向,以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发展横向联合为手段,以提高林化工业生产力水平,获取最佳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为最终目的,从而使林化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行业。  相似文献   

6.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以森林为经营对象的林业,既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林业,除可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木材,竹材,林化产品,果品,油料,药材等外,还可以带动木材器加工,生木雕工艺,藤筐编制,干鲜果品加工,油脂加工等中小型工业及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林业,也是振兴山区经济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的感召下,我国老一辈林化科技专家和领导在南京商筹了林化学会的动议,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经多方努力于1979年10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林产化学化工学会。林化学会在中国林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历届理事会和前辈们的艰苦创建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壮大。林化学会在发展会员、建立学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湛谦研究员为首的中国林化科技考察组于 2 0 0 0年 1 1月 9~ 2 7日应邀访问了俄罗斯。在俄期间 ,考察组主访了全俄中央林化所 ,顺访了俄罗斯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列斯马》林化科技咨询公司、国立莫斯科林业大学、国立西伯利亚化工大学(前身为西伯利亚林业大学 )、下诺夫哥罗德有机合成厂、列索西伯利亚浸提松香厂等单位 ,考察组所到之处 ,均受到了热忱接待 ,相互介绍了各国林化科研和生产情况 ,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和兴趣。考察组与俄有关单位签署了一项科研合作备忘录 ,三项合作意向书 ,为发展中俄林化科研合作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梧州地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有关精神,在狠抓绿化达标,增加森林资源的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林业工业,搞加工增值,将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林化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梧州地区是开展林化加工最早的地区之一。解放前林化工业基本上是一项空白。仅有少数地方的农民用极其落后的方法采割松脂,简单蒸煮后替代蜡烛照明。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林化工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农林科学院、南京林化所和云南紫胶所联合主持下,《全国紫胶科技座谈会》于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九日在昆明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原胶生产、加工、使用、科研、教学等单位的领导干部,工人、贫下中农、科技人员的代表,共一百三十余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森林资源化学利用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森林资源化学利用是我国森林资源高效和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的世纪里,林产化学工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认为:1.木材制浆造纸将逐步成为我国林产化学工业的支柱产业;(2.林产化学品生产将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3.天然产物特别是天然药物的开发将进一步得人们重视,而成为森林资源化学利用的新领域;4.木质能源和木质活性炭生产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林区有丰富的非木质植物资源,它们可用于发展林区饲料、香料、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及食用菌等生产。林区非木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林产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林区经济效益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还就这一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缅甸是东南亚林业大国,尽管近年来森林资源总量下降,但竹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十分巨大,竹产业被列为该国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方向.但是缅甸竹产业整体开发水平落后,且面临竹材综合利用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及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亟待以科技为主的全方位提升.中国在竹林经营和产业开发方面经验丰富,但也存在资源短缺、与周边国家交流不足...  相似文献   

14.
发展木材工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本文从发展木材工业的七个不同层面,论述了木材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发展木材工业与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不仅可增加林产品供给,还可大量节约木材,保护森林资源,推动林木培育,增加森林资源,有力地支持生态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后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世界高科技与时俱进和我国加入WTO ,面对资源稀缺与产业危困 ,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促成我国林化工业由资源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 ,由传统粗放型工业转向现代集约型工业 ,由产量大国向质量强国转变 ,是关系到其发展的未来。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林化工业现状和问题后 ,就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资源稀缺与产业危困,江西林化工业由资源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由传统粗放型工业转向现代集约型工业,加快推进其做大做强关系到林化工业发展的未来。在分析江西省目前林化工业现状和问题后,就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林区或林业企业应从产品绝对比较优势、产品相对比较优势和资源比较优势3个层面上进行优化产业结构或资源配置的努力。政府应根据林区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制定出旨在发挥新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诱导林业企业进行产品结构升级。解决初级林产品价格低下的正确途径是开放市场,简单地延长产业链并不能成为开放市场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8.
19.
日本森林疗养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疗养作为"健康中国"的新实践,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森林疗养基地的认证和建设工作也随之展开.但我国森林疗养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实践基础薄弱,相应的服务水平和管理体系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而日本在森林疗养产业方面起步早,产业发展模式较为丰富,已建成了颇具规模和质量的森林疗养基地.文中梳理了日本森林疗养发展历程和建...  相似文献   

20.
化学转化木材为热塑性材料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木材是不溶不熔的材料。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适当的化学改性反应特别是经典的纤维素酯化和醚化反应对木材进行化学改性,可使木材转化为可溶可熔的新型热塑性高分子材料。这些热塑性木材可单独或与合成高聚物共混热压加工成型为各种形状的类塑料产品,或利用其热熔性制造自粘合型纤维板、微粒板或木板材。这些新发现为扩大木材的加工方法、劣废木材资源更有效的综合利用及提高木材的应用价值开辟了全新的途径,故已成为近10多年来木材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