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枣缩果病又叫雾抄、雾掠、烧茄子病,在大部分枣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靠昆虫、雨水传播.7月下旬开始出现病斑,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在8月中旬(果洼变红至全果1/3变红),若空气相对湿度大,尤其有间断性阵雨或连续大雾天气,更有利于病害发生.同株发病率大果高于小果.  相似文献   

2.
李艳 《新农业》2004,(6):25-25
枣缩果病又名黑腐病,为枣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严重时,降低枣果品质,影响经济效益。现将该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几个枣树品种缩果病动态,对枣缩果病发病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将缩果病进行了病害分级。结果表明:婆枣与大圆丰的发病症状及过程一致,7月中下旬开始出现病斑,至白熟期达到为害盛期;而抗病优系99-1表现为高抗,发病症状较轻,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较低且变化平缓。  相似文献   

4.
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大发生时,对枣果的品质和产量均有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大发生时,对枣果的品质和产量均有严重的影响。1症状该病主要为害果实,引起烂果和提早落果。受害果先是在肩部或胴部出现淡黄色晕环,逐渐扩大,成凹型不规则淡黄色病斑,进而果皮呈浸润水渍状,有疏散针刺状圆形褐色小点,果肉土黄松软,  相似文献   

6.
7.
枣缩果病侵染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1995年于河北、河南两省地采集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叶、枣吊经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枣缩果病的4种病原物在树体的各个部位皆可越冬;分离菌中仍以壳霉菌(Coniothyrium sp.)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 tenuis)为主,不同病原在树体上分布也不同,枣吊、枣叶上以A。tenuis为主,其它部位以C.sp.为主。1995年7月用越冬3种真菌分离,分离  相似文献   

8.
枣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测定了外来菌源与发病关系、冬孢子及转主寄主、越冬夏孢子的侵染和发病。自7月1日~9月22日捕捉空中夏孢子、夏孢子的始见期为病害零星发生期。此后,随病情增长,空中夏孢子数上升,表明枣锈病无外来菌源。在越冬后的病叶上刮取的大量夏孢子中,混有少量冬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比约为214.55:0.77,冬孢子平均萌发率为27.48%,用与枣林混生的杂草及小灌木上的锈孢子接种于枣叶上,未见发病。因此,至今未发现转主寄生,冬孢子作用不明。在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萌发率0.98%~7.11%,平均萌发率为3.15%。用越冬夏孢子接种大枣可以导致发病。因此初步明确枣锈病无外来首源及转主寄主,冬孢子数量极少,作用不明,其主要的初步侵染源为当地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枣树的栽植面积不断扩大。就稷山县来讲,目前红枣面积已发展到  相似文献   

10.
枣缩果又称萎蔫果,在大部分枣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靠雨水和昆虫传播。7月下旬初显病斑,8月中旬达发病高峰,果洼变红。空气湿度大,间断性阴雨和连续大雾有利于发病。病症是:开始果面出现淡褐色斑点,继而外果皮呈水烫状,土黄色,  相似文献   

11.
7种药剂对枣缩果病病原菌——聚生小穴壳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枣缩果病的发生发展,选用7种不同杀菌剂,对枣缩果病病原菌——聚生小穴壳菌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68.75%易保可分散粒剂+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组合、10%世高可分散粒剂+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组合、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的抑菌能力最强;其次为20.67%万兴乳油组合、10%世高可分散粒剂和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4%绿盾农抗120水剂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枣树缩果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枣缩果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缩果病的发生在不同品种、不同气候、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管理水平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陕北缩果病只有1个发病期,8月初开始显症,8月下旬达到高发期。在同一枣园,缩果病呈逐年加重趋势;以木枣发病最轻,7月鲜发病最重,其余品种轻重依次排序为晋枣、蜂蜜罐、赞皇大枣、狗头枣、梨枣、骏枣;夏季持续干旱高温及其随后的降雨使缩果病发生严重;含石砾的沙质土枣园,缩果病发生重于黄土上所建枣园。施入化肥的枣园缩果病发生重于施农家肥的枣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增施钙肥、调节土壤pH值,促进壶瓶枣树吸收钙素,研究壶瓶枣裂果与枣果含钙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壶瓶枣果实含钙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枣果裂果,枣果裂果与果实含钙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2在0.186 5~0.282 0之间,在数据上支持了枣果含钙量不是产生裂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对美人指葡萄缩果病的发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根盘覆盖黑地膜和稻草可以显著地提高土壤的相对湿度,有效地降低葡萄缩果病的发病率;在供试的3种避雨棚架中,以小拱棚内的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其通风透气性能最好;小拱棚、连栋大棚内葡萄缩果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3.10%、12.89%,明显低于单栋大棚的(31.16%)。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诠释枣黑顶病发病机理,本研究使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自然发病枣果(ZJINF)、氢氧化钙处理枣果(ZJPRE)及健康枣果(ZJCON)进行分析,拟从转录组水平探明枣果黑顶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因功能注释(GO)分析结果表明,ZJINF vs ZJCON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体现在钙离子结合、钙依赖磷脂结...  相似文献   

16.
陈小飞  王兰  舒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10-11011,11023
[目的]明确新疆和田地区骏枣果实疮痂病的病原菌。[方法]从新疆和田地区枣园病果上分离患病组织,然后对其进行分离、提纯、致病性测定、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病果上共分离到2株细菌菌株,该2株细菌在NA培养基上均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菌落具光泽,略隆起。显微镜下细菌菌体短杆状,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为骏枣疮痂病的致病菌,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鉴定将致病菌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结论]为今后疮痂病病原菌的系统研究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条件(沙土、沙壤土和粘土)下,成龄灰枣树果实膨大期叶片营养成分与果实成熟期果实营养成分和品质之间相关性,为不同土壤类型下有效提升灰枣果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盛果期灰枣树作为试材,测定其在果实膨大期叶片和成熟期果实中的P、K、Ca、Mg含量,以及果实VC、可滴定酸、可溶性糖、糖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品质指标。【结果】三种土壤相比,沙土的叶片Ca含量和果实糖酸比均最高,分别为(24.381±1.830) g/kg、725.167±95.195,叶片K和Mg含量,果实P和K含量,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中等,其余测定指标均较低;沙壤土的叶片K含量、果实Ca和可滴定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7.385±2.478) g/kg、(0.654±0.043) g/kg、(0.107±0.006)%,叶片P和Ca含量,果实Mg含量和果实VC含量均中等,其余测定指标均较低;粘土的叶片P和Mg含量,果实P、K和Mg含量,果实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622±0.134) g/kg、(7.125±0.484) g/kg、(1.168±0.061) g/kg、(11.327±0.528) g/kg、(0.422±0.015) g/kg、(15.182±2.763) mg/100 g、(70.875±3.230)%和(71.179±3.233)%,果实Ca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糖酸比均中等,其余测定指标均较低。3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灰枣果实中P、K、Ca、Mg、VC、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果实营养品质指标与叶片营养元素含量间的相关性基本相似,其中沙土、沙壤土和粘土灰枣叶片中P含量与果实VC含量间均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依次为0.798、0.928和0.869。【结论】灰枣叶片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与果实营养品质指标间呈现一定相关性,在土壤不同类型条件下的施肥管理中,应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才能达到增产优质目的。  相似文献   

18.
玉米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马桂珍,暴增海,杨文兰(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昌黎066600)关键词玉米锈病;初侵染来源;孢子萌发StudyonPreliminaryInfectionSourceofPussiniasorghiSchw¥MaGui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