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冷藏大黄鱼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和验证了用于预测冷藏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鲜度和剩余货架期的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感官、VBN评价和微生物生长动态分析表明,大黄鱼在0℃、5℃、10℃时有氧贮藏的特定腐败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p.)在感官货架期终点菌数NS(CFU.g-1)的对数(lgNS)平均值为6.48±0.14。将获得的假单胞菌在0℃、5℃、10℃的生长实验值用于建立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最大菌数Nmax(CFU.g-1)受贮藏温度的影响不大,在3种温度下lgNmax为7.18±0.031。温度对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延滞时间(Lag)的影响,采用Belehradek方程描述,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1和0.996。获得0~10℃有氧贮藏大黄鱼的剩余货架期(SL)预测模型为:SL=1/(0.093 8T+0.086)2-(7.18-lgN0)/[2.718×(0.009 6T+0.082 8)2]×ln-ln(6.48-lgN0)/(7.18-lgN0)-1(T为贮藏温度,N0为初始假单胞菌数)。用大黄鱼贮藏在3℃和8℃的货架期实测值验证建立的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8.89%和-6.59%,显示建立的模型可以快速可靠地实时预测0~10℃有氧贮藏大黄鱼的鲜度和剩余货架期。  相似文献   

2.
冷藏大黄鱼不同细菌生长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研究了养殖大黄鱼0、5℃冷藏过程鱼肉中细菌变化情况,采用修正的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拟合细菌生长曲线,经非线性回归分析求出生长动力学参数和细菌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能有效描述菌落总数的动态变化,预测不同贮藏时间内的菌落总数。为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把不同时间的菌落总数预测值和实测值比较,依据均方根评价建立的细菌生长预测模型的适用性。0、5℃冷藏过程Gompertz模型均方根分别为0.077和0.100,Logistic模型均方根分别为0.114和0.138,2种模型相比,Gompertz预测结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养殖大黄鱼冰藏流通的货架期试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于2004年7月对养殖大黄鱼进行了冰藏流通货架期的试验研究,监测了实际流通全过程的鱼体温度和鲜度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黄鱼冰藏流通过程的总体设计是合理的,但在夏季,鱼在捕获后的处理加工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冷却,运输和流通中不使用冷藏车、冷藏库,不仅增加了用冰量,而且冰融化较快,大大缩短了冰藏大黄鱼的货架期,冰藏3d后再次在上层加覆盖细碎冰.鱼可保持高品质期4d,货架期5.75d。  相似文献   

4.
养殖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感官、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在0℃、5℃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冷藏初期、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N(CFU/g)的对数值(lgN)分别为5.40±0.17、6.98±0.17、7.38±0.09,TVBN分别为(7.00±1.82)mg.100-1.g-1、(13.00±1.42)mg.100-1.g-1、(29.92±1.75)mg.100-1.g-1。冷藏初期分离获得211株菌株,84.8%是革兰氏阴性菌,出现少量革兰氏阳性菌(6.2%),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细菌(6.6%)、气单胞菌属(14.2%)、不动杆菌属(13.3%)、摩氏杆菌属(11.8%),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逐渐变得单一,腐败希瓦氏菌上升趋势明显。高品质期时,0℃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45.8%)和缺陷短波胞单胞菌(13.6%);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37.9%)和假单胞菌属(15.6%)。货架期终点时,0℃、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和59.6%。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贮藏于0℃(冰藏)、3℃、7℃和10℃过程中,在感官、化学和微生物品质方面的变化特性,并对其货架期进行分析,探讨了菌落总数、嗜冷菌、假单胞菌、产H2S菌、TVBN和TMA与感官评价的一致程度.结果表明,大黄鱼是海水鱼中鲜度下降较慢的种类,在O℃、3℃、7℃、10℃的贮藏过程中,大黄鱼的高品质期分别为330 h、208 h、114 h和87 h,货架期分别为523 h、368 h、197 h和150 h.各温度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平均值分别为6.10±0.30和6.67±0.35,产H2S菌数(CFU/g)的对数平均值分别为5.82±0.33和6.37±0.22,TVBN均值分别为(14.77±0.5)mg/(100 g)和(28.02±1.19)mg/(100 g);TMA均值分别为(2.55+0.62)mg/(100 g)和(9.84±1.28)mg/(100 g),各温度下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各指标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菌落总数、产H2S菌数和TVBN值作为大黄鱼低温贮藏的鲜度指标与感官鲜度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冷却链大黄鱼货架期预报系统的开发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完成了基于0~10℃腐败希瓦氏菌生长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冷却链大黄鱼货架期预报系统的设计,验证了货架期预报系统的准确性。采用以自然污染鱼得到的实验数据建立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方法,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腐败希瓦氏菌和剩余货架期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可靠性评估表明,其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36和0.935,显示开发的冷却链大黄鱼货架期预报系统可以快速可靠地预测冰鲜大黄鱼的鲜度与剩余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免安装处理,方便用户使用。  相似文献   

7.
胡荣炊 《福建水产》2011,33(2):62-64
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在平均水深18m、流速0.7m/s的福建省罗源湾岗屿海区,采用2口(c/)12.8m、入水深10m的深水网箱放养 110.3g/尾规格鱼种进行大黄鱼养殖试验.经19个月养殖,平均规格达到597.5g/尾,养成成活率约43.7%.试验结果表明:相对小网箱养殖,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成品鱼体色...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铜合金围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海域的水质状况,通过大黄鱼养殖期与非养殖期的4次调查,分析评价了调查海域海水中的p H、溶解氧、铜、锌、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指标的区域分布、季节变化及污染水平,并利用内梅罗指数对调查海域水体进行了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黄鱼非养殖时间段的海水综合质量整体上属于清洁或者较清洁状态,大黄鱼养殖时间段的海水综合质量下降,分布趋势是以养殖网箱为高值中心,向外缘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黄鱼冷藏期间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以色差值、质构、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感官评分等鲜度指标判断鱼肉品质,并结合肌肉蛋白质中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蛋白质分子量以及粒径分布等蛋白质生化特性指标,分析大黄鱼4℃冷藏10 d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冷藏期间大黄鱼肌肉的L*、a*和W值下降,b*值上升;鱼肉咀嚼性、黏着性和硬度下降;TVB-N由(4.42±0.21) mg/100 g增至(38.46±0.87) mg/100 g,并于第8天达二级鲜度标准,感官评分第8天不可接受。冷藏期间大黄鱼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盐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小幅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由(159.36±6.51) mg/g降至(91.99±13.82) 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2.27%,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由(33.68±2.13) mg/g降至(17.57±0.70) 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7.77%。盐溶性蛋白质的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由(3.95±0.04) mol/105g pro降至(1.08±0...  相似文献   

10.
一、细菌性病1郾 高温期弧菌病病因每年6 ̄9月,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尤其在高温期阶段,由于网箱内大黄鱼密度较大,鱼的鳃部极易感染弧菌。症状病鱼体表或鳍呈现红点、出血、糜烂、溃疡等,严重时病原菌侵袭内脏,致使肝脏肿大,呈淡黄色,甚至出血,食欲减退致死亡。治疗每天投喂磺胺  相似文献   

11.
东海养殖大黄鱼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全友  许钟  杨宪时 《海洋渔业》2005,27(3):241-245
对2004年9月在闽东三都湾4个养殖场取样的大黄鱼进行了细菌多样性定性和定量分析。新捕获大黄鱼细菌总数为1.8×103~6.0×106cfu/g。从养殖密集海区的鱼体分离出135株细菌,对它们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特征等进行系统鉴定,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优势菌群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p.)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otromonasmaltophilia),比例为34.1%和21.0%,摩氏杆菌属(Moraxellaspp.)、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spp.)出现比例较少,均为2.2%,出现了较多数量的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5.2%)、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9.6%)。  相似文献   

12.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胸腔注射植物血凝素和秋水仙碱溶液制备肾细胞的方法,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染色体数目为 48条,全部是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为2N=48t,臂数NF=48。  相似文献   

13.
网箱养殖大黄鱼假单胞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宁波、台州等地相继发生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脾脏、肾脏有许多白色结节,大小为0.1~1mm。从病鱼体内分离出致病力极强的菌株GYCWS,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大黄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8.5×104CFU/ml。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ID32GN)及16S rRNA分子鉴定。经PCR扩增获得了大小约1.5Kb的16S rRNA部分基因片段,产物经回收纯化,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对阳性克隆子进行酶切及PCR鉴定确认阳性重组质粒,将测定的序列递交NCBI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与恶臭假单胞菌的16S rRNA基因(DQ201403、AY785244)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9%),该序列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DQ648602。结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GYCWS菌株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 monas puti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GYCWS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氟派酸、四环素、链霉素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2008年间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监测数据和各采样点海洋环境因子的测定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了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了灰色预报模型GM(1,1)和GM(1,N),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时间和发病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养殖水域的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把水温、悬浮物、无机氮和COD选作先行指标,用这些因子的不同组合建立了GM(1,5)、GM(1,4)和GM(1,3)模型,比较这些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由无机氮和COD构成的GM(1,3)模型平均相对误差最小,为5.304%;用GM(1,1)模型对大规模细菌性疾病发生的时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GnRH_A和紫萁抑制大黄鱼性腺早熟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翁幼竹 《水产学报》2001,25(6):518-521,T001
应用脑垂体组织生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GnRH-A和紫萁抑制大黄鱼性早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早熟大黄鱼脑垂体许多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的胞质出现空泡,提示性早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GtH细胞提早进入分泌活动所致。长期服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养殖大黄鱼(没有性早熟),它的脑垂体GtH细胞对GnRH抗独特型发生弱的免疫阳性反应,而对照组性早熟鱼仍出现强的反应,表明实验组大黄鱼脑垂体GtH细胞对GnRH-A的应答能力下降,出现脱敏效应,这可能与GnRH-A抑制大黄鱼性早熟有关。养殖大黄鱼长期服用紫萁,它的脑垂体GtH细胞膜上GnRH受体则没有出现脱敏现象,提示紫萁抑制大黄鱼性早熟的机制不同于GnRH类似物,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