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液压制动管路中气液两相流流型聚类分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汽车液压制动系统设计了一套用于检测液压制动管路中气液两相流的实验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与系统聚类分析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方法。该方法使用高速摄像机采集液压制动管路中的气液两相流流型图像,然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流型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参数,并将这些特征参数作为系统聚类分析的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最终实现流型的识别分类。实验结果表明,选用合适的样品间距和类间距的系统聚类分析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管路中的4种典型流型进行识别分类,总体识别率达95.625%。该方法为液压制动管路中气液两相流流型参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电磁和液压复合制动能有效提高制动的安全性能。针对普遍将汽车制动系统的研究非线性问题线性化,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电磁、液压系统进行建模。根据电磁与液压制动各自的特点,利用混杂系统理论对其实现控制。针对不同情况下的制动,提出了以制动强度、汽车减速度和滑移率综合为一起的控制策略实现对车轮的制动。仿真结果表明:电液复合制动系统能有效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减少了制动时间,缩短了制动距离;在中小制动强度的情况下,电磁制动可以提供部分制动力,改善液压制动的状况;当制动强度进一步增大时,能立即有效地实现系统的防抱死制动,验证了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电磁-液压复合防抱死制动系统滑模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电磁-液压复合制动系统的紧急制动性能,设计了一套既适用于电磁制动特性,又适用于液压制动特性的电磁-液压复合制动系统,按系统结构建立了液压制动系统数学模型,分低速区和高速区分别建立了电磁制动数学模型。在1/4车辆模型受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滑模变结构控制器,搭建了硬件在环仿真平台,模拟沥青路面和冰雪路面进行了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性能仿真实验,并同商业ABS在同等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电磁-液压复合制动系统相比传统液压制动系统而言,响应速度更快,滑移率控制更精确,车辆制动稳定性更高,制动时间也有小幅减少,同时还减小了机械磨损,并降低了热衰退和失效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纯电动汽车机电复合制动研究中,实现液压制动力的良好控制对能量回收与制动效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探究电动汽车机电复合制动的结构特性和工作原理,提出相应的机电复合制动协调控制策略,并通过实验测取了液压力变化特性曲线.结果表明,通过搭建的液压制动力控制装置实现了不同制动需求下的液压力的控制,为机电制动力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轮式车辆制动系统双液动力转换器的动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动力液压制动系统与传统制动系统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因普通液压油无法替代使钳盘式制动器工作的制动液,设计了既能保持全动力液压制动系统优点,又能降低整机制造成本。采用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设计研制的双液动力转换器进行动态特性分析,掌握了转换器主要结构参数对制动压力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双液动力转换器能够满足轮式工程车辆对制动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据统计数据表明,每年由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人数占非正常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虽然引起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由制动故障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占有很大的比例。提高制动系统的可靠性是提高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液压制动是汽车主要的行车制动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液压制动系统的维护调整,来提高液压制动系统使用的可靠性。1.制动主缸渗漏的检查(1)用两个专用压力表接头及两个连接油管,将两个专用压力表分别连接到制动主缸的前、后液压力出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液压制动系统的性能,分析了制动效能的影响因素和矿用自卸车液压制动系统的原理。建立了液压制动系统简化模型,并对其关键元件制动踏板阀进行了特性分析。应用AMESim建立了液压制动系统的仿真模型,研究了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余压控制减小制动器作用时间的方法,试验结果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和余压控制的可行性,减小了制动器作用时间,缩短了制动距离,使制动性能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机动车的制动系统常见的有几种形式,机械制动、气制动、液压制动等。由于液体是不能被压缩的,几乎100%的传递动力,且操纵可靠。目前大部分小型车、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都采用液压制动。液压制动的基本原理是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向刹车总泵中的刹车油施加压力,液体将压力通过管路传递到每个车轮刹车卡钳的活塞上,活塞驱动刹车卡钳夹紧刹车盘,从而产生巨大摩擦力使车辆减速。一、液压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我国大功率拖拉机制动系统的现状,拖拉机制动系统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针对大功率拖拉机整机质量大,要求制动力大的特点,提出了电气液综合控制的制动系统。论述了大功率拖拉机电气液制动系统的原理,分析了制动器的制动力矩与整机制动和由地面附着条件所决定的制动力矩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选择制动系统的参数和结构的方法。用一套管路系统通过电气液的综合应用采用气顶油和电磁换向阀等结构实现双边制动和单边制动,可以有效避免偏刹等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动装载机的电液复合制动系统,为满足多工况制动需求以及保障制动安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再生制动自由行程液压制动阀的电动装载机液压制动系统。结合电动装载机的理想前后轮制动力分配曲线以及制动意图识别得到的制动强度,制定了制动强度与整车制动力矩需求的分配曲线;为进一步提高再生制动力与液压制动力分配的协调性,同时兼顾制动能量回收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行走再生制动和液压制动的电液复合制动协同控制策略,降低了整车总制动力矩波动,保证了制动模式切换的平顺性。最后,搭建了基于AMESim-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并搭建试验样机,验证了电动装载机复合制动协同控制策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系统能量回收效率可达71.6%,制动回收率可达44.5%,一个工作循环实现节能7.6%,说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制动性能和能量回收效率。  相似文献   

11.
按传递能量的介质不同,汽车的刹车方式可分为油刹和气刹两种形式,而油刹系统由于结构紧凑、制动力矩稳定、反应灵敏迅速等优点,普遍用于各种中小型汽车,同时,在载重货车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汽车制动液又称刹车油,是用于汽车液压制动系统中传递压力的液体。  相似文献   

12.
胡东海  何仁 《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1):360-368
为了深入研究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防抱死控制机理,提高其在紧急制动下的防抱死控制性能,在建立电磁与摩擦集成防抱死制动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电磁制动与电子液压制动各自制动控制特性,提出了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防抱死制动分层协调控制方法。在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并在模拟干燥沥青路面、冰雪路面以及对接路面环境下,对比研究了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高性能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和低性能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防抱死制动性能。结果表明:在防抱死控制过程中使用电磁制动取代低性能电子液压制动系统控制车轮最佳滑移率,仅使用低性能电子液压制动提供一定的制动强度,完全可以实现与高性能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相同甚至更优的防抱死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制动执行器建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以电驱动元件为制动执行器,取代传统的液压或气压制动执行器。阐述了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电子机械式制动执行器的结构,建立了制动执行器的数学模型,并对制动执行器原理机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对拖拉机装置气、液压制动系的经济与性能对比分析表明,液压制动系优于气压制动系,并介绍了本厂的液压制动系情况。  相似文献   

15.
液压制动系统是靠油液传递动力的,若空气进入液压系统,因其可压缩性,会导致制动系统制动效能大大降低。为此,必须将混入液压制动系统中的空气彻底排除。  相似文献   

16.
液压制动系统主要由制动总泵、制动分泵(制动油缸)以及连接管路组成。制动系统是机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状况是否正常,直接影响机动车的使用性能及行驶安全。  相似文献   

17.
液压制动系统主要由制动总泵、制动分泵(制动油缸)以及连接管路组成.制动系统是机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状况是否正常,直接影响机动车的使用性能及行驶安全.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我国拖拉机挂车机组和农用运输车所配备的制动系统的现状,拖拉机挂车机组和农用运输车的制动系统直接影响其行车安全,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证明,得到最佳方案是:小功率轮式拖拉机挂车机组配备动力气压制动系统;大中功率的轮式拖拉机挂车机组配备动力气压或动力液压制动系统;手扶拖拉机挂车机组配备人力液压制动系统:农用运输车配备人力液压制动系统。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我国农用运输车配备制动系统的现状,农用运输车制动系统直接影响其行车安全.试验按强制性国家标准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进行.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证明,得到最佳方案是:农用运输车 .配备人力液压制动系统.  相似文献   

20.
液压制动装置广泛应用于车辆的制动系统中,液压制动具有制动柔和、结构简单、不消耗发动机功率等优点。车辆的制动装置对于行车安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车辆制动装置的检修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