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杨酸对休眠期茶树光合作用和抗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为了探讨水杨酸对冬季茶树的抗寒性的调控机制,以“龙井43号”茶树为试材,研究休眠期叶面喷施水杨酸对茶树叶片光合作用、叶片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水杨酸30天后即能明显提高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处理60天后,2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使丙二醛、活性氧含量显著下降,同时,叶片中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其它水杨酸处理虽然也能提高这些酶活性,但是效果不如2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显著。因此,在休眠期,叶面喷施适当浓度的水杨酸可显著提高茶树叶片的Pn和保护酶活性,从而提高茶树的抗寒性,这也有利于提高次年茶叶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2.
水肥耦合对高原莴笋生长、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的水分条件和施肥量处理对春茬莴笋产量、植株氮、磷、钾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莴笋产量以高水高肥(W1F1)处理时最高,为87019.05 kg/hm2,但中水高肥(W2F1)处理的产量与其无显著差异,亦达到85777.28 kg/hm2,此二者较产量最低的低水中肥(W3F2)处理分别高出20.40%、18.68%。莴笋各器官氮、磷、钾含量随着施肥量减少呈降低趋势,而随着灌水下限的降低先上升后下降,即(W2田间持水量的65%)灌水下限时吸收量较大。莴笋可食用部分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W2田间持水量的65%)灌水下限时较(W1田间持水量的75%)和(W3田间持水量的55%)高,硝酸盐含量则随着灌水下限的下降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灌水下限下随着施肥量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综上,中水高肥(W2F1),即65%灌水下限,施肥量N 296.7 kg/hm2、P2O5 70.2 kg/hm2、K2O 171.6 kg/hm2处理为甘肃省河西地区莴笋生长适宜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适用于遗传转化和育种研究的‘三白’石榴再生体系,以带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初代培养基为MS+BA 2.0 mg/L+ IBA 0.2 mg/L+ PVP 2 g/L,成芽率达83.1%,成芽个数为4.9;最佳增殖培养基为B5+ BA 0.8 mg/L+ IBA 0.5 mg/L+ AgNO3 0.2 mg/L+ GA3 0.2 mg/L+椰汁100 ml/L+PVP 2 g/L,增殖系数达5.6;最佳生根培养基为B5+ IBA 1.0 mg/L+椰汁100 ml/L,生根率达95.6%,移栽成活率达87.3%,由此建立了‘三白’石榴的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磷脂酶D(PLD)在调控植物抗冻性中的作用,进一步揭示植物抗冻机理和磷脂低温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笔者应用人工气候霜箱,对PLDγ1、PLDγ3基因分别被敲除的拟南芥突变体及野生型材料,进行低温驯化和冻害胁迫处理。试验发现,这2个基因的敲除型无论是经过还是未经过低温驯化冻害处理的离子渗漏率都与相同处理野生型拟南芥的离子渗漏率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PLDγ1和PLDγ3这2个基因既未参与组成型调控植物的抗冻性,也未参与低温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5.
十五种中草药及复配液的抑菌性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植物提取物对多种果蔬采后致腐菌有抑制作用。丁香、紫丹参、厚朴、苦参和迷迭香5种提取液对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选3种提取液按体积比1:1:1配制复配液对细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复配液PW4(丁香、厚朴、苦参)、PW7(紫丹参、厚朴、苦参)和PW10(厚朴、苦参、迷迭香)是其中效果较好的配伍。3种复配液稳定性研究表明,3种提取液最佳抑菌pH值为6,均需低温避光贮存。  相似文献   

6.
摘要:本文研究了南方红豆杉种子的种皮和胚乳(含胚)的不同浓度甲醇浸提液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种皮和胚乳不同浓度的提取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均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油菜种子萌发率、幼苗的根长和茎长均逐渐下降。在相同的浓度中,油菜种子在胚乳浸提液中的萌发率比种皮浸提液低,油菜幼苗的根长在种皮浸提液中比胚乳浸提液中短。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之间幼苗的根长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红豆杉种皮和胚乳均有抑制物质存在,胚乳浸提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较强,而种皮浸提液对油菜根长抑制作用强。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措施对连作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连续3年利用不同栽培措施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深耕处理的耕层土壤真菌与连作相比降低2.31%-51.63%,菌剂处理降低0.88%-71.96%,除个别年份外,微肥处理降低9.51%-75.33%。深耕处理耕层土壤细菌与连作相比降低4.52%-20.26%,菌剂处理降低2.73%-23.08%,微肥处理与连作相比没有明显规律。茵剂处理耕层土壤放线菌与连作相比降低18.42%-52.81%,深耕和微肥处理没有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8.
微波对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糊化、酶解、微波处理、高压处理和冷藏等工艺制备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研究微波对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生成的作用。研究表明,微波处理功率、处理时间和高压温度对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产率有明显影响;微波处理条件下,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水比10g/100mL,pH值6.0,α-淀粉酶加量0.6mL/100mL,在95℃条件下酶解0.5h,微波处理功率和时间分别为400W和4min,高压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20℃和40min,最后在4℃冷藏24h,在此工艺条件下,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制备的产率为9.03%。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复合微生物肥对宁南旱地马铃薯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合理用量,以庄薯3号为材料于2015年在宁夏南部雨养农田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肥料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化肥等量养分条件下,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粗以及主茎数,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提高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单株产量、大中薯重量百分比。与常规化肥相比,复合微生物肥提高了马铃薯还原糖、维生素C、淀粉及干物质含量,提高了马铃薯品质。马铃薯增产率为1.0%~14.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率为4.3%~17.6%,通过水肥效应方程拟合得出复合微生物肥的最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施肥量分别为954.8和1415kg/hm2,在宁南旱地施用750kg/hm2时即可获得高产,因此分析认为宁南旱地马铃薯施用量在750~1415kg/hm2范围内能可获得高产并实现水分高效。  相似文献   

10.
蔬菜间作及氮肥调控对土壤硝酸盐及氮素表观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物根系分布深度不同,其吸收养分的土壤区域也有所不同。采用大田试验方法,选择深根系的茄子和浅根系的大葱进行间作种植,并辅以氮素调控措施,研究其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规律及氮素表观损失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减量施肥条件下,土壤硝酸盐运移和累积的规律均为间作区含量低于单作区,表明与单作相比,茄子与大葱间作能有效阻截硝酸盐的向下淋洗,并有效减少土壤中硝酸盐累积量。间作种植模式下,减量施肥能够减少土壤中硝酸盐含量,特别是深层土壤,在作物生长期间,硝酸盐含量均比常规施肥区明显降低;土壤剖面硝酸盐累积量也表现为减量施肥区明显低于常规施肥区。采用蔬菜间作和减量施肥,均能不同程度的减少氮素的表观损失。  相似文献   

11.
烟草种质资源抗马铃薯Y病毒病鉴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便于年度间和研究者之间比较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是筛选抗性稳定的抗病资源的基础。本文通过温室内人工接种,优化比较了烟草种质资源抗马铃薯Y病毒病的抗性鉴定方法。病情指数、相对病情指数、相对抗性指数、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四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相对病情指数可直观反映品种的抗性,便于年度间和研究者之间的结果比较。高压喷枪摩擦接种和蚜虫饲毒接种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通过温室人工摩擦接种,筛选出高抗资源NC55和NC102、抗病资源VSCR和TI245,CV91和Oxford 207表现为中抗、台烟6号表现为中感、NC297和云烟97表现为感病、Coker176表现为高感。抗病亲本NC55、VSCR与感病优良亲本F1组合均表现感病或高感,表明NC55和Virginia SCR抗源的抗性为隐性遗传。  相似文献   

12.
重庆马铃薯土壤养分分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重庆主要马铃薯产区的土壤养分状况,通过采用土壤养分测试的方法,研究重庆主要马铃薯产区巫溪和城口两县随机采集的62个0~20 cm土壤样本。结果表明,大部分马铃薯土壤pH > 7.6,整体偏碱,不适宜马铃薯生长。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其中高于20 g/kg的土壤占80.6%,高于40 g/kg的土壤占17.7%。全氮、磷含量丰富,有近一半土壤全钾含量属适量范围,丰富和缺乏范围内的比例分别是24.2%和30.6%,以巫溪县马铃薯土壤全磷、全钾含量缺乏较严重,比例分别为35.3%和50.0%。两县马铃薯土壤有效氮、磷、钾、硫含量均较丰富,交换性钙、镁含量十分丰富,而城口县土壤有效硫含量整体偏低。土壤有效铁、锰、硼均缺乏,比例分别为48.4%、56.4%和98.4%,有效铜、锌含量则十分丰富,各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城口高于巫溪。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同一产区不同部位土壤养分存在很大差异,不同产区马铃薯土壤养分丰缺范围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马铃薯资源在黑龙江省的晚疫病田间自然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自然抗性评价标准,于2005年和2006年在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常年发生区克山县,对来自俄罗斯和我国的共24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两年的晚疫病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005年表现抗病的材料有13份,2006年抗病材料有6份,两年均表现抗病的材料共5份;来自俄罗斯的抗病材料较国内的抗病材料所占比例较高。2006年抗晚疫病材料数量的下降,与晚疫病菌毒力基因类型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根系和冠层是形成块茎产量的主要因素。根系拉力与冠层覆盖度及块茎产量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即根系拉力越大,冠层越旺盛,块茎产量越高。冠层覆盖度与块茎膨大速度及块茎产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层的形成随株龄的增加呈曲线上升,品种不同上升的程度亦不同。块茎形成期因品种不同而各异。块茎膨大速度从蕾期至成熟均呈直线上升趋势,随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根据马铃薯根系拉力和冠层覆盖度的量变数据呆预测马铃薯块茎产  相似文献   

15.
烟草PVY抗性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抗马铃薯Y病毒(简称PVY)的烟草品种RY5,感病品种Coker176为亲本,构建F1、正反交F2和正反交BC1群体,苗期摩擦接种PVY的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后第21d群体PVY抗性数据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隐性质量性状的遗传模型。接种后第28d群体PVY抗性数据偏离孟德尔单基因隐性质量性状的遗传模型。提取F2代群体中抗病和感病单株DNA,从多条RAPD引物和一对SCAR引物中,筛选出两个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APD标记O12V3695与RY5的抗病基因对应的显性等位基因位点(Va)间的遗传距离为2.10cM,而SCAR标记与Va间的遗传距离为2.52cM,这两个分子标记可用于抗PVY抗性育种。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工程育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改进外植体处理方法、添加乙酰丁香酮提高外植体芽分化频率、筛选芽分化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确定转化后再生体系的筛选物质及其使用浓度等方法建立和优化了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的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该体系将水稻类甜蛋白基因和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津引薯8号脱毒微型种薯中,并获得转基因株系。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分子检测,证明ZGY-298,ZGY-283和ZGY-3013个株系均整合了这2个基因。采用晚疫病主要生理混合小种温室活体接种和离体接种进行抗病性分析表明,在晚疫病发病高峰期(接种后5~6d),转基因株系对晚疫病抗性明显高于对照品种,并可使病情蔓延推迟2~3d。  相似文献   

17.
地力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促进水稻高效生产,降低肥料投入对环境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中、低两种地力水平下三种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在水稻生产中增产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早稻施氮比不施氮增产23.00%~26.10%,晚稻增产36.66%~71.43%,并且在相同的氮素水平下,低肥力地块平均增产效果要好于中肥力地块;三种养分管理模式中,最佳养分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早稻生产氮肥利用效率分别比相同地力水平的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提高10.00%和8.36%,晚稻生产分别提高19.60%和16.89%;在不同的地力水平下,充足的氮素供应能提高水稻的实粒数和有效穗数,对氮素向籽粒的转化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效唑对马铃薯的增产作用及其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铃薯的块茎增长期亩施20克多效唑(有效成分),可使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22.8%,净光合强度提高56.7%,还能抑制地上部的营养生长,促进光合产物向块茎分配,使经济系数提高66.7%,大薯块显著增多,从而提高了产量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杂交种创奇518新种子为材料,在聚乙二醇(PEG)为引发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添加其他具有抗寒作用的引发剂,通过低温种植处理,来研究玉米种子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不同引发处理,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苗鲜重、株高、活力指数、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均出现明显的差异。尤以PEG、水杨酸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合的发芽率、活力指数最高,幼苗长势整齐一致,POD和CAT活性较对照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A Japanese leading cultivar ‘Konafubuki’ has an extreme resistance gene Ry chc to Potato virus Y (PVY) in a simplex fashion. To reduce complexity of the highly heterozygous autotetraploid genome and map the Ry chc gene, haploid plants were parthenogenetically induced from ‘Konafubuki’. The ratio of 7 resistant: 5 susceptible haploids confirmed the single dominant, simplex genotype of ‘Konafubuki’. A selected resistant haploid 98H20-5 was crossed with a susceptible diploid, resulting in 119 F 1 plants. Using RFLP and RAPD markers, Ry chc was mapped to the most distal end of the chromosome 9 where the recovery of recombinant genotypes was extremely reduced in this mapping population possibly due to the linked inferiority factor. The location of Ry chc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other extreme resistance genes to PVY, but possibly resides in one of resistance gene clus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