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欧洲云杉强化育苗容器苗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龙  张宋智  马建伟  蒋明  赵文英  王军辉 《种子》2012,31(2):81-84,87
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对欧洲云杉容器苗苗木分级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以苗高和地径作为分级的质量指标.欧洲云杉容器苗可分为3级.Ⅰ级苗:苗高(H)≥39 cm、地径(D) ≥0.6 cm,Ⅱ级苗:39 cm>H≥23 cm、0.6cm>D≥0.45cm,Ⅲ级苗:H <23 cm、D<0.45 cm.  相似文献   

2.
李芳  宁选争  王进  霍达  朱亚艳  杨冰  徐嘉娟  许杰  罗扬 《种子》2022,(5):133-138
为掌握威宁短柱油茶苗木质量分级标准,为贵州威宁短柱油茶主栽培区苗木检验提供依据,调查贵州省威宁县、贵阳市、玉屏县培育的一年生、两年生、三年生威宁短柱油茶苗木的主要生长指标,通过主要指标相关性分析,提出以苗高和地径作为威宁短柱油茶苗木分级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和平均值±标准差2种方法开展苗木分级标准研究,初步制定了威宁短柱油茶苗木分级标准。结果表明,威宁短柱油菜苗木分级标准为:二年生播种裸根苗,Ⅰ级苗,D≥2.50 mm,H≥15.0 cm;Ⅱ级苗,2.50>D≥2.0 mm, 15.0>H≥10.0 cm;二年生嫁接容器苗,Ⅰ级苗,D≥2.5 mm,H≥24.0 cm;Ⅱ级苗,2.0>D≥2.50 mm, 24.0>H≥15 cm;一年生播种容器苗,Ⅰ级苗,D≥2.50 mm,H≥12.0 cm;Ⅱ级苗,2.50>D≥2.0 mm, 12.0>H≥10.0 cm;二年生播种容器苗,Ⅰ级苗,D≥3.0 mm,H≥17.0 cm;Ⅱ级苗,3.0>D≥2.50 mm, 17.0>H≥12.0 cm;三年生播种容器苗,Ⅰ级苗,D≥5.0 mm,H...  相似文献   

3.
小桐子油料能源林造林苗木分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和平均值±标准差法,探讨了苗龄6个月的小桐子苗苗木分级标准.提出以苗高和地径作为小桐子苗木分级的质量标准,得出贵州省小桐子油料能源林造林苗木分级标准,即Ⅰ级苗:苗高≥35 cm、地径≥1.8cm;Ⅱ级苗:35 cm>苗高≥25 cm、1.8>地径≥1.4 cm;Ⅲ级苗:苗高<25 cm、地径<1.4 cm.  相似文献   

4.
1年生桢楠容器苗质量分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制定1年生桢楠容器苗的分级标准,提高桢楠苗木种植成活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以苗高和地径为质量分级指标的分级体系,获得3级分级标准,即Ⅰ级苗:苗高≥38 cm,地径≥0.65 cm;Ⅱ级苗:38 cm>苗高≥31.7 cm,0.65 cm>地径≥0.56 cm;Ⅲ级苗:苗高<31.7 cm,地径<0.56 cm。  相似文献   

5.
青钱柳苗木质量分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青钱柳苗木质量分级标准,为贵州青钱柳栽培主要产区苗木检验提供依据,调查了贵州黎平青钱柳育苗基地的一年生芽苗育苗主要生长指标,通过主要指标相关矩阵并进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以苗高和地径作为青钱柳苗木分级质量指标,分别采用逐步聚类和平均值±标准差2种方法开展了苗木分级,初步制定了1年生青钱柳芽苗培育苗木的苗木分级标准研究。其苗木分级标准为:Ⅰ级苗,HⅠ≥150cm、DⅠ≥1.00cm;Ⅱ级苗,150cmHⅡ≥100cm、1.00cmDⅡ≥0.65cm;Ⅲ级苗,HⅢ100cm、DⅢ0.65cm。  相似文献   

6.
娄丽  付品  田小琴  张亚洲  陈应福  李芳 《种子》2022,(6):122-126
为筛选光皮梾木苗木质量分级的主要评价指标,划分贵州光皮梾木苗木质量分级的最佳方法,以贵州一年生光皮梾木实生苗为研究对象,测定苗高、地径、鲜重、干重等形态指标,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聚类分析及平均数±标准差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相关分析,鲜重、干重指标是评价光皮梾木苗木质量的重要指标,苗高、地径的苗木质量指标是主要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光皮梾木第一主成分的地径载荷量最大,第二主成分高径比载荷较大,进一步综合评定易于观测苗木地径、苗高为光皮梾木的质量分级的主要指标。以逐步聚类方法分级:Ⅰ级苗苗高H≥103 cm,地径D≥0.59 cm,Ⅱ级苗苗高93 cm≤H<103 cm,地径0.59 cm≤D<0.50 cm,Ⅲ级苗苗高H<93 cm,地径D<0.50 cm,以平均值±标准差分级法分级:Ⅰ级苗苗高H≥100 cm,地径D≥0.60 cm,Ⅱ级苗苗高90 cm≤H<100 cm,地径0.50 cm≤D<0.60 cm,Ⅲ级苗苗高H<90 cm,地径D<0.50 cm。两种苗木质量分级方法结果存在极小的差异,在生产上建议采...  相似文献   

7.
香果树实生苗培育技术及苗木质量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德权  陈景艳  李鹤  高亮  邓伦秀 《种子》2014,(4):113-115
选择生长健壮的成年母树采种、苗床平整、土壤碎细、控制杂草、加强幼苗期水肥管理和病虫防治是提高香果树实生苗苗木质量的关键技术。香果树1年生实生苗苗高生长量平均为27.8 cm,最高为75.0 cm,最低为6.2 cm;地径生长量平均为6.9 mm,最高为15.39 mm,最低为2.5 mm。苗高≥20 cm以上的特级、Ⅰ级、Ⅱ级苗株数占62.8%,可当年出圃造林;苗高<20 cm的Ⅲ级苗占37.2%,继续留床培育1年再出圃造林。  相似文献   

8.
白木香苗木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21,(5)
为探讨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 Spreng.)苗木质量分级标准,于白木香苗木主产区采集10批次1 011株白木香实生苗为研究材料,测量10个主要的质量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K-聚类分析,结合苗木实际生产情况,对白木香苗木进行等级划分。通过分析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最终确定选取苗高、地径和分枝数3个指标作为等级划分的依据,将白木香苗木分成3个等级,最终分级标准为:Ⅰ级苗:苗高≥112 cm、地径≥11 mm、分枝数≥3,Ⅱ级苗:112 cm苗高≥89 cm、11 mm地径≥9 mm、3分枝数≥2,Ⅲ级苗(不合格苗):苗高89 cm、地径9 mm、分枝数2。最终的等级划分结果可用于白木香苗木质量分级标准的建立、区分苗木等级、排除不合格苗并对合格苗木进行定价,保证白木香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并保障沉香资源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系统研究野漆树轻型基质播种苗造林效果,在相同立地条件下,运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方法,对野漆树大田裸根苗和轻型基质苗进行造林对比试验,探讨2个类型苗木山地造林时,其造林保存率、林木生长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野漆树2个类型苗木山地造林时在保存率、树高、地茎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且差异显著。轻型基质苗造林保存率平均达94.83%,大田裸根苗造林保存率达90.56%。轻型基质新造幼林1年生树高平均值为208.79 cm,地茎平均值为30.2820 mm。大田裸根苗新造幼林1年生树高平均值为124.39 cm,地茎平均值为21.677 mm。试验表明,用野漆树轻型基质苗造林,造林后的早期生长和保存率都优于常规的大田裸根苗。可以大力推广野漆树轻型基质育苗技术,特别是在石漠化、荒漠化土壤上,应积极提倡和推广应用野漆树轻型基质苗造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温恒辉  贾宏炎  黎明  吴光枝  赵樟  刘云  蔡道雄 《种子》2012,31(7):75-77,82
采用析因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基质类型、容器规格和施肥量对2年生红椎容器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基质培育的容器苗生长表现最好,半轻基质次之,轻基质较差;容器规格对红椎容器苗的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容器规格增大,地径、主根长和总生物量明显提高;复合肥施用量为7.5 g/株和12.5 g/株时,红椎容器苗的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均显著高于2.5g/株施用量,但这3个处理间苗木根系生长和根冠比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苗木质量和育苗成本等方面,培育2年生红椎容器苗的最佳方案为半轻基质,容器规格为20 cm×20 cm,复合肥施用量7.5g/株。  相似文献   

11.
块根紫金牛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块根紫金牛种苗质量分级标准,采用相关分析、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对1 年生块根紫金牛种子苗制定分级标准。得出了以地径和株高作为块根紫金牛种苗的分级质量指标,并得出其分级标准,即:I 级种苗:地径≥0.59 cm,株高≥23.82 cm;II 级种苗:0.55 cm≤地径<0.59 cm,14.94 cm≤株高<23.82 cm;III 级种苗:地径<0.55 cm,株高<14.94 cm。运用逐步聚类分析法制定块根紫金牛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油茶苗木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提高油茶出圃苗木质量,规范苗木市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油茶苗木质量分级标准,在湖南、江西、广西等油茶主产区,选取1年生嫁接苗、1年生实生苗、2年生嫁接苗的苗圃9个,采用小样方随机抽样和主成分分析法,调查研究了油茶苗木的苗高(H)、地径(D)、侧根长(L)、叶片数,筛选出苗木质量分级指标。结果表明:苗高、地径和侧根长可作为苗木分级质量指标。苗木质量分级标准为:1年生嫁接苗:I级苗H≥15 cm,D≥0.25 cm;II级苗H≥10 cm,D≥0.20 cm;1年生实生苗:I级苗H≥25 m,D≥0.30 cm,L≥10 cm;II级苗H≥15 cm,D≥0.25 cm,L≥7 cm;2年生嫁接苗:I级苗H≥40 cm,D≥0.40 cm,L≥15 cm;II级苗H≥25 cm,D≥0.30 cm,L≥10 cm。  相似文献   

13.
极端干旱区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人工种群重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极端干旱区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人工种群重建技术,以苗龄为45天的沙冬青容器苗为试验材料,分析研究了不同立地类型、保水措施、建植时间以及灌水频度对其成活率、保苗率以及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降雨量为110 mm条件下沙区(民勤),立地条件、建植时间、保水措施以及灌水频度对沙冬青容器苗建植后期保苗率以及植株生长量均有极其显著地影响(P<0.01),同时,立地条件和建植时间对建植苗成活率也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在极端干旱荒漠区,5月初或9月初在固定沙丘、沙化退耕地以及轻度盐碱化退耕地进行沙冬青人工种群重建,成活率均在90%;沙冬青人工种群建植后,对建植苗采用覆膜保水措施和建植45天后适量补水能有效地遏制建植苗后期的死亡率,并能促进建植快速生长,次年9月建植种群保苗率高达93%以上,植株平均高度超过10.00 cm、冠幅大于5.60 cm×6.10 cm。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下限(W)、纯氮施用量(N)和种植密度(D)对制种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次序及各因素水平的最佳搭配,在甘肃省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设置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大田正交试验(W:苗期和成熟期灌水下限为60%田持,其他生育期灌水下限W1为60%田持,W2为70%田持,W3为80%田持;N:整个生育期纯氮施用量,N1、N2和N3分别表示120、240和360 kg/hm2;D:种植密度,D1、D2和D3分别表示85500、100500和120000株/hm2)。结果表明:(1)灌水下限、纯氮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制种玉米的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交互作用不明显;(2)在种植密度85500-12000株/hm2范围内,制种玉米产量和穗粒数影响因素次序均为W>D>N(主→次),千粒重影响因素次序D>N>W(主→次);(3)宽行70cm,窄行40cm膜下滴灌种植制种玉米的方式下,玉米种植最佳的因素水平为W2N2D2,即灌水下限设为田持的70%(W2),纯氮施用量为240kg/hm2(N2),种植密度为100500株/hm2(D2)。  相似文献   

15.
麻栎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5):72-76
通过对麻栎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以期为麻栎定向培育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择麻栎优树35 株,优树的平均树高4.0 m,平均胸径7.8 cm,平均冠幅3.24 m;培育麻栎芽苗砧嫁接苗2053株,其中裸根苗1253株,容器苗800株;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将800株容器苗用不同浓度GGR6 处理,栽植于不同土壤基质中,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基质与GGR浓度对麻栎容器苗的地径、苗高、成活率等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麻栎容器苗在不同土壤基质及GGR浓度之间的生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来看,当GGR浓度为10 mg/L,土壤基质为黄心土:谷壳灰(1:1)时,麻栎苗木生长效果最佳,适宜推广,其成活率可达98%,苗高达62.27 cm,地径达6.88 mm。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沙质土壤改良剂对沙地玉米保水增产的长效性影响,通过在不同年份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研究其对沙地土壤含水量、水分产出率以及玉米产量影响的长效机制。结果表明: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后均能提高各生育时期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且对应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第3年(C)>第4年(D)>第2年(B)>第1年(A)>不施(CK),依次较CK平均提高53.95%、46.68%、37.83%和34.92%;在水分产出率和产量方面,各处理表现为:第3年(C)>第4年(D)>第2年(B)>第1年(A)>不施(CK),C处理最好,产量达到了9490.50 kg/hm2,分别较第4年、第2年和第1年增产11.11%、18.01%和38.69%;水分产出率为6.91 kg/(hm2·mm),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1.24%~59.53%。研究结果表明,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在前3年可逐年提高土壤含水量、水分产出率和玉米产量,在第3年达到最大,说明其具有显著的保水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玉米光合特性和冠层微环境对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密度及行株距配置可构建合理的玉米群体和冠层结构,提高光合效率,系统分析玉米光合特性及冠层微环境对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机制,为华北平原玉米光温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密度6.75万株/hm 2(D1)和8.25万株/hm 2(D2),副区为3种行株距配置:60cm等行距(H1)、宽窄行80cm+40cm(H2)、匀播(H3)38cm(行株距相同,D1)和34.5cm(行株距相同,D2)。结果表明:常规生产密度等行距(D1H1)种植和高密度宽窄行(D2H2)种植能形成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具有适宜的冠层温度、CO2浓度和相对湿度,能促进植株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净光合速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在常规密度等行距种植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密度至8.25万株/hm 2时,宽窄行种植方式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适合‘阳光’樱容器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比,提高贵阳樱花移植容器苗生长质量,以泥炭、珍珠岩、蛭石、黄泥土为原材料,按一定比例配置4种混合基质,以黄泥土作为对照,选择35 cm× 35 cm×30 cm的无纺布袋作为育苗容器,对引进贵阳的一年生‘阳光’樱嫁接苗进行实验,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阳光’樱对不同基质生长、生理的响应,并对测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基质较黄泥土的土壤容重小,孔隙度大,土壤养分保肥持续能力强,有利于植物苗高、地径、生物量的积累;混合基质能够促进‘阳光’樱光合色素形成,提升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累积,其生理指标均优于黄泥土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阳光’樱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实际光量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之间相关性较强。综合试验显示,T4处理(泥炭土:蛭石:珍珠岩:黄泥土=3:2:1:1)为最佳基质配比,是引种‘阳光’樱花容器苗的最佳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