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牧民是草地利用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单元,其行为和态度是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微观基础。本文以川西北牧区红原县和若尔盖县为例,通过部门访谈和对牧户的问卷调查,采用定性和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牧民追求牲畜数量增长、对草地过度索取而基本没有投入的草地利用行为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基本生存需求、支出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变、收入来源单一和素质偏低是影响牧民行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变草地畜牧业传统的四季放牧生产方式,实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为牧区生产方式转变提供示范.[方法]通过对试验户的草地资源利用、人工饲草生产、饲养成本、繁殖成活率、羊单位利润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暧季放牧、冷季舍饲生产模式和四季放牧模式下生产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结果]冷季舍饲试验羊的饲养成本高于四季放牧对照羊,但冷季舍饲提高了牲畜的个体生产能力和羔羊的繁殖成活率,试验羊单位利润为183.07元,高出对照羊41.82元.[结论]通过实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生产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显著,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善,在牧区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新疆牧民风险意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现代农村已进入了风险社会,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即风险意识将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和行动后果,并进而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外部政策机制的实施等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通过对新疆牧区牧民的调查研究,实证分析了新疆牧区牧民的风险意识,并对新疆牧区牧民风险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牧民具有明显的风险厌恶特征,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冒险精神,生产经营行为更倾向于短期行为和追求稳定,并对政府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此外,新疆牧民的风险意识受生活方式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草场牧户单元现状的形成与草场管理方式改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草场自然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草场牧户单元的生态化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牧民生产生活与草原环境的关系,尽量减少对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体现节约性、适应性的生态特征,继承草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营造适合定牧之后牧民居住的可持续草原人居环境空间,最终实现草原牧区人、草、畜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5.
促进牧区富余劳动力流动对优化牧户家庭人力资源配置、深化产业融合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疆和丰县246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地禀赋、社会网络因素对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牧户家庭农地禀赋和社会网络对牧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较大,在草地产权不断强化、牧业政策持续稳定、牧民获得有效就业信息的情况下,牧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可能性较高;当牧户草场经营规模扩大,获得的就业信息量有限时,牧户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可能性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牧民知识技能培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完善牧民就业帮扶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脆弱性、风险偏好对农户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方法]利用熵值法和二元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脆弱性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的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风险偏好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风险偏好在脆弱性与技术采纳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为推动稻虾共养技术推广和扩散,应对农户...  相似文献   

7.
《山东农业科学》2019,(8):160-166
随着牧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新疆典型牧区发展陷入了生态退化和生计脆弱的双重困境,牧户面临多种生计风险。本研究以奇台县为例,采用参与式牧户评估方法,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牧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及其与生计资本之间的关系,并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影响牧户生计风险的因素。结果发现:自然、健康、经济、市场和社会风险为各类牧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但不同地区、不同生计方式以及不同收入水平牧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有所差异;生计资本对牧户生计风险有显著影响,其中自然风险主要受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影响,健康风险主要受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影响,经济风险主要受金融资本的影响,市场风险主要受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影响,而社会风险主要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瑞荣  马丹阳 《现代农业》2023,(6):85-90+96
基于内蒙古草原牧区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参与草场转入行为的牧户与未参与草场流转行为的牧户之间的成本差异,探讨通过草场流转而扩大草场经营面积的牧户能否有效减少草料支出、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实现规模经济。研究发现:牧户转入草场后草料支出显著减少,单位饲养成本显著降低,转入草场扩大经营面积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转入草场对草场生产力较高的牧业旗效果更突出。因此,鼓励牧区草场合理流转,特别是草场生产力较高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牧民增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居和参与旅游业的生态旅游区牧民对新环境适应是其后续发展的基础.评价定居牧民的变迁环境适应水平,探讨旅游有序发展、定居工程目标实现、牧民增收的有效协调机制,为旅游与农牧业生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新疆天山天池和那拉提生态旅游区为实证点,以少数民族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感知与行为特征为测量工具,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参与旅游业的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适应问题.[结果]定居牧民对变迁环境总体适应水平加权值为良,因子分析提取出社会文化、生产经营、政治与信息途径、培训、政策与制度五类因子综合评价少数民族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适应水平,其中社会文化因子适应水平最高,培训因子适应水平最低.[结论]由游牧到定居的变迁中,政府与基层组织发挥引导职能,实施有效的培训方案提升牧民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水平,促进生产方式转型,缩短牧民新环境的适应过程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宁夏两省牧区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前后草原状况和牧民生产、生活状况比较,分析了退牧还草政策对牧区草地资源,牧区畜牧生产,牧民生活三个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效用。  相似文献   

11.
牧民定居是涉及牧区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改变,文化现念更新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促进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项根本措施.是牧区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桥梁。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也是广大未定居游牧民的最热切的期盼。但因受历史、自然等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定居游牧民过着四季放牧、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笔者通过本文阐述喀什地区牧民定居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天山北坡中段牧区生产母羊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冷季对其采用不同的补饲时间和产羔时间条件下对绵羊生产效益的影响.[方法]在昌吉州阿什里乡选择6户草场类型一致,绵羊体况相近的牧户,对所选牧户的600只生产母羊诸项生产性能(实验户300只、对照户300只)进行监测.[结果](1)冬羔初生重、1~3月龄体重及成活率显著高于春羔;(2)试验组母羊越冬体重损失极显著小于对照组母羊;(3)试验组母羊的受胎率98;和产羔率97;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88;和87; (P <0.01).(4)试验组收入/成本高于对照组,且出售每只羔羊可多收入109元.[结论]补饲时间和产羔时间对当地养羊业的生产效益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牧民对环境保护的响应是生态保护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主体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保护项目实施的成效和可持续性,是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约283户藏族牧民通过翻译进行结构式访谈,采用Logistic模型从主体角度探讨了牧户愿意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域约87%的牧户认为生态保护对牧户有好处,但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只有近70%的牧户是在政府主导下基于有限理性而被动的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2)三江源牧户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的意愿主要受当地政府的保护力度及牧户对生态保护外部性的认知水平、生计水平、外界接触程度、工作机会的正影响,并受牧户的年龄、离中心城镇的距离和区域气候恶劣情况等因素的负影响,系数依次为:2.22、3.98、1.93、2.26、1.48、-1.63、-2.43、-0.92。(3)牧户的生计水平、退化感知和外部性认知是影响三江源牧户参与生态保护意愿的关键因素,牧户参与生态保护意愿的概率不仅仅是牧户出于自身利益和未知风险考虑下被动的响应,更是当地政府的环境知识宣传和保护投入影响下个体的抉择结果。(4)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解决牧户的单一化生计问题,构建完善地生态补偿机制让牧户分享生态保护的外部性效益,并激励牧户主动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才能最终实现区域生态保护、牧户幸福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14.
矿产开发创造庞大的经济财富使内蒙古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但牧民生活仍未摆脱贫困,内蒙古牧区"资源诅咒"现象的确存在。通过内蒙古牧区牧户的实地调查,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和未开发矿产资源区的牧户收入与支出状况进行分析,探析"资源诅咒"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前后南疆牧民生活生产方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利用柯克亚乡、哈拉峻乡、尼雅乡等3个样本乡的牧户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政策实施前后牧户生活生产方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政策不仅提高了牧民的畜牧业收入,而且促进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然而,南疆畜牧业尚处于转型过渡阶段,现代科学养殖技术投入不足、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牧民定居点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是当前牧区面临的三大问题.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继续实施草原补奖政策,稳步推进畜牧业转型;二是加强对牧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普及科学养殖技术,并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三是继续完善牧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气候干旱,草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实践表明,从根本上保护新疆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遏制草原退化,加快草原生态补偿步伐。本研究基于新疆奇台县198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主要通过牧户的基本信息、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满意度调查二个层面,运用SPSS软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牧户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牧户的受教育程度、政策实施前草原退化程度、补奖标准的合理程度对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牲畜总头数、对草原的改善程度的预期、对生活的改善程度的预期影响因素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牧区是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牧区牧民的生计收入来源主要靠畜牧业的发展,而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地位亦十分重要。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地区牧民超载过牧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成效。本文利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4个牧业旗的222份牧户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牧户草地经营面积与超载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牧户草场经营面积与牧户超载率呈负向相关关系,牧户养殖超载率越高,说明牧户所占有草原处于超载过牧状态的比例越高,不利于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草场经营面积对超载率的影响系数为-0.003 0,说明草场经营面积每减少100 hm2,超载率就增加30%。草场超载过牧的主体是中小规模牧户。  相似文献   

18.
在草原牧区,家庭牧场作为取代游牧制度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其对极端气候响应过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以"极端气候敏感性-影响途径-响应方式"为分析框架,基于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天山北坡山地草原牧民对极端气候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1980-2009年冬季雪灾、秋季旱灾风险趋于增大,家庭牧场草料储备不足、畜种结构经济驱动型增加了对极端气候的敏感性;2)旱灾、雪灾是影响家庭牧场的主要极端气候类型,其作用介质为牲畜和草场;3)自适应与外力适应是牧户响应极端气候的2种主要形式,其中购买草料是最主要的响应策略;4)通过Probit模型估计显示,极端气候认知、家庭特征、资产状况与牧户间适应行为选择有显著的关系。研究认为,家庭牧场对极端气候短期响应的反馈过程主要围绕草、畜2因子展开,基于降水波动的周期性,牧户长期响应形成了家庭牧场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草地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确定新源县则克台镇春秋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对比分析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放牧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高于打草地,其中,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分段放牧方式,划区轮牧和分段放牧草地土壤P、K含量高于自由放牧方式.分段放牧和划区轮牧物种数高于自由放牧和打草方式,划区轮牧的地上生物量最高.[结论]放牧利用方式在保持土壤养分、提高草地群落数量特征和生产性能上均高于打草地,划区轮牧是当地适宜的草地生产方式,而分段放牧具有潜在的优势,长期自由放牧则不利于草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疆边境牧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是关系新疆边防稳固,民族团结,牧民增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边境牧区牧民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特点,提出持续推进新疆边境牧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