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南疆荒漠绿洲带保护性耕作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耕作方式比较试验表明在荒漠绿洲带土壤上进行保护性耕作种植春小麦,与传统耕作相比,可以保持甚至提高春小麦产量水平,还可减少机耕费用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有较好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稳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华北地区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品种、不同播量、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中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免耕播种小麦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小麦3年均表现为减产,减产幅度8.3%~25.0%;而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增加播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减产幅度。  相似文献   

3.
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留茬带状分层旋耕、苗带全层施肥、免除水整地的保护性耕作方法,研究了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高产群体平均产量为8467.54kg/hm2,比常规耕作增产3.0%,且在总肥料为509.7kg/hm2时,最有利于增产;保护性耕作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小于常规耕作,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高的负相关造成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是水稻保护性耕作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青海省互助县从2003年开始引进该项技术进行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江西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保护性耕作是现代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为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南丘陵区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将其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传统耕作为主,保护性耕作为辅(1949~1977年);第二阶段: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并重(1978~2000年);第三阶段:保...  相似文献   

6.
农田保护性耕作方式是指通过不破坏耕作层并连续多年水旱轮作、作物秸秆还田,以建成耕层深厚、富含腐殖质、保水保肥及持续生产的农田。为此,我们在单季晚稻上进行了农田保护性耕作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不同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表现较好的免耕 Agri-sc处理,在产量上比ck(翻耕直播)高17·9kg,增加3·4%,在经济效益上比ck纯收入增加67·3元/667m2,增幅为13·1%;在农艺性状上除了出苗率、分蘖以及有效穗高于对照外,千粒重、株高和穗长差异不明显,总粒数、实粒数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农业领域发展迅速,对玉米的种植需求不断扩大。但是,在我国的个别地区,玉米的种植条件不是很优越,甚至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基本不符合种植玉米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玉米进行保护性的耕作,一来产生一定的粮食作物,二来也可以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对玉米的保护性耕作进行了具体探讨,并结合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时期、品种等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总结出适合我国西北地区种植的玉米耕作方式,为实际的种植过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新疆喀什地区长期不规范的耕作制度导致土壤表层疏松,而含水量较小的沙土层成为冬春季节喀什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来源之一。推广绿色生态高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是减少沙尘来源,创造农作物生长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保护性耕作的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西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水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对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较少,虽然曾经推广过该项技术但由于技术集成度不高,再加上农民的认识不够等原因,使得目前的推广面积并不大。所以有必要对全省保护性耕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科学的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应用和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因地制宜的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对保护性耕作在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的优势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同时预测和展望了保护性耕作方式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和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保护性耕作在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的优势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同时预测和展望了保护性耕作方式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已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因为其抗旱和改善土壤物理条件的作用已在实践范围内得到证明。从大豆少、免耕以及桔秆覆盖角度,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超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7):143-147
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养分高,是全球最优质的土壤资源之一,更是国家的宝贵战略资源。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黑土区土壤肥沃,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黑土肥力下降、黑土层变薄等相关问题,需要全面推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法。运用数据分析法,参考文献法等方法,对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进行分析。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农户对黑土地保护耕作方式认知程度偏低、技术运用不规范、技术种类和机具数量偏少、缺少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等现实问题。因此,提议从提高农户认知程度、建立大面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提升政府扶持力度、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和装备供给提供专项资金、建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等方面建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2002-2005年围绕均匀垄直播与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方式开展研究工作,明确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一次性施肥、杂草防除等关键技术及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方式的增产机理,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温室效应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耕作和秸秆利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重点,简述了当前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方法及保护性耕作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提出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方法的主导方向,明确了保护性耕作的温室效应不是免耕与秸秆还田所产生的相对温室效应的简单累加,发展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对其温室效应的研究是未来保护性耕作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 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 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TR),旋耕+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 mm的水分;ZT1处理的产量为5 139.7 kg/hm^2,比CT(7 314.8 kg/hm^2)减产29.7%;Z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3.9 kg/(mm.hm^2)比CT减少32.4%。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综述了其应用效果及现状,并针对目前广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旨在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及配套设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孔丽 《种子科技》2023,(10):121-123
合理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提升玉米的质量及产量,而且能完善玉米种植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点,探讨了玉米种植中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策略,并分析了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效果,以实现玉米种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步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舞阳县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情况,探索了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措施和工艺路线,并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其产量稳定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机械化种植技术。基于此,阐述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优势,介绍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以及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以期能提高玉米生产效率,保证玉米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