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桑蚕多品种混精杂交的研究,早在1951年朱冼教授就已开始研究,继而一些蚕业科学工作者也先后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多品种混精杂交受精有选择性(朱冼等1954,孙本忠、吕鸿声1954,殷秋松、骆琦1955),多品种混精杂交的蚕形与蚕茧有变异性(朱冼等1954),多品种混精杂交有极少数的个体表现双父本的性状(殷秋松、骆琦1955),多品种混精杂交的体质及产量此单杂交优良(朱冼等1954)。在这些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相同的舍饲草料条件下,对宁夏地区目前存留和仍被杂交改良生产利用的萨福克、杜泊、特克赛尔、陶赛特等主要引进品种的杂交利用效果和后裔生产性能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品种杂交后代普遍表现出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产肉和繁殖性能好的特点,特别是杜泊品种杂交后裔的产肉和繁殖性能比其他品种杂交后裔的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1995年开始对野生鸿雁、绿头鸭进行驯养,分别得到家养繁殖后代且后代横交、正反回交都能繁殖。之后,为了提高繁殖率又分别用家养繁殖后代的鸿雁同其家化亲缘种家鹅、家繁后代绿头鸭同其家化亲缘种家鸭进行了杂交。于1998年分别得到杂交后代,且后代横交、正反回交也都能繁殖。当时命名为鹅雁和绿鸭,至今这两个名称未被普及,故此本文依然叫杂交雁和杂交鸭。经过见2001年5月25日的新华社《黑龙江省培育成功飞禽新品种—鹅雁》。2007年又分别进行了科学鉴定,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鸿雁的驯养繁殖与杂交利用研究》(黑科垦鉴字【2007】第003号)、《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绿头鸭的驯养繁殖与杂交利用研究》(黑科垦鉴字【2007】第004号)、《垦区鸿雁和绿头鸭的驯养与繁殖及杂交利用研究通过专家鉴定》(《农垦日报》)。  相似文献   

4.
家蚕杂交组合配合力测定实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家蚕5对杂交组合的经济性状与其杂交亲本及全国指定统一对照种品种菁松×皓月、本地对照品种新蚕三号的杂交优势分析比较,结合饲育性状表现,评选出优良的杂交组合.结果表明: 871×872、338×329、夏芳×秋白3对杂交组合的产茧量、茧质和抗性等育种指标的综合成绩均优于或相当于对照种,表现出超亲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5.
在肉用种鸽场不同品种的肉鸽杂交所产生的后代种鸽,往往在生活力、适应性、生长速度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纯繁群体,这就是杂交优势。就性状而言,杂交优势就是杂交后代某一性状的表现值超过双亲性状的平均表型值。例如美国王鸽年育成乳鸽14只,石歧鸽年育成乳鸽15只,两者杂交后,其杂交后代种鸽年可育成乳鸽平均16只,这就表现了杂交优势。这种杂交优势产生,主要是山于优良显性基因的互补和群体中杂合子频率的增加,从而抑制或减弱了更多的不良基因的作用,提高了整个群体中的平均非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量甘南牦牛二元、三元杂交后代周岁内生长发育情况,分析杂交利用方向。[方法]根据牧区草原畜牧业季节性特点,测量了二元、三元杂交后代初生(0月龄)、8月龄和12月龄体尺体重,对比分析不同杂交组合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不论是二元杂交还是三元杂交,杂交后代均表现出良好的杂交优势,优良品种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极显著优于本地品种;安格斯尕力巴牛在8月龄,娟犏牛在12月龄体重达到100kg以上,可为高原犊牛肉的生产提供优质牛源。  相似文献   

7.
基因型的纯合是保证生物后代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根本。通常采用连续累代自交同时进行相关性状筛选,或者旁侧PCR筛选等方法纯化转基因生物外源基因。连续累代自交的方法筛选耗时长,工作量大,效率低;旁侧PCR方法技术要求高、专一性强。本研究利用不同斑纹品种混精杂交,结合雄蛾测交,筛选出双亲均为纯合子的蛾圈,作为该品种的纯合品系。该方法简单易行,周期短、效率高,是一种筛选转基因家蚕纯合品系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8.
杂交优势即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比如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等。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报道,阐述了杂交优势的发现与发展以及人工选育三倍体杂交桑在经济和农艺上的优良特性,介绍了桑树杂交品种的选育方法以及F1代杂交组合在育种中的应用,为获得性状优良、品质上乘的杂交桑品种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家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检验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涛 《中国蚕业》2001,22(4):36-38
家蚕杂交种繁育过程中杂交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家蚕一代杂交种的质量.由农业部颁布的<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和<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2个农业行业标准(1998年5月1日起实施)中,杂交率作为必检项目;并且标准规定,所有类别的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95%以上为合格,低于规定指标为不合格.近几年,各省(市)蚕种主管部门在狠抓蚕种质量中都加强了对杂交率的检验,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就杂交率的检验技术作试验,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杂交,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公母牛相互交配.杂交交配产生的后代,称之为杂种.经杂交改良繁育的个体,能充分发挥杂种优势,有效提升繁育后代的生产性能.杂交在土牛改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由此展开论述,介绍改良种牛的选择,阐述杂交改良的相关要点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施肥和刈割对混播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测定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羊茅Festuca ovina混播草地生物量,研究施肥和刈割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混播密度的增加,牧草生物量虽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2)施肥显著提高了草地的生物量,而刈割降低了混播草地的产量,施肥和刈割间存在交互效应;3)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尽管垂穗披碱草在牧草中仍占绝大部分,但羊茅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有利于群落的稳定;4)从获得最大牧草产量和保持群落稳定角度考虑,混播垂穗披碱草和羊茅草地应选择3 200粒/m2的密度,采取施肥的农艺措施,这样牧草产量可达3.8 t/hm2,杂草可控制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12.
牧草施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小坤  鲁剑巍  陈防 《草业学报》2008,17(2):136-142
综述了牧草施肥的研究概况,主要内容包括牧草施肥的时期、方法与效果。提出了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及混播牧草特点各异,针对不同的牧草采取相应的施肥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施用对牧草的产量、品质及对食草动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均会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结合发达国家牧草施肥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当前牧草施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牧草施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云贵高原红壤人工草地定植期经济合理施肥量的确定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探讨了红壤人工草地定植期的主要肥力限制因子,通过对施肥效应的动态监测,构建了人工草地定植期的施肥模型,并确定出经济合理的施肥量,结果表明:在施肥效应中,白三叶-P素效应最显著,白三叶与施磷量间呈显著正相关(r=-0.66);同时白三叶-K素效应也较显著,白三叶与施钾间的相关性r=0.50。定植期在混播人工草地中,经济合理的最佳施肥量为纯磷95.4kg/hm^2,纯钾13.9kg/hm^2;在单播人工草地中,黑麦草经济合理的最佳施肥量为纯磷83.4kg/hm^2,纯钾13.8kg/hm^2。  相似文献   

14.
以1999年建植的5个不同禾草组合混作草地为对象,研究连续两年不同施氮量75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和0 kg/hm2(CK)对草地生产力的提升及群落特征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年施氮均可不同程度提升高寒地区人工禾草草地的生产力和草层高度,但一定程度降低了草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N2梯度可在有效提高草地生产力的同时,更好维持建植禾草的优势地位和物种的多样性水平,是该地区15龄人工草地改良的最佳施氮量。不同的禾草混作组合样地及不同施氮年份对施氮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垂穗披碱草比重较大的样地对氮肥的响应较其他禾草更为敏感。研究也证明,过量施氮或单纯连续施氮对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作草地群落的稳定性会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种植第3年的金皇后紫花苜蓿为材料,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了固氮菌肥、磷肥、混合菌肥及磷肥与混合菌肥不同比例配施对高寒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比例配施处理后,0~10、10~20cm土层中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总数、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均增加。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0~10cm土层中的微生物数量均高于10~20cm土层中的数量。不同比例的磷肥与混合菌肥配施后的细菌、放线菌数量高于单施磷肥或混合菌肥后的数量,配施后各土层的细菌数量与对照和单施磷肥或混合菌肥后的数量之间有着显著差异。施加50%磷肥+混合菌肥后细菌、真菌数量最多。0~10cm土层中的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高于10~20cm土层中的酶活力,但10~20cm土层中的过氧化氢酶活力高于0~10cm土层中的酶活力。不同比例的磷肥与混合菌肥配施后的脲酶活力高于单施磷肥或混合菌肥后的酶活力。相关性研究表明,施肥后各土层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旨在揭示白羽肉鸡孵化性状的遗传基础。本试验以白羽肉鸡A、B两个公鸡群体为素材,测定A群体5个世代(556只)、B群体3个世代(398只)的40周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并利用55K SNP芯片对两个群体共954个健康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基于系谱和基因型信息计算的A群体的受精率遗传力分别为0.21和0.14。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对受精率和孵化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关联到12个显著SNPs,分布在1、9、11、12、20号染色体上,其中有9个SNPs与受精率显著关联,有3个SNPs与孵化率显著关联,对A群体受精率高、低组各4只公鸡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两个差异表达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出9个与受精率相关的候选基因COPG1、ADAMTS18、FABP2、CDH8、SLCO4A1、ATP13A3、NELL2、VEZT和IGHMBP2;3个与孵化率相关的候选基因TMEM、SCO1和MYH1A。转录组测序与荧光定量PCR验证了两个与受精率相关的候选基因HMGCLL1和COA6。本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家畜胚胎移植试验始于1974年,重庆市2001年、2003年先后聘请国内外专家指导“波尔山羊胚胎移植试验”,笔者均随同参与了该课题的实施。试验采用供体羊的“超数排卵”、受体羊的“同期发情”技术和胚胎移植手术,在重庆市最先产出胚移后代———101只波尔山羊(现存活89只),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草地学报》2020,28(5):1386-1394
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用不同比例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钾(Potassium,K)肥与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营养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1~3茬无芒雀麦P,K含量、C (碳,Carbon):P和K:P以及1茬N含量、2茬N:P、3茬C含量和C:N,N:P影响极显著(P<0.01),对1茬和2茬苜蓿C,P,K含量和C:P,N:P以及3茬N,P,K含量和C:P,C:N,N:P,K:P影响极显著(P<0.01);混播比例对1茬无芒雀麦P含量和C:P,2茬C含量和3茬C:N,N:P影响极显著(P<0.01);施肥与混播比例互作对1~3茬无芒雀麦C含量、苜蓿P含量和C:P,1茬与2茬无芒雀麦P含量和C:P以及苜蓿N:P影响极显著(P<0.01)。禾草N:P在3.53~7.60之间,苜蓿在8.37~12.32之间,表明无芒雀麦生长主要受N素影响,苜蓿生长同时受N素和P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是栽培草地的重要模式之一,能显著改善土壤,提升系统可持续生产能力。牧草根系是土壤有机质返还的重要来源,但混播草地中牧草根系特性的变化尚不清楚。以箭筈豌豆和燕麦草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肥水平和混播比例下其根生物量、根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1)混播比例和施氮肥对草地根生物量和根性状有显著交互作用,混播草地根生物量显著大于单播;与高氮肥处理相比,根生物量在低、中氮肥处理下更高;高氮肥对根长、比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面积在植物生长前期表现为抑制作用,在生长后期随混播中箭筈豌豆比例的增大,抑制作用减轻。2)混播条件下土壤硝态氮含量大于单播,而土壤铵态氮含量仅在乳熟期时大于单播,且随混播中箭筈豌豆比例增大,矿质氮含量增加;施氮肥对0~30 cm土层中的矿质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其含量在施氮肥100 kg·hm-2下最高,不施肥下最小。3)根生物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间显著正相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土壤硝态氮含量间显著负相关。综上,混播中箭筈豌豆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土壤矿质氮,优化混播草地根性状。  相似文献   

20.
冷地型草坪基肥营养配比方案的灰色-回归最优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三因素饱和最优设计与灰色局势评价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适合于科尔沁沙地土壤的冷地型草坪基肥的氮、磷、钾营养元素的配比方案。结果表明,本试验的土壤条件,N,P和K3种营养元素的最佳配比是N∶P2O5∶K2O为9.91∶7.78∶4.63,施肥量为108g/m2,其中,硫酸铵+尿素38.23g/m2,过磷酸钙59.83g/m2,硫酸钾9.96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