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792-6794,6797
从经济基础、主体基础、基本要求、政治保障、思想基础5方面阐述了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路径,以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依据。  相似文献   

2.
传统“礼法”文化内容广泛,在我国农村乡风乡俗中,作为农村的传统治理方式延续至今。就目前新农村法治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农村法制体系不健全,政府普法不到位等方面。立足传统,把“礼法”与现代法治有机结合,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提高农民法律自觉意识、完善农村立法、促进普法互动,从而完善新农村民主法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新一轮的法律改革与制度创新。当前,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出发,进一步完善农业法律体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司法改革,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断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综合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在新农村法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城乡法律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地方性涉农法律法规不健全、基层司法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北京新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胡怀应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45-7947
从完善涉农立法、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保护农民土地、创新农地法律机制、保障农民诉讼法律的权利和加强执法力度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法制建设新农村,以法治管理新农村。  相似文献   

6.
农村法治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而广大农村村民的法律信仰状况却令人担忧。法律信仰缺失在我国农村的产生是由于传统法律文化、主体法律意识、立法及执法司法等复杂因素导致的。要克服农村的法律信仰危机,最根本的是要重塑法律在农村的权威,要多渠道培育农民法律信仰,使法律成为农民的必需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科技需求与保障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和农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主要体现在经营方式的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农民主要表现为要具备更高的自身素质:一是掌握生产优质农产品技术,二是及时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三是要掌握高新技术,四是需要有组织规模生产的能力。由此,要求农村建立九大科技支撑体系,四大投融资途径和三类运行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与良性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村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当从教育观念、资源和方法等方面着手,实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全面的、有效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与保障体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5个方面的科技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开展农业生物等技术研究,促进农业现代化;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农村社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面向产业化、模式多元化、服务专业化为方向,构建科技服务新体系;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使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丽琴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28-129
从需求和供给2个角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分析,指出参加新农合是农民的理性选择,但其供需矛盾仍旧比较突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旧困扰着广大农民。对此,提出了供方和需方双重激励模式以期促进新农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林芝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是西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长期重大历史任务,地处藏东南的林芝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具有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特性。笔者在分析林芝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村水环境问题、农村农业结构问题和农村乡土文化传承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解宗方  张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99-14701,1470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思考,提出新农村建设要"落实方略,确立主体,夯实基础,抓住关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素罗  张广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3100-3102
对河北省644个农户的入户调研结果表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满意率普遍较低,农民对农村社会事业需求强烈且需求偏好明显.基于调查分析,提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党修伍  张学贤  张永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19-2120,2122
通过对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基本情况的调研,较系统地分析了气象信息传递、农村生活条件、农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剖析了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财政的推动和支持。但目前有关县级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的讨论和文章较少,也未见专著与论述。通过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县级财政的要求,对县级财政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完善县级财政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缓解县级财政的普遍困境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棘手难题之一。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反映出我国县级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县级财政的要求,探讨缓解县级财政压力和完善县级财政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Embedded in an INTERREG IVc project called Flexible Transport Services (FTS)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platform for Eco-Mobility in urban and rural European areas (acronym: FLIPPER), the 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pplied Life Sciences in Vienna, Austria, analysed impacts of Flexible Transport Services focusing on Demand Responsive Public Transport (DRT). This includes the analysis of site characteristics, the existing mobility demand, accessibility, area needs, curr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operational, financial and organisational constraints; designing of the service and definition of the supporting organisational measures required. Examples of realised services in Alpine areas in Austria confirm the effects on people's daily mobility and all its consequences towards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Main effects are the decrease of public funding needs and ensuring a basic transport supply even in rural areas. Additionally, there is a strong component of social inclusion in this service,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life capable to contribute to the deceleration of the out migration. As secondary effects, economic effect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can be observed. The potential of these services are not fully utilised today and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further extensions of service area as well as technical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曾被认为是解决原生性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近年来"二次空心化"问题正在新型农村社区中悄然出现并愈演愈烈,集中反映在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产业空心化、住宅空心化、社会空心化等方面。该研究在与原生性"空心化"研究比较的基础上,从人口、空间、产业、社会角度对"二次空心化"概念进行界定,深入剖析了其在人地关系、地域特色、空间资源、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调整规划设计理念等防治农村"二次空心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