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施肥及耕作技术集成对木薯地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1)、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处理2)、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深耕(处理3)、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处理4)、施通用高浓度复合肥(处理5常规施肥及种植方式作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他们对木薯地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及种植方式相比,不同施肥及耕作栽培技术集成处理均可提高木薯地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处理1的木薯产量增幅达到35.81%,差异极显著。本试验条件下,木薯最优的施肥及耕作栽培模式是技术综合集成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1)。  相似文献   

2.
曾小平  石林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9):110-111,121
对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脱硫灰与富钾硅酸盐矿物复合生产的新型硅钙钾土壤调理剂进行了木薯种植试验,并与不施肥、配方肥+有机肥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配方肥+有机肥、配方肥+脱硫灰硅钙钾土壤调理剂后,木薯的叶绿素含量均增加。茎基部粗度以不施肥最小,配方肥+有机肥和配方肥+脱硫灰硅钙钾土壤调理剂略高。施用配方肥+脱硫灰硅钙钾土壤调理剂、配方肥+有机肥能较明显提高单株结薯数与木薯产量,分别较不施肥处理增产80.7%和64.1%。在经济效益方面,施用配方肥+脱硫灰硅钙钾土壤调理剂经济效益最高,较不施肥提高79.5~409.3元/hm2,其中乐昌试验区施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木薯最佳施肥及耕作栽培模式,大田试验研究了施肥与耕作技术集成对木薯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处理1(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2(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处理3(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深耕);处理4(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处理5以常规施肥及耕作方式为对照(施通用高浓度复合肥)。肥料施用量以所有处理均按N+P2O5+K2O总养分900 kg/hm2计;而盖膜集雨水的处理则在木薯种植行之间的畦面上覆盖农膜使雨水流入两边的木薯种植行内;深耕处理是将木薯种植行的沟深开至50~60 cm,而常规种植木薯种植行的沟深是30~40 cm。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及种植方式相比,不同施肥及耕作栽培技术综合集成处理均可促进木薯植株生长,处理1各构成要素指标均显著提高,木薯产量和净收益分别提高了35.81%和53.48%,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本试验条件下,以技术综合集成处理1(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为木薯最佳施肥及耕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施氮方式对木薯养分利用和土壤有效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施肥效率,在田间条件下,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氮(纯N)量130 kg/hm2全部基施(T1)、50%基施+50%苗期追施(T2)及25%基施+50%苗期追施+25%块根膨大期追施(T3)3种方式对木薯品种新选056干物质积累、养分利用及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木薯块根、茎及叶的干物质积累量,且均以T3处理最高,其次是T2处理;施氮可以提高木薯块根、茎及叶的氮、磷、钾含量及其积累量,其中以T3处理的氮、磷、钾积累总量最高,其次是T2处理;木薯收获时,T3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大于T1、T2处理;木薯收获后,种植地各土层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变化因施氮方式而异,其中T3处理各有效养分含量变化均小于T1、T2处理。可见,本研究条件下氮肥25%基施+50%苗期追施+25%块根膨大期追施是木薯生产较理想的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木薯施肥与耕作集成技术,为木薯增产增收及培育地力提供参考。【方法】开展田间试验,设计用木薯加工废弃物研制的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深耕浅种(二次开行沟种植,行沟深度50~60 cm,种植深度15~20 cm)处理(T1)及习惯施肥耕作(一次开行沟30~35 cm,种植深度15~20 cm)处理(T2),每处理施肥量以N+P2O5+K2O总养分为900 kg/ha计。测定不同处理对木薯生长指标、产量及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T1处理的木薯杆茎径、块根直径、块根长、单株块根条数、单株块根鲜重、木薯块根鲜重、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T2处理(P<0.05),分别增加11.14%、15.06%、12.44%、21.43%、32.39%、23.04%和7697.90元/ha;土壤速效N、P、K、有机质、pH、含水量、总孔隙度分别增加8.84%、8.73%、5.22%、7.56%、3.08%、15.51%和9.86%,容重降低5.63%。【结论】采用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深耕浅种集成技术能显著提高木薯的产量、效益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氮、磷、钾、镁、锌、硼肥对木薯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最佳施肥处理OPT(N+P+K+Mg+Zn+B)、减氮施肥OPT-N、减磷施肥OPT-P、减钾施肥OPT-K、减镁施肥OPT-Mg、减锌施肥OPT-Zn、减硼施肥OPT-B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测定各处理木薯产量以及块根、茎、叶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吸收强度.[结果]OPT处理木薯所吸收的N、P、K、Zn养分主要累积在茎部,Ca、Mg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和茎部,B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部位中.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呈抛物线状,在块根膨大期前呈逐渐提高,块根膨大后,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逐渐下降.增施N、P、K、Mg肥,木薯产量分别提高38.01%、13.09%、23.14%和8.99%;增施1 kgN、P2O5、K2O、MgO木薯产量分别增加101、54、22和49 kg; OPT处理产值最高(13217元/ha).[结论]施肥均可提高木薯的养分吸收量,但K、Za、B肥会抑制Mg的吸收.不同施肥条件对木薯产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氮、磷、钾、镁、锌、硼肥对木薯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最佳施肥处理OPT(N+P+K+Mg+Zn+B)、减氮施肥OPT-N、减磷施肥OPT-P、减钾施肥OPT-K、减镁施肥OPT-Mg、减锌施肥OPT-Zn、减硼施肥OPT-B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测定各处理木薯产量以及块根、茎、叶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吸收强度。【结果】OPT处理木薯所吸收的N、P、K、Zn养分主要累积在茎部,Ca、Mg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和茎部,B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部位中。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呈抛物线状,在块根膨大期前呈逐渐提高,块根膨大后,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逐渐下降。增施N、P、K、Mg肥,木薯产量分别提高38.01%、13.09%、23.14%和8.99%;增施1 kg N、P2O5、K2O、MgO木薯产量分别增加101、54、22和49 kg;OPT处理产值最高(13217元/ha)。【结论】施肥均可提高木薯的养分吸收量,但K、Za、B肥会抑制Mg的吸收。不同施肥条件对木薯产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鲜食糯玉米苏玉糯11号为材料,设6种施肥处理[不施肥(T0)、常规施肥(T1)、缓释肥(T2)、有机肥(T3)、有机肥50%氮替代+缓释肥(T4)和有机肥50%氮替代+常规肥(T5)],研究肥料施用方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籽粒组分和籽粒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4、T5处理鲜果穗产量分别提高6.8%和3.9%,鲜籽粒产量分别提高8.5%和5.3%,同时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与其他施肥处理相比,T4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及利用率最高。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组分含量,其中T4和T5处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最高。与T0处理相比,施肥显著提高糊化黏度特征值,降低回生热焓值和回生值,其中T4处理影响最大。综上,有机肥与缓释肥配施更有利于生物量及养分积累、籽粒中碳水化合物合成及籽粒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和木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物有机肥是一种集化肥和有机肥优点为一体的新型肥料,本研究探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和木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于2004~2005年以木薯品种辐选01为材料,每公顷分别用生物有机肥450 kg,600 kg,750 kg,900 kg作基肥,观察、测定木薯茎叶生长、块根产量、淀粉含量,分析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土壤微生物、土壤脲酶、土壤转化酶活性等.结果表明,木薯施用生物有机肥不仅能提高块根产量和淀粉含量,而且能降低木薯地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提高土壤脲酶、土壤转化酶的活性,有效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施用生物有机肥是提高木薯产量和淀粉含量,改善木薯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木薯地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针对江西甘薯主产区化肥投入量大、养分施用不均衡及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以‘赣薯4号’为试验对象,设置不施肥(T1)、习惯施肥(T2)、配方施肥(T3)、配方施肥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0%(T4)、配方施肥减氮20%(T5)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甘薯叶面积、产量、土壤肥力、养分吸收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各处理(T3、T4、T5)较T2提高了甘薯叶面积指数,并在移栽后60 d达到峰值,T4、T5在甘薯生产后期(90~120d)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配方施肥各处理提高了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其中T5的单株结薯数、块根产量最高,为T2的1.73倍和1.87倍;单个薯块质量、商品薯率以T3最高,其次为T4。与T2相比,配方施肥各处理改善了成熟期的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了117.57%~130.91%;速效钾含量增加了10.19%~20.37%;碱解氮含量增加了19.04%~27.38%、土壤pH提高了0.05~0.14。配方施肥各处理促进了甘薯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其中块根氮、磷、钾吸收量以T5最高,分别较T2显著提高187.02%、87.62%、80.80%;...  相似文献   

11.
药肥施用量对土壤养分和木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设药肥300、600、900 kg/hm~2和空白对照4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木薯株高、茎粗、叶片及块根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并测定木薯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探讨药肥对木薯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药肥能明显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碱解氮、速效钾及速效磷含量,促进木薯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改善块根性状,提高块根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300、600、900 kg/hm~2药肥处理的块根产量分别提高21.20%、23.91%和14.31%,表明适量的药肥利于木薯增产,药肥用量过多反而使产量下降,综合成本、块根性状及产量等因素,300 kg/hm~2药肥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在冬小麦施用配方肥的基础上,研究了增施腐植酸有机肥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冬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配方肥和增施腐植酸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无机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施腐植酸有机肥冬小麦百千克吸收氮、磷、钾量分别增加38.18%、40%、18.84%;单施配方肥冬小麦百千克吸收氮、磷、钾量分别增加29.45%、32%、12.5%;增施腐植酸有机肥较单施配方肥的冬小麦氮素、磷素表观回收率分别提高5.77、7.4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测定华南205和桂热4号2个木薯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产量性状、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相似;10月初至翌年2月初降温少雨,木薯逐渐落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快速下降,块根可溶性糖含量先降后升,块根淀粉含量逐渐提高,鲜薯和淀粉产量大幅提高;翌年2月初至6月初升温多雨,木薯抽生新枝叶,净光合速率快速上升,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迅速提高,块根淀粉含量缓慢下降,块根可溶性糖含量缓慢上升,其中,3月初的鲜薯和淀粉产量在1个月内分别下降15.8%~25.0%和21.6%~30.6%,与12月份持平,其后,鲜薯和淀粉产量逐月提高,5、6月份恢复至2月初的最高水平;支链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在11月初和翌年2月初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适当的低温干旱有利于木薯积累淀粉和提高产量,建议我国在12月份至翌年2月份期间收获木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肥料对柳杉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为制定柳杉壮苗施肥措施及其人工林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盆栽柳杉幼苗,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不施肥(CK,处理1)、施硫酸造粒肥(处理2)、施蒸汽造粒肥(处理3)和施有机肥(处理4)4个处理,1年后测定各处理苗高、地径、地上和地下部分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含量、盆栽土壤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各施肥处理的柳杉苗木生长、养分积累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且均极显著高于CK(P<0.01),其中处理2的苗高最高、地径最粗,分别比CK增加24.4%和40.7%,处理3的植株干物质、氮、磷、钾养分含量最高,分别比CK高216.0%、119.4%、192.0%和198.8%,处理4的幼苗盆栽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施用硫酸造粒肥能加快柳杉苗木出圃,施用蒸汽造粒肥培育的柳杉苗木更适用于多风易致苗木损伤弯折林地造林,施用有机肥可活化土壤中的氮、磷、钾明显提高土壤有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15.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在施氧化钾(K_2O)300 kg/hm~2的水平下,分别在种植前作基肥、苗期作苗肥和结薯期作结薯肥3个不同时期施用,探讨不同时期施钾对木薯淀粉合成关键活性和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施钾块根产量和淀粉产量最高,其次是种植前施钾,再次是结薯期施钾。木薯不同时期施钾对块根蔗糖、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含量有显著的影响,苗期施钾更有利于提高块根的蔗糖、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木薯不同时期施钾的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有显著差异,苗期施钾对提高块根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游离态淀粉合成酶(SSS)活性、淀粉分支酶(SBE)和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活性效果最好。可见,木薯苗期施钾不仅能有效促进木薯生长,还能提高木薯块根产量和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6.
长期定位施肥对甘薯块根产量及其主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1980年建立的砂壤质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徐州点)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M)处理产量普遍高于化肥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不施肥(CK)条件下淀粉和糖类积累速率比施肥处理干物质积累的速度快;施肥有利于淀粉积累,尤其是钾肥(K)在淀粉合成过程中作用明显,有利于淀粉型甘薯生长。施氮(N)有利于碳氮代谢,缺钾时干物质分配到块根中的比例小;氮肥能明显提高蛋白质含量,有利于改善鲜食型甘薯品质,蛋白质对钾磷肥效应不明显,M处理的蛋白质含量略低于氮钾磷(NPK)处理,但整体评价甘薯品质方面,M处理优于其他肥料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水平对粤北坡岗地木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粤北翁源坡岗地采用3414试验方案,开展不同施肥水平对木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木薯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在不施肥情况下,木薯生长缓慢,干物质积累速度小,生育期提前。在氮磷钾三要素中,氮是木薯产量第一限制因子,磷是第二限制因子,钾是第三限制因子。随着氮、磷、钾单一养分用量增加,木薯产量随之增加,但氮肥过量和钾肥过量均不利于增产。在14个施肥水平处理中,施肥效果最佳的是N2P3K2处理,其次是N2P2K2处理。  相似文献   

18.
坡岗地木薯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木薯营养调控技术。结果表明,在氮磷钾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营养调控措施对木薯叶绿素含量、茎基部粗度无显著影响;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配方肥处理有一定增产效果,配方肥+调理剂、配方肥+有机肥可较显著增加单株结薯数与木薯产量,每667m2分别提高效益91~98、17~47元,其他处理表现一般。说明在木薯营养调控中以配方肥配施调理剂、有机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小麦施肥结构,推动化肥减量化,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田间试验,开展了常规施肥、测土测土配方施肥等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测土配方施肥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为7845 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3.56%。测土配方施肥提升了小麦籽粒与秸秆对氮和磷养分的吸收,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籽粒氮和磷含量分别提高5.85%、8.75%。各处理中测土配方施肥处理100kg籽粒养分吸收量中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大,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12.34%、10.95%、4.67%。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小麦肥料利用率,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季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升了3.5、2.3、6.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为贵州黔西南烟区烤烟平衡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施比例对烤烟根际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大田期,不同处理烤烟根际土壤pH变化总体呈先降后升趋势,100%无机肥、87.5%无机肥+12.5%有机肥和75%无机肥+25%有机肥处理根际土壤pH较施肥前基础土样分别下降0.42、0.20和0.01,50%无机肥+50%有机肥和100%有机肥处理较施肥前分别升高0.11和0.15;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至烟叶采收结束时100%无机肥、87.5%无机肥+12.5%有机肥、75%无机肥+25%有机肥、50%无机肥+50%有机肥和100%有机肥处理较移栽前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7.75%、8.14%、8.14%、8.53%和8.91%;碱解氮含量增幅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50%无机肥+50%有机肥和100%有机肥处理达最大,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至烟叶采收结束时各处理碱解氮含量趋于稳定,且差异不显著;速效钾含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栽后60d时100%无机肥与87.5%无机肥+12.5%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有效磷含量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增幅大于100%无机肥和100%有机肥处理,至烟叶采收结束时100%无机肥、87.5%无机肥+12.5%有机、75%无机肥+25%有机肥、50%无机肥+50%有机肥和100%有机肥处理较施肥前分别提高53.00%、92.40%、81.10%、87.30%和6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