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贵州亚热带地区的野生百合科植物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正邦  代正福 《种子》1999,(2):32-34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百合科植物资源经综合前人研究和我们调研究总结有25属76种,分药用、食用和观赏三大类。分布于海拔1000m的亚热带到温带地区。其生培有森林阴湿型,疏林灌丛型,沟谷溪畔林草型,岩山石缝型。文中对该区野生百合科植物资源的分布规律、属种类型、经济价值。利用现状,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猕猴桃品种资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正邦  代正福 《种子》1998,(3):8-10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猕猴桃品种资源经初步调查有26种(14种3新种特有种5变种),垂直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下亚热带地区和界于海拔140 ̄2300m范围的亚热带到温凉地区。其生境有森林林缘型,疏林灌丛型,溪畔草地型。文中对该区猕猴桃品种资源的分布类型、演变规律、经济价值、利用现状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近50年的农业发展表明,农业区域开发的重点已从经济文化中心的城郊向贫困山区转移,农业生产开始从单一种植逐步向间种、套种及林牧渔扩散转化.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今后该省农业区域开发的重点将在地处边缘的亚热带地区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经济植物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利用这些野生植物资源建立农业科技园区有其重要价值。选用野生果树、野生药用植物、野生观赏植物、野生蔬菜、野生香料和野生淀粉植物进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走产学研综合之路,对促进科技进步,从而推进贵州亚热带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贵州亚热带地区牧草甘蔗生产的优势及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牧草甘蔗的产量、品质、季节、适应特点及其在贵州亚热带地区的发展前景等优势的分析,针对牧草甘蔗品种的筛选、改良与饲用问题,结合贵州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生产实际,提出了贵州亚热带地区发展牧草甘蔗生产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经过初次测产、一次测产表现优良的20份杂交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种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参试的20份杂交大豆组合中比高产对照黑农38号增产的组合19个,增产幅度为2.39-61.33%,其中增产15%以上的组合11个,占参试组合的55%;增产2.39-14.76%的组合8个,占参试组合的40%;减产组合一个(-11.4%),占参试组合的5%。产量性状分析表明,不同性状变异程度不同。杂交种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三粒荚数、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枝数等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7.
8.
吊兰学名Chlomphytum comosum,别名桂兰、挂兰、钩兰、折鹤兰、垂盆草,属于百合科吊兰属。吊兰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非,我国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近年来北方地区室内多有种植。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平  张华海 《种子》2012,31(4):62-64
近5年来笔者在完成贵阳市种子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中,通过深入系统地采集,发现了一些贵阳市的新记录属,现陆续发表,相信对贵阳市环城林带乃至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积极作用.本文发表贵阳市新记录18属,共25种(包括变种).凭证标本存贵阳市林业种苗站.  相似文献   

10.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果树资源种类,评价及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代正福  周正邦 《种子》1998,(4):22-25,33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收集到18科37属94种,根据植物学特性,有常绿乔木,常绿灌木或水乔木,常绿藤本和常绿草本,落叶乔木,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落叶木质量藤本7类,果实为核果,浆果,仁果和瓠果,垂直分布于海拔150~1000m的常绿阔叶林或灌丛中,本文亦对该区野生果树资源蕴藏量,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指出引种栽培土壤,水分,光照等因子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室内降雨方法就河北内邱县岗底坡地褐土酶活性流失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流失泥沙中单位土体酶活性随坡度增大而减小,除脲酶外流失泥沙均高于土壤中酶活性,有明显富集,呈现出高肥力土壤高流失,低肥力土壤低流失的基本规律;土壤酶流失总量与坡度呈指数变化关系,符合MC=atb预测模型;流失四种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水土流失引起酶总体的损失;土壤酶和养分流失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关系,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可作为土壤侵蚀度的分级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32年砂姜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NPK)和高量氮肥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HMNPK)处理耕层土壤,研究砂姜黑土区麦玉轮作系统中总有机碳、团聚体组成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有机肥施用对表层土(0—10 cm)1—0. 5 mm、0.5—0.25 mm干筛团聚体和< 0.25 mm微团聚体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分布在1—0.5 mm、0.5—0.25 mm和<0.25 mm粒径中,施肥处理对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长期施肥显著提高了表层土1—0.5 mm和0.5—0.25 mm干筛中团聚体有机碳含量,HMNPK的增幅最高。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尤其对1—0.5 mm、0.5—0.25 mm和<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有显著影响,且均为M处理提高幅度最大。砂姜黑土区麦玉轮作条件下,长期有机肥施用可提高砂姜黑土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中团聚体数量以及有机碳含量,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升地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11龄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刺槐的株高、冠幅、胸径、新枝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肥力水平偏低,有效养分缺乏。(2)整个生长季内,三个立地条件的土壤养分含量是: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说明林地自肥能力弱,地力在逐渐的衰退;(3)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三个立地条件下的人工刺槐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而三个立地条件下的刺槐生长量却有差异,因此认为,引起刺槐林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缺乏,更加恶化了刺槐的生长条件。要想彻底改变刺槐生长“小老树”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工刺槐林的水肥条件;(4)三个立地条件之间,刺槐的生长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大小均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所以,在建造人工刺槐林时,在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三个立地类型之中,宜选择在立地条件好的半阴坡进行。基于上述分析,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时,必须慎重考虑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和土壤养分背景。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盐分累积及硝态氮迁移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关中地区泾阳等地32个蔬菜大棚土壤分析,表明:该区大棚土壤盐分表聚和酸化现象明显。耕层(0~20cm)平均全盐量为3.2g/kg,20~40cm土层平均也达2.8g/kg,40~60cm和60~80cm土层在2.0g/kg左右;耕层土壤PH值比对照下降0.61,60~80cm土层比对照下降了0.27;耕层硝态氮含量平均高达63.3mg/kg,是对照的5.5倍,硝态氮深层下迁趋势明显,可达80cm以下,仅60~80cm土层的平均含量为27.3mg/kg;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仅为16.0g/kg。随棚龄延长盐渍化和酸化程度加重,硝酸盐下迁损失愈多。其主要原因是偏施化肥,不重视有机肥,常年连作,不合理灌溉等。建议采取增施有机肥、限制化肥用量、改进施肥技术、科学灌排、轮作倒茬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横断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土丘陵区的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横断面上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得出如下规律:①从总体来看,土壤水分含量大致是阴坡高于阳坡,坡下高于坡上,地形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植被的影响也非常重要。②在小流域断面水分分布中,乔木林地的平均含水量最低,灌木林次之,草本植被最高。表明丘陵区最适宜的植被应是草本植被和灌木群落。③植被的生长弱化了断面地形变化的影响,刺槐的阴阳坡、上下坡的土壤水分含量趋于接近,柠条的生长良好时的大耗水量也使阴坡和坡下的水分优势减弱,长势良好的草本群落使梁峁坡上的土壤水分状况优于其他坡位。④纸坊沟小流域除阴坡草本植被外,全部有土壤干层的存在,但并不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因此,在植被恢复良好的地区,干层的产生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6.
景元书  张斌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467-467
为研究红壤旱坡地的水分动态特征,进行了2001—2003年田间实测。花生旱坡地水分状况随年降水周期和坡位不同变化。0~150cm土壤贮水量大致分为盈余期、消耗期和补充期三个阶段。土壤水势变化与贮水量三阶段相对应,总体由大变小再回升,只是土壤剖面空间从上而下,水势值增大,变幅减小,100cm土层以下近乎常年稳定。在四个水势段出现频率中,水势较高的水势段出现频率越大,顺序为饱和>湿润>亏缺>干旱。饱和-湿润段出现频率比例总体上底土>心土>表土,坡下>坡上;低水势干旱段主要出现在坡上、土壤上层和伏秋干旱季节。旱坡地在雨季有壤中流产生,坡下降雨后深层出现较长时间的饱和区,而坡上深层水势出现较短时间的饱和区或未出现变化;旱季降雨对坡地水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巴山峡川”茶园自然环境与茶叶品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中国古老的“巴山峡川”茶区的气象条件及其7个茶场的土壤条件、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状况,调查表明,“巴山峡川”夜雨多,伏旱严重。茶园土壤主要为黄壤,有酸化的趋势,黄壤有机质含量比紫色土高。永川新胜茶场砂岩黄壤有机质、氮素、速效磷含量高,茶样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高。万源砾岩黄壤交换性钙镁含量高,茶样茶多酚含量高;酸性紫色土钾素状况良好,茶样水浸出物含量高。值得注意的是,万盛灰岩黄壤水溶性硫含量最高,茶样硫含量、香气与滋味得分均最高。  相似文献   

18.
李渝  魏朝富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356-356
选取三峡库区万州段具有代表性母岩和土壤作为研究样点,测定了土壤和母岩中Si、Al、Fe、K、Mg、Ca、Na等几种风化成土元素的含量,探讨了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研究表明:母岩元素平均含量顺序为:Si> Al> Fe> K>Mg> Ca> Na,其中Fe、Ca、Mg、Na、K高于中国和世界元素背景值,而Al介于中国和世界元素背景值之间,Si的平均含量则低于背景值;灰岩区上的土壤中,Ca、Mg、K元素最高,砂岩母质区的土壤风化素含量较低;而碎屑岩类中,泥岩区土壤风化元素相对较高,粉砂岩区土壤风化元素含量介于泥岩与砂岩区之间;母岩的淋失强度为Ca>Mg>Al>Si>K>Fe>Na,Na元素的迁移程度小,是由于母岩中Na元素对土壤的不断补充。因此以土壤中风化元素含量为基础计算的风化指标,难以反映亚热带温暖潮湿地区的成土风化过程,常用的土壤分子硅铝率和硅铁铝率也不能指示所有土壤的风化成土作用程度,只适用于判断风化初期或成土作用早期。  相似文献   

19.
播种方式对旱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匀、冬小麦生产中春旱严重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播种方式对旱区冬小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方式能有效调控耕层的昼夜温差,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和孕穗期之前的土壤温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全膜覆土穴播处理的产量可达4268.23kg/hm2,比露地高32.88%;水分利用效率为13.23kg/(hm2.mm),比露地高21.97%。  相似文献   

20.
不同麦田土壤类型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监测小麦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土壤质量保证优质小麦的安全生产,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和质地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和质地小麦播种前、拔节期和收获期土壤pH值、土壤中重金属砷、铅、汞、铬、镉等重金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项重金属含量的实测值均未超标;土壤重金属含量以拔节期最高;拔节期和收获后与播种前相比,对5种重金属除汞之外的含量影响差异性显著;不同土壤质地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鹤壁市小麦示范区可作为优质小麦安全生产基地,要加强对小麦拔节期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