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3个不育系、3个同质保持系和3个恢复系配制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恢复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种类型组合,研究新型三裂棉(D8)不育胞质对棉花杂交种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D8不育胞质对子棉和皮棉产量有极显著的负效应,子棉平均减产15.3%~25.6%,皮棉减产25.0%~39%;但D8胞质对不同产量因素的影响不同,平均降低铃重0.89~1.00 g,降低衣分4.59%~7.08%,对单株结铃数无明显影响。D8胞质不育对纤维长度和整齐度没有影响,还可以提高纤维比强度1.0~1.1 cN·tex-1,降低麦克隆值1.4~1.5,增加纤维伸长率0.4。不同的基因型受D8不育胞质的影响不同,通过选择合适的基因型,可以减小胞质对铃重和衣分的负面影响,选育出优良的胞质不育三系杂交棉\{品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通过正反交测定的胞质效果是否影响真马铃薯种子育种群体中的生殖和农艺性状;该群体是在有明显差别的短日长热带条件下的Centro International dela Papa(CIP,秘鲁利马)育成的。在两个连续年份在San Ramon和La Molina.地区进行了两个试验,以研究胞质对马铃薯(Solanum berosum L.)农艺和生殖性状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富昊伟  徐建根 《种子》1999,(5):69-70
比较研究了同核异质两种嘉辐A的农艺性状及配合力的差异,不同的胞质对环境中低温对结实率影响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山东省不同时期主栽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从产量性状、形态性状和干物质转运分配等不同角度,对多个性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1)随品种更新,形态性状趋于合理,株高降低并趋于稳定,冠层结构更加理想;(2)灌浆速率随着小麦的演进呈增加趋势,近代冬小麦品种的灌浆速率趋子平稳,受环境的影响较小;(3)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性状更加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但随着品种的演进,结构性状的改良幅度越来越小,提高产量的难度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5.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如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了解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对以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改良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6个单片段代换系及15个双片段代换系分析了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共检出影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13个QTL,包括产量性状1个、单株有效穗数1个、千粒重4个、穗实粒数4个、穗总粒数2个和结实率1个,分布于第2、第3、第4、第7和第10染色体上。此外,检出12对双基因互作。结果显示,2个正向(或负向)产量性状QTL聚合,往往会产生负向(或正向)的上位性效应,能否产生更大(或更小)的目标性状,取决于双片段遗传效应(加性效应与上位效应代数和)绝对值与单片段最大加性效应绝对值的差。本研究结果对实施高产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华北夏玉米区域试验材料,应用回归系数和性状相关的方法,研究了玉米杂交种7个农艺性状对其籽粒产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农艺性状与杂交种稳产性呈负相关,以穗行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最大,穗位高、穗长、株高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在育种实践中,可加强对杂交种稳产性影响小而对籽粒产量影响大的性状进行选择,适当降低穗位高,增加穗粒数,有利于提高玉米杂交种产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哈克尼西棉雄性不育胞质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以哈克尼西棉(G.harknessii)胞质陆地棉(G.hirsutum)雄性不育三系中A×R、B×R、R×B的16种基因型48个组合和A×R,B×R的15种基因型30个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哈克尼西棉胞质对杂种基因型的产量、产量组成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克尼西棉胞质对产量、产量组成影响较大,对纤维品质影响较小;胞质对产量、产量组成的影响与核基因型密切相关,研究的31神基因型中大多数在产量、产量组成上没有表现显著影响,只有少数基因型表现显著的负效应;导致某些基因型产生负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每铃不孕子数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农艺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祖庆  宋丰萍 《种子》2012,31(4):96-98
以研究西藏油菜特异种质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的农艺性状表现为目的,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并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主茎性状(4个变量)、分枝性状(2个变量)、角果性状(4个变量)、产量性状(4个变量)等4组农艺性状(共含14个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单株产量主要靠增大千粒重来提高单株产量;(2)影响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产量性状最主要的是主茎性状、分枝性状和角果性状;(3)增加主花序长度和主花序角果数是提高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产量的主要育种目标.本试验所得结论能为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叶夹角玉米杂交种产量潜势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苏书文  高合明 《作物学报》1990,16(4):364-372
1985—1986年在中等肥力下对3种不同叶夹角玉米杂交种的研究表明,在本试验的密度范围中,平展叶中单2号产量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779~* n=9),直立叶(无叶舌)中单2号产量与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0~(**) n=9),上挺叶 Mo17/Lg×黄早四产量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797~(**) n=9)。在光合性状与产量关系研究中发现,平展叶中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籼型败育胞质对水稻杂种F1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不同来源的籼型不育细胞质育成的6种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分别与7个不同的恢复系杂交组配成42个F1杂交组合,在相同核背景下比较不同籼型败育胞质对水稻F1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效应对着粒密度、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单株产量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不育细胞质效应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同一不育细胞质在不同性状上效应的差异和同一不育细胞质与不同恢复系核之间的互作效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具有独特的较好生理利甩率优势。然而,有关该作物生理特性方面的资料却非常有限。本研究采用了5个雄性不育系,即PMS 9A(L1)、PMS 10A(L2)、V20A(L3)、IR 58025A(L4)和IR62829A(L5)和7个授粉品种,即BR736—20—3—1(T1)、IR31406(T2)、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298个陆地棉品种(系)及其884个F2组合在新疆南疆阿拉尔垦区4个产量性状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2年的资料进行遗传分析,并对亲本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进行了聚类,以明确各类品种(系)的育种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在南疆陆地棉“矮(0.8~1.0 m)、密(225,000~300,000株hm-2)、早、膜”高密度种植模式下,298个亲本的加性效应被分为12类。第2类的23个品种(系)产量(除衣分外)和纤维品质性状的加性效应较高,可通过这类品种(系)间杂交较易获得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兼优的后代。第8类品种(系)的纤维品质性状的加性效应较高,第4类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加性效应较高,通过2类品种间杂交可以获得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互补的后代。298个亲本的显性效应被分成了9类。第8类包括8个品种(系),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除马克隆值外)的显性效应较高,可作为综合利用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兼优的一类亲本。产量性状的显性效应平均值较高的是第8类,第3类的纤维品质性状的显性效应较高。  相似文献   

13.
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22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22的F2∶3家系为材料,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研究其产量性状的遗传特征,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的利用水平提供有益信息。结果表明,在8个穗部产量性状中,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行数、穗长、出籽率、穗粗;在F1代和F2∶3家系中,杂种优势强的性状是穗粒重、行粒数、穗长,较弱的是出籽率和百粒重;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我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2.67万公顷以上,但都是播种普通玉米杂交种,今年安排利用全息综合高新技术配制玉米杂交种与同品种普通玉米种产量比较试验,目的是观察研究全息综合高新技术在玉米上的增产潜力。1试验材料第一组:农大108(全息)农大108(非全息)第二组:鲁单50(全息)鲁单50(非全息)第三组:鲁单981(全息)鲁单981(非全息)第四组:丹玉26(全息)丹玉26(非全息)2试验方法试验地点在牡丹区黄堤镇晁庄村。本试验小区长23m,宽14.5m,小区面积333m2,每小区20行,行距72.5cm(麦田套种),密度为3000株/667m2,每小区1500株,每行75株,…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态环境对玉米产量和穗粒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分析了河南省1977~1986年参加玉米区试的93个杂交种和辽宁省1980~1986年参加玉米区试的86个杂交种.结果表明:(1)两省参试的玉米杂交种的平均产量基本相同,但辽宁省参试玉米的穗长、穗粗、千粒重、穗行数和秃尖长等5个性状的平均值都高于河南参试玉米10%以上,出籽率低于河南1.55%.(2)河南省玉米高产杂交种的穗粒结构特征是果穗较粗、穗行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的中穗型;辽宁省玉米高产杂交种的穗粒结构特征是果穗较长、穗行数较多、结实性好、出籽率高的大穗型.(3)两省玉米杂交种穗粒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气象因素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玉米育种的最终目的是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杂交种应用于生产。如果选育出的玉米新杂交种只有产量上的优势,而不具有抗逆性和适应性的优势,则该杂交种常常表现高产而不稳产,有的年份可能会减产,因此风险性大,不宜推广。对玉米新杂交种的包括产量性状在内的各个性状进行综合评定和定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互作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010—2011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中长江上游组(19个品种19个试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调查性状包括产量(GY)、穗粒数(GNP)、基本苗(BS)、单位面积穗数(SN)、生育期(GD)、千粒重(TGW)和株高(PH)。其变异系数为GYGNPSNBSPHTGWGD;与产量的相关程度(相关系数绝对值)为GNPBSSNGDTGWPH;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对产量的效应为SNGNPTGWBSGDPH;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对产量的综合效应(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之和)为BSGNPTGWSNPHGD。结构方程模型既体现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也体现了对产量的间接效应,并且作为先验模型,可结合作物生理特性解释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应重视大穗多穗兼顾型冬小麦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氮水平下糯玉米杂交种及亲本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天津地区种植糯玉米施用氮肥是否合理,通过设置低、中、高3种施氮处理,探讨施氮量对天津地区糯玉米杂交种(‘津黑糯6号’)及其亲本(‘黑943’、‘津872’)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施氮水平对糯玉米杂交种及亲本的光合日进程、蒸腾日进程均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低施氮量能够提高杂交种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8月6日)的净光合速率(41.8 μmol/(m2?s));品系是影响糯玉米产量的主导因子(P<0.05),施氮水平对糯玉米的产量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该研究结果说明,适当降低施氮量(本研究中的低水平施氮处理)并不会影响糯玉米的光合性状和产量性状,但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并有效减轻由于施肥造成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产是甘蓝型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产量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本文通过QTL作图分析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以甘蓝型油菜中油821和保604 F1代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由20个连锁群组成的,包括251个分子标记( 2个RFLP标记,72个RAPD标记,91个SSR标记,86个SRAP标记)的遗传连锁图(10个标记没有分配到连锁群中)。图谱的平均图距为6.96 cM,共覆盖油菜基因组1 746.5 cM。在此图谱基础上采取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油菜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有关的QTL共17个。其中控制株高的3个分别位于第4、第9和第10连锁群上,对性状的解释率为9.42%~17.58%;与分枝部位有关的4个分别位于第4、第6和第7连锁群上,其中Bp1 和Bp2 均位于第4连锁群,对性状的解释率为8.13%~15.20%;与主花序有效长有关的3个分别位于第4、第10和第16连锁群上,对性状的解释率为7.49%~23.36%;与一次有效分枝有关的2个分别位于第1、第4连锁群上,对性状的解释率为15.29%~19.58%;与角果总数和千粒重有关的分别位于第4连锁群和第9连锁群上,贡献率分别为17.42%和7.64%;与单株产量有关的3个分别位于第3、第4和第15连锁群,共解释26.60%的表型变异。部分性状的QTL在连锁群上成簇分布,对性状贡献率很大,表现主效QTLs的特点,相应的性状之间也呈显著相关,这表明一因多效或者相关的QTLs之间紧密连锁是性状相关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中与主效QTLs连锁的标记可用于油菜产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增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方地区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材,对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增益及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随着品种更替产量逐年提高;(2)各穗部性状随年代的推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良,单产的提高是各穗部性状协同作用的结果;(3)穗粗和籽粒深度是1990年以后杂交种产量增长的主要遗传增益;(4)产量的增长与杂种优势增加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