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明确鳜鱼发病死亡的原因,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为生产养殖中有效防治迟缓爱德华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患病鳜鱼肝脏中分离优势菌株,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通过细菌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分离出的菌株FS170808具有一定致病力,可使健康鳜鱼发病死亡,其半致死剂量为9.5×105CFU/mL;菌株FS170808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均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其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等1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他啶、新霉素和多粘菌素B中度敏感,对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麦迪霉素和万古霉素已产生耐药性.[结论]迟缓爱德华氏菌可引起鳜鱼发病死亡,生产养殖中可选用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和庆大霉素等高度敏感性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海水养殖斜带石斑鱼弧菌病的病原,为生产中有效防治石斑鱼弧菌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患病斜带石斑鱼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以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结合16S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并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广东省湛江市某养殖场患病斜带石斑鱼中分离获得l株优势菌株(M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对斜带石斑鱼具有较强的致病性.M1菌株的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鳗弧菌具有较高相似性,其同源性均在95.7%以上.根据M1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特征,可鉴定其属于弧菌属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药敏试验结果显示,M1菌株对庆大霉素、新生霉素、阿奇霉素、氟苯尼考、利福平、诺氟沙星和左氟沙星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阿洛西林、强力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和甲氧苄啶等14种药物敏感.[结论]引起广东省湛江市某养殖场海水养殖患病斜带石斑鱼弧菌病的病原菌为弧菌属鳗弧菌,生产中可适度选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和甲氧苄啶等抗菌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采用TCBS选择培养基从广西钦州市、防城港市等地的凡纳滨对虾及养殖水体中分离纯化得到8株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并对全部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及部分菌株的HSP60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运用Mega 4.1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选取河流弧菌、溶藻弧菌、哈氏弧菌各1株对凡纳滨对虾成虾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被鉴定为河流弧菌,菌株M1、M2、M3、水1、水2、水3被鉴定为溶藻弧菌、菌株H1被鉴定为哈氏弧菌;溶藻弧菌对对虾成虾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哈氏弧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明引起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对患病达氏鲟的鳃、心脏、肝脏和肠道等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与16S rR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并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达氏鲟的肝脏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AD-AV201606),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最终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以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达氏鲟,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临床症状,感染引起的死亡率为50%~80%,且病鱼集中在感染后1~3d死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达氏鲟维氏气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和利福平已产生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对达氏鲟造成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肠道及鳃组织.[结论]维氏气单胞菌对达氏鲟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引起肝脏、肠道及鳃等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而造成机体损伤甚至死亡,生产上可选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患病七彩神仙鱼进行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morganii)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七彩神仙鱼养殖过程中摩氏摩根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患病野生黑格尔七彩神仙鱼体表分离病原菌,然后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并采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野生黑格尔七彩神仙鱼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DS2015),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摩氏摩根菌的相似度达100%。菌株DS2015的16S rDNA序列1208 bp(GenBank收录号KR866070),由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可知,菌株DS2015与摩氏摩根菌聚为一簇,Bootstrap检验值为99;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结果也显示,菌株DS2015最具可能性为摩氏摩根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S2015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氯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米诺环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G、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和呋喃唑酮等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结论】摩氏摩根菌可引起七彩神仙鱼身体发黑、皮肤大量分泌黏液及鳍条溃烂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生产中可选用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氯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广西崇左市某养鳖场患疖疮病的黄沙鳖(Trionyx sinensis)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今后生产中有效防治黄沙鳖疖疮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方法从患病黄沙鳖肝脏和心脏取样进行细菌分离,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用API 20NE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度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分离获得两株病原菌(X0805A和X0805B),经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在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两株病原菌与Aeromonas sobri NCIMB 12065 (X60412)菌株亲源关系最近,相似性达99.9%,与Aeromonas sobri ATCC 43979 (X74683)的相似性为99.6%;两株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对先锋必、复达欣、头孢呋肟、氧氟沙星、菌必治、呋喃妥因等6种药物极度敏感,对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链霉素、利福平、氟哌酸、庆大霉素等6种高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V、四环素、妥布霉素、先锋霉素Ⅵ及青霉素G等药物已产生耐药性.[结论]引起广西崇左市某养殖场黄沙鳖疖疮病的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以先锋必拌料投喂并结合全塘泼洒二氧化氯进行防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引起拟穴青蟹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并了解其致病性及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保障拟穴青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患病拟穴青蟹的病料组织中分离优势菌株,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学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药敏特性分析.[结果]从患病拟穴青蟹肝胰腺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编号NS1SP18),菌株NS1SP18感染拟穴青蟹48 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3.18×104 CFU/g,感染发病拟穴青蟹呈现出多体液、偶有黑鳃及肝胰腺暗黄等症状,与自然发病拟穴青蟹的症状相似.综合菌株NS1SP18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患病拟穴青蟹的肝胰腺细胞发生变性;心肌纤维肿大,细胞坏死,有血淋巴浸润;网状鳃腔结构消失,脱落细胞阻塞鳃腔;肌纤维形变、断裂,局部坏死.菌株NS1SP18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四环素、多四环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庆大霉素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已产生耐药性;对诃子、乌梅、苏木和八角茴香等4味中药极敏,对地榆、女贞子、山楂、五倍子、黄连、半枝莲、赤芍和救必应等8味中药高敏,对应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81~3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5.62~125.00 mg/mL.[结论]从患病拟穴青蟹分离获得的副溶血弧菌具有较强致病性,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而导致拟穴青蟹发病死亡.在拟穴青蟹养殖生产中,可适度选用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等抗生素抑制副溶血弧菌病暴发流行,或以诃子、乌梅、苏木和八角茴香等中药进行副溶血弧菌病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广西龙州某养殖场患腹水病的斑点叉尾鮰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生产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方法从病鱼的心脏、肝脏和腹水中分离病原菌,人工感染确定其致病性,以API20NE生化鉴定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斑点叉尾鮰的肝脏和心脏中分离获得两株致病力很强的菌株GXCW01和GXCW02,经API 20NE生化鉴定与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株GXCW01和GXCW02均属于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与Aeromonas sobri ATCC 43979(X74683)株和NCIMB 12065(X60412)株的亲源关系最近,相似性分别为99.0%和99.4%.菌株GXCW01和GXCW02的药敏试验结果基本相同,对复达欣、氧氟沙星、头孢呋肟、先锋噻肟、菌必治、呋喃妥因、先锋霉素Ⅵ、先锋必等8种药物极度敏感,对先锋霉素Ⅴ、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而对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青霉素G、万古霉素等4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结论]引起广西龙州某养殖场斑点叉尾鮰腹水病的病原菌是温和气单胞菌,可选用复达欣、氧氟沙星、头孢呋肟、先锋噻肟、菌必治、呋喃妥因、先锋霉素Ⅵ、先锋必等8种极敏感的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查明引起江苏省连云港市某养殖场中华绒螯蟹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与组织病理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药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病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利用API ID32E细菌生化鉴定试剂条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以纸片扩散法测定病原菌的药敏特性,并通过常规石蜡切片观察患病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肠道等病灶组织的病理特征.[结果]从患病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致病性的病原菌株(HXH1),经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HXH1菌株对健康中华绒螯蟹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6.92×104 CFU/mL,对复方新诺明、杆菌肽、奈替米星、氟苯尼考、多粘菌素B、新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卡那霉素、磺胺异噁唑、链霉素和甲氧嘧啶等14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罗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多西环素、萘啶酸、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吡哌酸等5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不敏感).与健康中华绒螯蟹相比,患病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和肠道存在明显病理变化,具体表现为:肝胰腺细胞排列极其紊乱,局部可见坏死细胞,细胞核固缩深染;局部肠黏膜上皮组织溶解脱落至肠腔内.[结论]维氏气单胞菌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引起肝胰腺和肠道等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而造成机体损伤甚至死亡,养殖生产上可选用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和酰胺醇类渔用抗生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中华绒螯蟹黑鳃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以K-B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共分离获得4株疑似病原菌株(C1、C2、C3和C4),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仅C1菌株感染中华绒螯蟹后出现死亡,死亡率达90%,且试验中华绒螯蟹出现黑鳃、肝胰腺呈浅黄色的病症,与自然发病的症状基本一致.依据C1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C1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其对健康中华绒螯蟹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85×105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C1菌株对新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链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羧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3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不敏感).[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可引起中华绒螯蟹黑鳃病,且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毒力,实际养殖生产中可选用新霉素、多西环素等渔用抗生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陆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建立产销通路 ,并提及物流在流通环节的重要性。最后就大陆各地的招商引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2.
秸秆切碎灭茬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双轴击切式破碎秸秆和根茬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单轴压切原理和非等长刀切碎模型,并对秸杆切碎灭茬机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该机田间试验表明切碎率达91.4%,根茬破碎率达86.5%。该机的应用必将促进一年两熟平作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杆菌渗入烟草表皮瞬间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观察实验为例,对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的选题设计、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探讨。该实验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厌氧水解效率,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出一株耐低温兼性厌氧蛋白酶产生菌192.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茵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生长8~12h达对数期,初始pH 7.5时酶活力最高.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5℃、pH 7.0,酶活力最高达39.3 U/mL.该酶在50℃以下,pH 6.0~9.0性能稳定.在60℃以上热稳定性很差,70℃保存lh酶活力全部丧失.  相似文献   

15.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两门课程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独立设课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与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养猪场送检的猪肺病料中分离到3株疑似副猪嗜血杆菌(HPS)可疑菌株。经形态镜检、染色特性、生化和部分生物学特性试验,初步鉴定为HPS。在细菌学鉴定基础上,设计合成3对引物,分别以3株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扩增出822 bp8、24 bp和1.9 kb的预期特异性条带。以HPS GD株作为参考阳性菌株,以P1、P2为引物,设计优化PCR反应程序,建立HPS 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病料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HPS PCR检测方法特异与敏感性高、适用性强,可应用于HPS感染的诊断和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万寿菊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寿菊又名金盏花、臭芙蓉 ,千寿菊、蜂窝菊 ,属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人工栽培万寿菊主要是取其花朵作为提取黄色素的原料。在正常条件下 ,种植万寿菊可实现公顷产鲜花 2 2 .5t以上、产值可达 135 0 0元左右、利润可达6 0 0 0元左右 ,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8.
灌水和过量施钾对烤烟养分含量及烟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水和过量施钾对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养分含量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烤烟N:K2O用量比达到1:3的基础上随钾用量增加,烟株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烟叶产量和化学成分均没显著差异,灌水可以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上等烟比例,但灌水与钾用量互作对烤后烟叶养分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苦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它既能食用 ,又能防病、治病 ,为许多其它主要食物所不及。我国有丰富的苦荞资源 ,对苦荞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本文就苦荞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开发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铅、镉单一和复合污染及其与常量元素钙、微量元素锌的交互作用对韭菜植株生长发育和Pb、Cd在其根、叶中迁移富集规律的影响。韭菜中Pb、Cd的含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得。结果表明,韭菜对Pb或Cd的吸收量与土壤单一Pb或Cd污染程度正相关;Pb/Cd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低浓度复合时相互促进吸收,高浓度复合时优先吸收Cd而抑制韭菜对Pb的吸收;锌在高浓度Pb/Cd污染时表现出优良的拮抗作用,可有效降低Pb、Cd的生物有效性并促进韭菜生长。韭菜根是富集Pb、Cd的主要部位,但受代谢方式、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根、叶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根与叶中Cd的浓度比为1.5左右,Pb浓度比主要为2.5~4.5之间,显示Cd更易迁移至韭菜叶组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