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芦笋采收与保鲜贮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兰 《新农村》2010,(5):35-35
芦笋有鲜美芳香的风味,膳食纤维柔软可口,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但芦笋食用部分为幼嫩的茎尖,水分高达90%多,贮藏中易出现失绿、腐烂变质、纤维化、营养损失等现象,只有按照芦笋的贮藏特性及要求进行贮藏保鲜,才能保证其品质。  相似文献   

2.
芦笋嫩茎中含水量高达90%多,当天采收的,如果在12小时内加工不了,其品质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鲜销、加工,贮藏保鲜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用于芦笋贮藏保鲜的方法主要有4种。  相似文献   

3.
柑桔贮藏防腐保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0种农药进行柑桔贮藏期防腐保鲜试验表明,抑霉唑,扑霉灵,施保克,百可得抑制柑桔青,绿霉病菌的作用较强,防腐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4.
一、原料采收的要求嫩笋生长到24~28厘米即可采收。采收时所用的采笋弯刀要锋利,采收时尽可能不沾带泥沙,不损伤嫩笋。要求在上午9时以前采收,采笋时最好将采下的畸形笋、细小笋、弯曲笋等分开。  相似文献   

5.
芦笋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芦笋嫩茎采后细胞透性、呼吸强度、还原糖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纤维化、木质化等进行一系列探讨。试验表明,芦笋嫩茎采收后,以0.5cm大孔PE薄膜袋包装,2-4℃贮藏保鲜效果最好,15-20d内商品率可达90%左右;在-1~1℃贮藏时间超过10d会出现冻害。  相似文献   

6.
绿芦笋食用部分为幼嫩的茎尖,含水量较高,呼吸作用强,采收后不耐贮藏。阐述了绿芦笋的采收方法、采后处理、保鲜技术,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绿芦笋采收和保鲜技术。  相似文献   

7.
8.
介绍了芦笋嫩茎采后生理变化及目前芦笋贮藏技术的研究现状.针对芦笋贮藏方法的比较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柑橘属云香科(Rutaceae)柑橘亚科(Stibtamily aurantioideae)果树,原产于亚洲、大洋洲及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中国南方栽培的主要果树之一。其果实色香味兼优,果汁丰富,风味优美,营养价值极高,因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柑橘果实一般多在10月份以后成熟,由于其个体发育时间长,成熟时环境温度较低,果实代谢水平也较低,故从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来说,柑橘是一类较耐贮藏的水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验工作的基础上,概述了芦笋的食用价值,包括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介绍了芦笋常见的冷藏、人工气调贮藏和自发气调贮藏3种方法,简要说明了加工产品的种类和加工线索,指出了芦笋贮藏、加工和保健作用对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芦笋贮藏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板栗腐烂机理及防腐保鲜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板栗腐烂由生理病变和微生物侵染所致。研究了由病理引起板栗腐烂的原因及防腐保鲜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引起板栗腐烂的原因是,一方面,泡囊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vesicularis Galarneault &Leifson和多主小穴壳菌Dothiorella ribis Gross et Duggar分泌的纤维素酶和淀粉酶使板栗果壳的纤维素和果仁的淀粉与淀粉分解产生各种糖,为泡囊假单胞杆菌和  相似文献   

15.
芦笋嫩茎鲜嫩、含水量高,在贮运销售过程中常因管理不当而导致大量损伤和感染病菌,品质下降。故进入流通之前须对芦笋进行以下商品化处理。一、采收1.采收方法。采收绿芦笋一般采用切割法,即用刀  相似文献   

16.
荔枝是亚热带常绿植物,其果实是世界上最不耐藏的果品之一,采后极易褐变腐烂,严重影响了这一名果的贮运和销售。我国是荔枝生产大国,据统计,荔枝每年因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2JD%以上。同时,鲜荔枝的贮运保鲜困难,也限制了其长途运输和销售,制约了地域市场的开拓。因此,荔枝的防腐保鲜一直受到生产国的重视。荔枝贮运保鲜技术研究发展主要经历了低温包装、预冷化学处理、气调和辐射等几个阶段。目前,我国荔枝贮藏保鲜主要是采用化学药押j浸果和低温运输相结合的方法,其它的方法还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18.
菜豆采收后具有明显的后熟作用,豆荚易脱水萎焉褪色甚至呈革质,豆粒逐渐老化,食用品质降低,因而搞好菜豆贮藏,对调节蔬菜种类,增多淡季蔬菜供应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云南农业》2000,(11):16-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