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早稻旱育秧的栽培密度与苗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农业科学》1993,(2):26-28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氮磷钾及种植密度4要素对杂交籼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杂交籼稻产量影响由大到小为施氮量、种植密度、施磷量和施钾量,以中等施氮、钾量,高施磷量和高密度下的处理组合产量最高。杂交籼稻栽培中应适当控制氮钾肥的用量,增加磷肥用量和适当密植,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地膜小麦不同品种和密度与产量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对5个小麦品种、3种密度的覆膜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类型之间产量有显著差异,品种与密度之间的互作效应差异显著,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播种495万~600万粒/hm^2的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产量有降低趋势;大穗多粒、半矮秆类型的品种播种540万粒/hm^2时增产效果最好,同时矮秆密穗类型的品种播种600万粒/hm^2地膜种植也不失为理想的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以超级稻品种华航31号为试材,研究不同栽插苗数(A)与种植密度(D)配置方式下的水稻群体分蘖动态及产量特征,寻求适合华航31号的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结果表明:在每穴插植苗数相同的条件下,分蘖增长和消减速度为D1D2D3,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分蘖增长和消减速度为A6A4A2A1;不同的插植苗数和种植密度配置处理对华航31号的产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影响效应为ADA×D,其中每穴栽插苗数为2苗、种植密度为24万穴/hm2的处理组合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6584.0kg/hm2。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适当减少栽插苗数,合理密植,更有利于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关系,发挥华航31号高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宽窄行与常规耕作方式下玉米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2008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香山村玉米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田,宽窄行和常规耕作方式下分别进行了密度试验。通过分析宽窄行条件下密度与产量关系以及两种耕法之间的对比研究。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宽窄行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6.
南疆膜下滴灌常规棉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南疆膜下滴灌模式下常规棉适宜的种植密度,选用中棉所49和中棉所41为试材,设种植密度9.0万株/hm2、13.5万株/hm2、18.07万株/hm2、22.5万彬hm2、27.0万彬hm2和31.5万株/hm2计6个处理.于2008~2010年在阿拉尔市进行了不同密度对棉花籽棉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和18.0万株/hm。时能获得较高的籽棉产量,本研究条件下理想的种植密度为24.08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生育期、株高、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氮素、根系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大穗型水稻品种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②大穗型品种最高茎蘖数少,成穗率低,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穗粒数多,千粒重大;③大穗型品种穗长较长,一、二次枝梗数多,着粒密度大。在适当增加穗长的基础上,增加二次枝梗数的比例,提高着粒密度是提高籼稻品种单穗重的主要途径;④单穗重与个体(单穗)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群体产量呈极显著的抛物线型关系。选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且有足够穗数的偏大穗型品种较易获得高产与稳产的目标;⑤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穗重大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基础,根系发达,氮素积累多,叶面积系数较大,光合能力强,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 ,对 1989~ 2 0 0 0年江苏省常规中籼稻区域试验各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亩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穗重、株高等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江苏省常规中籼稻育种已逐渐由多穗型向重穗型演变 ,故今后常规中籼稻育种要在优质的前提及合理改良株型的基础上 ,以提高穗重为核心 ,即保持现有穗数 ,增加每穗实粒数 ,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9.
在高产生态区(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设置不同栽插密度(10 cm×27 cm、13 cm×30 cm、17 cm×33 cm、23 cm×33 cm、33 cm×33 cm),通过对产量、叶蘖动态进行分析,明确栽插密度对杂交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生态区水稻栽插密度以13 cm×30 cm为宜,该栽插密度叶龄进程快,有利于形成"足穗"群体,提高水稻颖花量,实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性状的改良及其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探索新的突破方向。【方法】以华南地区自矮化育种以来育成推广的65个主要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相同生态和栽培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年份育成品种产量和株型性状的演变,将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将几个主要产量性状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从矮化育种开始,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不断提高,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水平,随后产量水平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0年又开始形成上升趋势。品种株高随育成年份缓慢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在叶形性状中,上三叶长和上三叶宽未有明显变化,但上三叶基角和上三叶曲率则有较显著的改良;穗粒性状中单株穗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则呈线性增加,千粒重呈阶梯式下降;单株库容量、单株生物产量和单株产量表现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显著上升,随后上升趋势停滞。【结论】自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显著提高,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在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方面,叶片形态性状改良显著,品种由大粒穗数型向小粒大穗型演进。今后品种改良的重点是通过株型改良提高库容量。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高产区,利用杂交籼稻品种协优107,设计了密度处理(D1:353苗/m^2,D2:706苗/m^2,D3:1 059苗/m^2,D4:1 412苗/m^2)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新生分蘖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 d内呈增加趋势,之后秧苗进入分蘖衰减期。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重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对苗床LAI(叶面积指数)的扩增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2.
播种密度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播种密度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香稻农香18为材料,采用常规旱育秧的方式,设计了30、60、90、120 g·盘-1的播种密度及是否施用壮秧剂处理.【结果和结论】在播种密度介于30~120 g·盘-1时,增加播种密度显著降低了秧苗的叶面积、单位苗高干质量、茎基宽、叶片干质量、茎鞘干质量、地上部总干质量及根系干质量.不论是否施用壮秧剂,D1处理秧苗的叶面积、单位苗高干质量、秧苗茎基宽、总根长、根系表面积以及根系总体积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壮秧剂相比,施用壮秧剂显著增加了秧苗SPAD值、秧苗叶面积、单位苗高干质量、茎基宽、叶片干质量、茎鞘干质量、地上部总干质量、根系干质量以及叶片比叶质量,每百株秧苗的根系表面积、平均直径、根系总体积以及秧苗POD和SOD活性也显著增加,显著降低了秧苗株高和MDA含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进行秧苗素质的评价时,应将茎鞘较粗壮(茎鞘干质量较大、茎基部较宽以及单位苗高干质量较大)、根冠比和叶片干质量较大等作为选择指标,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其秧苗素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对盐(NaCl)胁迫后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印度梨形孢提高水稻幼苗耐盐性的机理.[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50、100、150和200 mmol/L)的盐(NaCl)溶液处理水稻幼苗,72 h后加入5×105个/mL的印度梨形孢孢子悬浮液10 mL侵染水稻根部(接种处理),以未侵染为对照(不接种,CK);20 d后测定水稻幼苗叶片的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耐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盐胁迫处理后,与CK相比,接种处理水稻幼苗的MDA含量降低,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其中,盐胁迫浓度为150和200 mmol/L时,CK的MDA含量是接种处理的1.5和2.8倍;盐胁迫浓度为150 mmol/L时,接种处理的Pro含量是CK的2.1倍;盐胁迫浓度为200 mmol/L时,接种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是CK的1.8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qPCR检测结果表明,经盐胁迫后接种处理水稻幼苗叶片中耐盐相关基因SNAC1、OsNAC6、OsBZIP23和OsDREB2A的表达量均高于CK,各基因表达量均在100 mmol/L处理下达最大值,其中SNAC1和OsNAC6基因表达量分别是CK的1.5和1.1倍,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接种印度梨形孢可降低盐胁迫后水稻幼苗叶片的MDA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Pro、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时促使水稻叶片中耐盐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上调,从而增强水稻幼苗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印度梨形孢作为生物菌肥在农业生产中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优质早稻播种量及抛栽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引种、试验、示范、佳禾早占等优质稻品种已成为我省早稻主推品种。为探索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安排了相关度栽培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优质早稻中丝2号和佳禾早占秧田播种量以400g/m^2为宜(塑料软盘育秧);随着大田抛栽密度增大,有效穗增加,苗峰过高会加重病害,增加无效分蘖,大田抛栽密度以12万苗/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水稻直播具有省工节本等特点。近年来,湖南水稻直播面积有所增加。籼型常规早稻‘松雅早1号’具有生育期短、分蘖力强、结实率高、米质好等优点。对该品种在临湘的产量表现及直播栽培技术进行了一些调查,对直播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探讨了早稻直播栽培存在的品种和除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工气候模拟低温胁迫生态条件,观察了现时华南地区生产上应用的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培杂67、粤杂122和三系超级杂交稻组合丰优428、泗优998,以及超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的秧苗株高、主茎叶片数和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 b)、叶绿素a/b值的变化及秧苗受害情况。结果表明,培杂67和广超3号的苗期耐冷性较强,早季可适当早播而不发生烂秧死苗;泗优998耐冷性较弱,早季不宜早播。提出可用低温胁迫后秧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a b)降解率高低和叶绿素a/b值高低来衡量水稻品种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引进9个中稻—再生稻新组合进行对比试验,以Ⅱ优沈98为对照,从产量、穗粒结构、抗逆性等性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Ⅱ优3301、Ⅱ优沈98、嘉糯I优6号等组合,不但头季稻表现突出,再生季的再生率、产量也表现较优,较适宜长汀县推广;谷优3301、宜优99、宜优673因生育期较短,宜作搭配品种推广;其余需再试种考查。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引进10个中籼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Ⅱ优明86为对照,从产量、抗性及农艺等性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钰优1659产量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且各性状表现突出,适宜当地推广种植,可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9.
抛秧密度对香稻产量形成特征及调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抛秧密度对香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并提出香稻高产形成的适宜调控措施,本研究以香稻品种巴斯马蒂和农香18为材料,抛栽密度分别为1.8×105、2.4×105、3.0×105、3.6×105、4.2×105穴/hm2,研究大田条件下抛栽密度对香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试验表明,当抛秧密度为1.8×105~3.0×105穴/hm2时,随着抛栽密度的增加,巴斯马蒂和农香18成熟期的稻草重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水稻的收获指数却显著降低。当抛栽密度为3.0×105~3.6×105穴/hm2时,巴斯马蒂和农香18的收获产量较高。而且,水稻的收获产量与总穗数和千粒重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总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占产量贡献总值的73.96%,其次为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及千粒重。  相似文献   

20.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2001、2002年分别以88、122个常规籼稻品种为材料,测定叶面积、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大穗型籼稻品种抽穗期、结实期、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和个体干物质生产量大;②大穗型品种成熟期茎鞘干重比例较大,穗干重比例及经济系数小于中等穗型品种;③单穗重受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共同影响,生物产量特别是单穗生物量对穗重的作用显著大于经济系数对穗重的作用;④大穗型水稻品种播种到抽穗天数、全生育期天数较长,生育期、干物质生长率均是影响干物质生产的重要因素,干物质生长率特别是个体干物质生长率对干物质生长量影响较大;⑤大穗型品种单穗茎鞘重、单穗绿叶重、单穗叶面积大,结实期单穗叶面积下降速度慢。单穗根源、单穗氮源、单穗叶源、单穗碳源优势明显是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多、穗重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