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山露芽是唐时福州名茶。李肇《唐国史补》云:“福州大山有露芽。”《三山志》云:“唐宪宗元和间(公元806~820年)沼方山院僧怀晖德麟殿说法,赐之茶,怀晖奏日: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陆羽《茶经》(公元760年前后)亦注有:“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说明唐时方山茶称为“方山露芽”已出名久矣。至于“方山露芽”出于何地,产于何时,有必要加以考证。查《三山志)记:方山“山在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远望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闽都别记》云:“五虎山,在清廉里,一名方山,远望端方如几,故名,中…  相似文献   

2.
林建志 《茶报》2004,(2):43-44
唐陆羽《茶经》之出:“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说明“方山露芽”茶在闽县方山。那方山在哪里?现全国多书载方山(五虎山附近),也有书指方山是在闽候县尚干的五虎山,如:《三山志》《闽书》《闽都别记》等志书载在闽县清廉里。《三山志》是宋淳熙九年(1182年)成书,因福州曾一度  相似文献   

3.
文献表明,福州在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唐·李肇《唐国史补》“:福州有方山之露芽。”方山在何处?早时有人认为“方山就是今之鼓山”,但《八闽通志》载“:(茶)福州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凤岗山尤盛。”可见鼓山、方山有别,方山不是今之鼓山。近来又有人认为“,失传了千年的贡茶‘方山露芽’的故乡,就在福州长乐航城镇泮野村”。可是《长乐县地名志》并无记载“方山”这一自然实体或村名,亦即长乐无“方山”这一地名;并且,泮野村系位于福州的东南,与古籍记载…  相似文献   

4.
福州鼓山半岩茶在唐朝就负盛名。它的品质之优良如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所指,“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说明福州在唐代鼓山半岩茶与方山露芽一样,属当朝名荼,早已出名。见《李肇·唐国史补》。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地点变迁、史料的欠缺,福州这二处历史名茶早巳绝迹,至今要探寻其准确茶园地点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5.
谈论闽茶 ,笔者非闽人 ,深入闽境不多 ,可以说是门外汉。然而出于对闽茶铁观音茶品味的爱好 ,居于二十多年从事茶业教学科技工作的亲身感受 ,故而有兴趣认知闽茶。在这里试从历史的角度 ,从品牌文化的观念 ,谈谈对闽茶铁观音等发展的见解。瞰古看今 ,笔者对闽茶今昔的看法是 :唐有闽茶宋代盛 ,明清创新未扬名 ,今日观音尚显贵 ,品牌文化再创兴。1 唐有闽茶宋代盛福建茶始于何时 ?准确年代有待考证 ,陆羽《茶经·八之出》 (公元 780年 )已有记载 :“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 (福州生闽方山。山荫县也 )”。由此可见 ,福建唐时已有茶叶…  相似文献   

6.
一信一诗武夷茶出了山。茶史确认,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茶叶为福建名产之一.唐韩偓避乱入闽,福州荔枝已列贡品,而无茶品,他的诗中有“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惟教进荔枝.”(《吴评韩翰林集》)而李肇在《唐国史补》说:“当时风气重品茶,福州方山(原属建州,俗称五虎山,今属闽候)有露芽为第一”当时福建名茶之一种.《三山志》载:“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  相似文献   

7.
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八》茶之出记载:南岭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南岭即岭南,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北部和湖南、江西数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茶经》所指福州又名长乐郡,今福州、莆田一带;建州,又称建安郡,今福建建阳一带;韶州,又称始兴郡,今广东韶关、仁化一带;象州,又称象山郡,今广西象山县一带.四州中真正位于岭南的是韶州,韶州以州北有韶石山(仁化境内)而命名,韶州近五岭者,仁化又居其中心.  相似文献   

8.
福建发展茶业的九大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是红茶与特种茶——乌龙茶、茉莉花茶、自茶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早在东晋(公元376年)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峰就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摩崖石刻,是福建茶事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比睦羽《茶经》(公元780年)问世要早404年,距今已有1632年的历史。从唐代开始,福建就是贡茶的产地——福州长乐郡(福建福州),福州的方山露芽、“蜡面茶”,“福州柏岩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与世。  相似文献   

9.
一、福建茶叶的兴起我国茶叶盛于唐,产区遍及现在南方的十四省。《唐史》载:“风俗贵茶,茶之品益众,”此际茶叶已成为商品广为销售。当时品质首推阳羡,但局处边隅的福建“方山露芽”亦已崭露头角,《三山志》载唐宪宗赐茶给僧怀晖,怀晖说;“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可见  相似文献   

10.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武夷茶是茶中之精品.武夷茶生产可远溯唐代,至明代,茶叶生产虽有所停滞,但"(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1].降至清代,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走向鼎盛. 一、福建茶叶生产的兴衰沿革 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肃、代年间,陆羽著《茶经》记: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建有武夷茶(建州茶)与福州茶,福州茶主要是方山露牙和正黄茶两种,《三山志》记方山茶:"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之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2].《膳夫经手钞》记正黄茶:"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直至唐末,建茶才开始出名,所谓"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3].五代期间,建州茶生产更加兴盛,南唐统治建州时,还大规模组织人民种茶采茶于北苑,并制造团茶,用特制的龙凤模压印,谓之"龙凤腊面茶",简称"龙凤茶",为贡茶.作为建州茶中突起的名品——武夷岩茶也已普遍种植.福建茶叶除了茶品有名外,其产量也颇为可观.唐代时,福建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五位[4],为全国重要产茶区.  相似文献   

11.
1关于北苑 北苑古代属于建州的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建安是州治的所在地,因此建安是建州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建州约为现在的闽北地区,建州茶叶简称建茶.建州茶叶历史较早,并稍有名气.陆羽《茶经》中说:"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由于唐时盛行饮茶,"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旧唐书),茶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生活物质,也成为一个有利的经营项目.  相似文献   

12.
唐代,茶叶已是福建名产之一。陆羽《茶经》一书提到:茶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州的蜡面茶、露牙茶、半岩茶非常有名。《闽小记》云:"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迨至宋代,福建茶叶更是名扬域外。"江淮、荆襄、岭南、两川、二浙,茶之所出,而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到清代,经数百年的发展,福建茶叶无论种植技术、生产形态,还是地区分布都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毛文锡《茶谱》载:"福州柏岩极佳。"民国出版的《闽侯县志》(1930年)也载:"茶……《茶谱通考》云:建州之北苑先春、龙焙,福州之柏岩。"说明福州柏岩是一种好茶,它产于福州的什么地方?毛文锡,字平珪,五代十国高阳(今河南高阳)人,出自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十四岁便得中进士,仕途上更是平步青云,后任后蜀翰林学士,升为内枢密...  相似文献   

14.
建瓯产茶历史可上溯唐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则自唐朝开始,距今约一千二百多年,陆羽著的《茶经》(著于公元760年前后)中《八之出》云:“茶生岭南,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建州系唐时建瓯之称)说明当时建瓯不但盛产茶叶,而且品质甚佳。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16.
正一﹑乳源茶叶发展优势(1)种茶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乳源瑶族自治县属韶关地区,发展茶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韶关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产名茶,据陆羽《茶经》记载:"茶之出: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乳源饮茶文化丰富,乳源瑶族和其他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世代相处,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在喜  相似文献   

17.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11):50-50
<正>唐·陆羽《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这个词,《辞海》和《现伐汉语词典》均没有这个词。"俭德"倒常见,宋·晁说之在《长句饷新茶》中也写到"俭德":"信美江山非我家,兴亡忍问后庭花。明时不见来求女,俭德唯闻罢供茶。"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  相似文献   

18.
陆羽《茶经·八之出》中,提到"闽方山".闽方山就是闽县的方山.闽县,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改原丰县置,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闽县即今的闽侯县.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2000年)载:"方山,山名.位于福州南,以山形端方如几得名."闽侯县即位于福州南.现今的闽侯县确有一座叫方山的地名. 研究表明,方山位于闽江南岸,即今五虎山.五虎山又名方山.它位于闽侯东南部,地跨祥谦、南通两镇,古时隶属清廉里,是闽县、侯官两县的天然分界线.五虎山山脉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5~6公里,面积约41平方公里.五虎山因其5座主峰巍峨高耸,形似五虎盘踞而得名.  相似文献   

19.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20.
(续)三、采摘天气陆羽《茶经》有“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古人强调保持茶芽的鲜度,所以认为采茶必须在“日出之前”,如《北苑别录》说:“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侵晨则夜露未晞,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