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湖县建阳公社建东大队是稻麦两熟地区.1977年开始试种杂交稻,1978年全大队共种杂交稻1016亩,平均亩产1202斤,比常规稻南京11号每亩增产200多斤,全大队水稻总产比1977年多收31.74万斤,增长17.1%.这个大队1978年杂交稻的栽培方法,主要是采用温室无土秧小苗直栽和小苗寄秧移栽,同时也搞了10%的露地秧.现根据一年来的实践和所做的有关试验,对大面积杂交中稻亩产1200斤的栽培技术,作如下分析.一、产量构成因素杂交水稻同常规水稻一样,产量都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所组成.我们调查的亩产1200斤以上田块的平均产量结构如下(表1):  相似文献   

2.
在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初期,我县先后推广了燃料生火温室(称有火温室)和微生物能源温室(称生物能温室)育小苗,秧田寄栽育壮秧的两段育秧方法,避免了春季低温对秧苗的不良影响,统一了育秧的足苗与壮秧的矛盾,并使水稻生育期提前,缓和了本地麦后稻尤其是小麦茬水稻的生长季节紧张的矛盾。但是,这两种温室育苗各有利弊。为了扬长避短,近两年来,我县部分水稻两段秧的温室小苗应用有火温室催芽立苗、生物能温室绿化、普通塑料薄膜温室(称大棚温室)炼苗的分步培育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1979年以来,随着单季晚粳种植面积的恢复和发展,原来成本昂贵的工厂盘秧、工序多花工量大的稀播大秧(常规秧)和小苗条寄秧已逐步改变为成本低廉、工序简化用工少的露地小苗直栽秧。由于露地小苗直栽秧是旱播、密播、早栽,因此移栽一亩大田比常规秧可少用0.11亩秧田,用来秋播可增收小麦25公斤,少做秧田又能省工、省本,当季水稻还能增产。露地小苗保持了工厂秧播种密度高、占用秧田少、秧龄短、利于创造秧苗生长的温、湿、肥等条件和出苗整齐、成苗率高等优点,并弥补了工厂秧需要设备  相似文献   

4.
我镇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抛秧面积已占全镇水稻总面积的98%以上.小苗秧龄短,群体小,浅水灌溉,草害加重;原有除草剂如乙苄、丁苄等用于小苗秧(尤其是抛秧)出现了明显的药害.  相似文献   

5.
早稻旱育绿化小苗抛栽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稻旱育绿化小苗抛栽技术是一种集水稻旱育,直播,抛秧3项种植栽培技术,并经过改进的一种新型轻型栽培技术。其方法是在旱地培育绿化小苗,而后将叶龄1.5叶,苗高3-4cm的小苗,带土抛栽于本田,再按直播栽培技术要求进行管理。与“旱,直,抛”单项水稻轻型栽培种植技术相比,具有秧苗素质好,抗逆性强,秧本比高,抛栽时省工,省力双省秧盘,劳动工效高,浅栽早发,落地苗足的特点,并且能比地播稻早播种7-10天,对  相似文献   

6.
导管式水稻分秧栽植机构的秧苗运动分析及参数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得导管式水稻分秧栽植机构的最佳抛栽效果 ,对抛栽过程中的秧苗运动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实例进行了参数优化。结果表明 :秧苗在分秧栽植机构抛栽过程中的运动由分秧段自由落体运动、沿导秧管壁的滑动和脱离导秧管的抛栽运动构成 ,导秧管边行抛栽性能最差。在初始参数确定后 ,影响抛栽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导秧管倾角α以及导秧管垂直高度h2 与秧苗脱离导秧管后的垂直落差h3 的分配比率。以获得最大抛栽速度为目标的参数优化结果为 :当α =4 8°时 ,抛栽速度达到最大 ,抛栽效果最好 ;各参数值为 :h2 =0 133m ,vz=4 4 6m·s-1,λ=75 1°,Hd=1 0 2m。  相似文献   

7.
1988年杂交粳稻六优1号在海河区大面积种植,同时我们又在下圩乡孙阳村五组进行了百亩连片丰产试验。丰产方面积为104.66亩,平均亩产729.58公斤,其中3.6亩亩产达838.5公斤。 丰产方土质为勤泥土,肥力中等,前茬为扬麦5号小麦。六优1号采用旱育水寄两段育秧,播期5月11日,播量20公斤/亩,地池育小苗,5月19~20日寄栽,寄秧密度4.95×4.95厘米,寄秧29天,总秧龄36天,移栽时叶龄8.12。大田6月15日开始耕翻,晒垡1~2天,6月17~20日移栽。本田的生  相似文献   

8.
1979年,海安县推广秧沟寄秧,一般比耕翻重栽的秧田每亩多收100斤左右。 一、秧沟寄秧的方法 后季稻秧沟寄秧主要有两种形式: 1.寄栽同田常规稻。秧板宽4尺,秧沟宽8寸,深4~5寸,东西向。后季稻多采用中粳、中糯或早熟晚粳(糯),落谷期一般在9月15~25日。寄秧在  相似文献   

9.
旱地小苗条寄秧分二段育成,先在旱地密播(播量800~1000斤/亩)薄膜平盖育小苗,二叶一心时再条寄到寄秧田育壮秧.据1982和1983年我所在10个试点30组对比试验结果,旱地小苗条寄秧比常规秧(对照)平均亩增稻谷56.3斤,增产7.7%.其中前季稻增8.3%,后季稻增7.4%,单季稻增4.3%.并且省工省种,经济效益较高.1983年在苏州、无锡两市的后季稻上推广了10多万亩,获得了较好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近年来在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应用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育秧期秧苗素质差,烂秧死苗多;秧块不标准,缺边少角问题;机插质量不高,栽不直,行与行间不均匀,造成稀密不均,缺苗漏窝率高;栽后补苗未跟上,管理不当。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我镇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发展建议,为今后我镇水稻机械化生产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种既可作脱粒场、晒谷场,又配置排灌没施,可作水稻育秧田或进行水生作物养殖的多功能水泥场地,在无锡县东坪乡东群村建成后,使用七年来,收效显著。前去参观的人们都称赞这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农业工程。这块多功能水泥场地建于1979年底,长27米、宽24米、面积648平方米,与当时建造的七间种子仓库配套。七年来,共脱、晒稻麦种子47万余斤,在东群村统一供种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推广水稻旱播小苗条寄秧和小苗直栽新技术后,这块  相似文献   

12.
多效唑对杂交水稻温室秧苗的生理作用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1993年在杂交水稻温室两段有育秧中喷施多效唑试验表明,在温室秧苗1叶1心期和寄秧15天后两次喷施200ppm多效,秧苗素质显著提高,秧苗栽本田后生理代谢增强,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后期灌浆速率增大,有效穗数增加。小区试验稻谷产量增加17.82%,大面积示范推广稻谷亩产量提高13.35%。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水稻不同栽插密度及穴栽不同谷秧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3个栽插密度与2个不同穴栽谷秧数的裂区试验,观测秧苗形态指标、穗粒结构及产量等。结果以每亩栽插11 956穴,每穴栽插2粒谷秧的产量最高,为630.74 kg/亩。穴栽2粒谷秧在适宜密植的条件下,能有效协调水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改善群体环境,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使影响水稻产量的亩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三要素构成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两段育秧是提高秧苗带蘖率,培育多蘖壮秧的育秧新技术。1984年我县在总结以往场地育秧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塑料薄膜拱架场地育小苗,秧田单株寄栽育壮秧的两段育秧新技术,在籼、粳杂交稻及  相似文献   

15.
温室两段秧是分室内育小苗、秧田寄插育大苗的培育壮秧技术,勉县1981年引进示范推广,逐步普及应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温室两段秧逐年减少,育秧呈现多元化,通过总结温室两段育秧发展历史,温室两段育秧特点作用及现状,探寻育秧方式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通过对迟播迟栽水稻的秧苗素质、生育期及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栽期和寄栽规格的秧苗素质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迟播迟栽的水稻本田期缩短5-10天。寄栽密度稀的秧苗素质优于寄栽密度大的。早播早栽有利于增加有效穗、着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寄栽稀的可以增加有效穗数,但穗子较小,千粒重随密度减小而增大。播栽期和寄栽规格对产量均有影响,但互作效应不显著。研究认为:适当地进行迟播迟栽,虽然获得的水稻产量相对偏低,但可以比常规栽培模式多收获一季玉米,可大幅度提高周年的粮食总产量。  相似文献   

17.
高邮县张轩乡近几年种植杂交稻达万亩以上,由于田多劳力少,小麦比例大,失时移栽的面积常占30%左右。为了提高迟栽田的产量,1979年进行了“旱地育苗,大苗寄栽,大苗定植”的试验,初获成效。1980年,在全乡151个组中的121个组进行示范推广,共育小苗18.2亩,寄秧607.25亩,移栽大田3160亩(占全乡杂交稻面积的25.7%),普遍比稀播长龄大苗增产1~2成。  相似文献   

18.
<正> 水稻旱育直栽技术在襄阳县麦稻两熟的栽培制度下,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1996年在较大面积上进行了推广,全县直栽大田达2.13万公顷,表现出“三省两增”的明显效果,即与两段水育秧相比,省一半的秧底田,每667平方米秧田节省150立方米灌溉用水,节省15个寄秧工;每667平方米大田增产稻谷50公斤,增加经济收入(包括节支)130元以上,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旱育直栽技术关键是“旱育”,笔者在指导全县应用这项技术措施上做了大量的田间调查和考察,发现大部分农户能够按照统一制订的技术规程操作,育秧质量较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省工、节本、低耗、稳产、高产的水稻种植机械化途径,农业部南京农机研究所研制了水稻播秧机.水稻播秧机集移栽成行与抛秧浅植一体,与小苗带土插秧机相比,机械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下降、作业方便、秧苗栽深浅、无钩伤苗、栽插质量高.与抛秧机相比,秧苗田问分布均匀有序、通风透光、有利田间施肥、打药、收割等作业.为比较系统阐明播秧稻的生育规律,加快示范推广此项新技术,作者开展了机播秧对单季稻产量及生育特性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水稻轻型栽培与三化螟发生为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秧人栽,旱秧人栽,旱秧抛栽和塑盘抛栽与三化螟发生为害关系的探讨,初步明确了在同期播栽的情况下,4种栽培方式对水稻全生育期的影响并不明显,分期播种,同期移栽,早播与迟播从始穗齐穗的历期相差7-10d。三化螟侵入旱秧的侵入率,成活率低于水秧及塑盘秧,取食水秧,塑盘秧的生长发育快于旱秧。一块卵造成的枯心数,旱秧抛栽多于塑盘抛栽,造成的白穗数,4种栽培方式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