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番茄花叶病病株及传毒介体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8年广东省番茄花叶病春,秋两季的大田调查资料,采用各种分布型指数分析了病株的田间分布型和秋季植株传毒有翅蚜介体(Myzus persicae)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番茄花叶病毒株在田间的分布型随时间的延续而变化,病株在流行初期呈随机分布,随后呈聚集分布,到后期则趋于均匀分布;秋季植株有翅蚜介体在田间的分布型以聚集分布为主,结合病株在病害流行前期有明显的聚集分布时期,推断有翅成蚜介体是秋季田疃病害扩展的有效媒介。  相似文献   

2.
小白菜花叶病病株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1985年秋至1986年冬五次田间实验数据,以病样方率、每样方平均病株数、扩散系数和聚块性指标等参数分析了小白菜花叶病病株田间分布类型。结果表明,小白菜花叶病病株在田间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不产生聚集现象,无明显的发病中心和由此所产生的扩展梯度  相似文献   

3.
田间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草病毒病病株分布在病株率<21%时一般呈聚集格局,病株率为21%~32%时呈随机格局,而当病株率>45%时则呈均匀格局。病级分布在病株率<31%时一般为聚集格局,而当病株率>31%时则转变为均匀格局。本研究还确定了烟草病毒病的平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与病株率之间存在的回归关系,并推导了以累计病株数估测田间发生程度的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水稻穗瘟在田间聚集强度的研究表明,在水稻蜡熟期,病株在田间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的分布是聚集的。当病株呈聚集分布时,田间病害调查采用“Z”字取样为宜。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栽培密度一致而发病率不同的9块大豆田的病株分布,引用昆虫生态学中常用的几种分布型测定方法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发病末期大豆花叶病田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病株田间分布型与发病率有关。当发病率小于10%时,病株呈聚集分布,一般符合负二项式分布模型,并且在此范围内,平均拥挤度随发病率增高而减小。当发病率高时,病株呈随机分布,平均拥挤度又随发病率升高而增大。各项聚集指标均一致,说明发病率越高,聚集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6.
蚕豆枯萎病病株田间分布型及调查取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种群空间动态分析原理,根据田间调查数据,按泊松分布、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模型,统计检验频次适合度;用聚集度指标判断聚集程度;确定蚕豆枯萎病病株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为环境因素或环境与病菌综合作用所致。田间调查抽样采用模拟比较和计算理论抽样数方法,初步认为蚕豆枯萎病田间调查宜用平行线取样法,取样点至少应有30个样点,取300个植株。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病丛,病株和病叶的空间格局及其田间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病株和病叶在田间的分布均呈聚集格局,其中前者属于一般的负二项分布,后者属于具有共通k值的负二项分布;病丛的分布在所测密度范围内(2.7176-5.9041病丛/样方,即病丛率为45.29%~98.40%) 呈均匀格局;田间抽样效果以Z字形取样法最佳,而目前测报上在本田期所采用的3点取样法最差;取样54丛的调查效果也较常用的27丛显著为优.据此,作者建议,大田调查时最好采用Z字形抽样法取样54丛,以提高调查测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麦根病苗期田间种群扩散指数和五种聚集度指标的测定表明,小麦根病在苗期病株率达50%以下时,田间病株呈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而当病株率在50%以上时,则呈随机分布(潘松分布)。保证抽样质量的适合理论抽样数量为1700~2000株,并随发病率变化而异,比较几种抽样方法,采用双对角线法取样差异最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麦赤霉病在田间分布和土壤含水量对其发生的影响,对南谯区各乡镇赤霉病病株率进行聚集度测定,同时检测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各乡镇之间呈均匀分布而调查点之间呈聚集分布,土壤相对含水量与病株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槟榔黄化病病株在槟榔园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槟榔黄化病病株空间分布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逐步从均匀型向聚集型演变发展。m*-m回归分析表明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个体群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趋势。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槟榔黄化病病株的空间分布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而趋向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n=(t/D)2(0.77/m+0.319)。此研究结果为槟榔黄化病调查和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小白菜花叶病介体蚜虫种群增长和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分别进行分析,并对介体种群增长和病害流行时空动态进行概述。田外带毒介体扩散迁入,花叶病开始发生,在病害流行初期,由于介体在本田内未建立种群,来自田外的带毒有翅蚜虫在田内随机扩散,导致病害的空间扩展迅速,病样方率逐渐上升,病株率伴随上升,每病样方多为1株病株;在病害流行前期,随着介体的进一步迁入和定殖,病害的空间扩展加快,病样方率迅速上升,样方内病株数量增加,病害严重度上升缓慢;在病害流行中期,田内介体种群密度上升,有翅介体在田内大量扩散,导致病株遍及全田,病样方率接近饱和,病害的增长以病株率上升为主;在病害流行后期,病株率接近饱和,严重度迅速上升,然后超于平缓。  相似文献   

12.
毛竹枯梢病林间流行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1989~1991年尤溪县东边村毛竹林定点观测结果表明,毛竹枯梢病在林间流行的时间动态应属于积年流行病害(单循环病害),逐年病菌数量递增和病害在林间扩散的速率是遵循罗辑斯蒂型规律,病株率和感病指数按2.5倍和3.4倍的速率逐年上升,一般4~5年濒临毁灭。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属于聚集分布型,发病初期有较明显的发病中心区,子囊孢子呈陡峭的扩散梯度传播,扩散的水平距离5~10m范围。病菌数量按“复利病害”逐年递增,病害在林间迅速扩散,则在初次发现零星病株就应彻底消灭。  相似文献   

13.
麦田土壤中麦根腐离蠕孢菌量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中粮田土壤中麦根腐离蠕孢繁殖体量于9月底前后处于低峰,小麦秋苗期有所上升,冬春逐渐减少,4月上旬前后达到另一个最低点。以后随着病害的发生发展,菌量回升,收麦前后达到最高峰。小麦后复种玉米或休闲的地块,菌量随病残体的分解而逐渐减少,下季小麦播种时达最低点。导致小麦灌浆期离蠕孢叶斑病流行的大量接种体源于本田麦株发病过程中菌量的积累,而非染菌土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40株西瓜枯萎病病株连续切片2436个组织横断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枯萎病菌在西瓜植株体内的存在状态是菌丝体和大、小型分生孢子。在病株体内,菌丝体沿导管生长发育,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呈不萌发状态,而且以小分生孢子为主,占孢子总量的88%左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除生长点下位外,病株体内的其余部位均可产生。其数量分布规律是下胚轴和子叶节数量最多,其次是主根和茎中部;在不同级别的病株体内,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数量和病情呈正相关。病菌在病株体内的纵横向扩展主要是通过菌丝体本身不断生长发育来完成的,菌丝体自下而上的扩展有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两种类型。病株体内的病菌数量、病导管数和菌丝上升高度是影响病情发展的三个体内相关因子,它们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使植株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绿色诱盘测定迁飞着落蚜虫动态来研究迁飞传毒蚜虫与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株率日变化率的关系 ,在概率分析与统计拟合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蚜传烟草花叶病具时滞的田间病株日增长率与烟蚜关系模型—— PHYCMV模型 .利用该模型对湖南的 3个地点进行模型拟合检验 ,平均准确率在 90 %以上 .该模型的建立 ,可以通过当时田间的有翅蚜量和田间病株率来预测 12d之后田间病株率的增加值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