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气候变化对苹果物候期的影响研究,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当地苹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1—2020年林芝苹果物候期和逐日平均气温(Tm)、最高气温(Tmax)、最低气温(Tmin)、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和日照时数(S)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优势分析方法等,分析了苹果物候期及生长期长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2001—2020年藏东南苹果各物候期均呈推迟趋势,为2.11~10.20 d/10 a,以开花始期推迟的最多;春季物候期较秋季物候期推迟的明显。果实生长发育期和果树生长季分别以8.10、1.59 d/10 a的速率缩短,这与中国苹果主产地延长趋势不同。果树生长季内,只有PrRHS呈下降趋势,其他气候要素趋于上升。其中,可采成熟期之前TmTmaxTminPr趋于增加,之后呈下降趋势。影响物候期长度的主导气候因子,除叶变色末期—落叶末期是S外,其他物候期为∑T0。研究区3月上旬Tmax每升高1℃,开花始期提前3.29天;8月下旬Tm平均升高1℃,可采成熟期推迟3.15天。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林草交错带固沙防风等生态恢复工程提供科学气象参考依据,利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牧业气象试验站1994—2019年观测的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3种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 相关系数、散点图等方法,分析了近26 年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西麓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6 年,大兴安岭西麓植物生长季气温显著升高,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3种木本植物花芽开放期提前,落叶末期推后,且落叶末期推迟天数较多,平均每10 年分别推迟9.6、7.5 和8.5天。生长季显著延长,平均生长季分别为160~164天。气温是影响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春季花芽开放期和秋季落叶末期的关键气象因子。3种木本植物春季花芽开放期的提前对温度上升的响应是显著负相关关系,落叶末期推后对温度上升的响应显著正正相关关系。说明气候变暖背景下,3种木本植物花芽开放期提前,落叶末期推迟,生长期长度增加;且推迟天数较花芽开放期提前天数更大,说明气候变化对木本植物落叶末期影响更明显,落叶末期对生长季长度增加的贡献更大;大兴安岭西麓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变化主要是受气温的影响,与降水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8—2020年门源国家基本气象站红柳物候和气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红柳叶春、秋季物候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开花期、叶变色期、落叶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发现:(1)春季物候期呈现提前趋势,开花期提前的趋势最为明显,秋季物候期表现出推迟的趋势。(2)门源红柳平均生长季168天,生长季随时间表现为极显著的延长趋势,变化速率为13 d/10 a。(3)1988—2020年门源县年、季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与全球变暖一致,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气候倾向率为0.54℃/10 a,32年上升了约1.7℃。(4)红柳春季物候期对气温变化很敏感,气温升高,物候期就提前。(5)1988—2020年期间门源年平均气温、红柳物候期均未发生突变。研究结果表明门源红柳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因此,在祁连山生态脆弱区选用红柳对气候变化响应进行研究,对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黑龙江省气象观测网10个站点紫丁香的物候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通过统计物候期的平均分布,分析了过去近30 a的各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气象因子对物候期的影响,为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旅游规划等科学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春季紫丁香物候期年际间变化较大,芽膨大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和花序出现日期最早和最晚相差18~25 d不等,2010年以后有逐年提前趋势;开花期持续时间平均14 d,最短9 d,最长18 d;秋季物候期落叶始期、末期最早、最晚分别相差15、12 d,有的年份波动较大;落叶期长度平均16 d;春季的物候期主要与前一年10、12月和当年的2—4月的气候因子有关,其中与3—4月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此时段的气温变化决定着物候期的提前与推后,而各时段降水和日照的影响相对较小;落叶期与气温和降水以正相关为主,与日照则相反。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榆社县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榆社县近50 年气温变化规律,为生态农业扶贫开发项目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61—2010 年榆社县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 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年来榆社县年平均气温呈升温趋势,气温倾向率0.08℃/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春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均呈升温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0.28℃/10a、0.21℃/10a 和0.12℃/10a;而年极端最低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平均气温却呈降温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0.04℃/10a、-0.03℃/10a 和-0.02℃/10a。升温趋势显著时段主要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而降温最明显时段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年平均日较差变化呈增高趋势,90 年代达到最大值。榆社县气候变暖主要是白天增温明显,尤其体现在冬、春季,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后期有较明显的暖突变。  相似文献   

6.
根据石河子地区自然物候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1980—2017年木本植物旱柳、榆树和箭杆杨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石河子地区气候变暖,旱柳、榆树和箭杆杨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1.7 d和2.1 d,2000年之后平均在4月11日和4月19日,分别平均提前5 d和8 d。榆树展叶始期和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6.0 d和1.1 d,2004年之后平均在4月21日和4月8日,分别平均提前19.3 d和2.3 d。箭杆杨展叶始期平均每10年提前2.1 d,2000年之后平均在4月15日,平均提前5 d。1~4月各个时间尺度平均气温与旱柳、榆树、箭杆杨展叶始期与开花盛期呈负相关显著,其中,3~4月平均气温对旱柳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石河子地区3~4月平均气温上升1℃,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2.1 d和1.9d;榆树展叶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3.1 d和2.4 d;箭杆杨展叶期提前2.0 d。物候期特征可作为评估区域气候变化的一个衡量指标,为当地生态系统保护、新物种引进、农时预报和农林业发展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原阳县近40年气温、蒸发量变化和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229-232
为了掌握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原阳县气温及蒸发量近年的变化情况,利用原阳县气象局1971—2009年的逐月20 cm蒸发皿蒸发量、月平均气温的实测资料,分析原阳县蒸发量和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1971—2009年近40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4℃。20世纪70年代缓慢上升,80年代转为下降趋势,90年代以后升温趋势加快。季节上,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倾向率都为正值,分别为0.51℃/10 a、0.10℃/10 a、0.34℃/10 a。冬季增温最为明显,春季次之,但是夏季的变化倾向率为负值(-0.09℃/10 a)。(2)年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153.4 mm/10 a。其中,20世纪70年代缓慢下降,80年代下降趋势明显,90年代以后呈波动上升,自2001年又呈现出下降趋势。分析季节变化可以看出:以春季和夏季下降趋势最为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3.9 mm/10 a和56.7 mm/10 a,秋季、冬季不太明显。采用累积距平对年平均气温和年蒸发量进行突变分析,发现1983年、1993年为气温突变年。其中,1993年突变最为显著,有偏冷期转为偏暖期。1986年为蒸发量突变年份,蒸发量由偏多期转为偏少期。  相似文献   

8.
山西东南部气候变暖与某些灾害天气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深入研究山西东南部地区气候变暖背景下某些灾害天气的变化规律,笔者应用1971-2010年山西东南部11个气象观测站年平均温度资料,对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得出气候变暖的存在事实,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3℃/10年。利用年、季及年代平均气温与干旱事件、寒潮、高温日数的趋势演变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变暖是灾害天气发生异变的主要原因。随着年代平均气温的升高,干旱事件次数增加;随年际温度趋势的上升,寒潮次数减少,其减少速率为4.8次/10年;秋季气温的升高使得寒潮开始期推后,秋季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23℃/10年,寒潮的推迟速率为15天/10年;春季气温的升高使得寒潮结束期提前,春季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3℃/10年,寒潮的提前速率为10天/10年;高温日数与夏季年代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从80年代起,随着年代气温的升高,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气候变暖中增温的非对称性对植物物候产生的影响,基于塔里木盆地1980—2014年的气象及物候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主要特色林果物候期对非对称性增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5年来,研究区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在时间变化上呈非对称性增长,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倾向率为年平均最高气温的2倍,春季气温增幅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几种林果春季物候期普遍提前,秋季物候期相对推迟,年平均气温每升高0.1℃,生长季平均延长1.5天。春季物候期大部分与当月及前一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前一个月的月均日较差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春季气温变化是影响林果物候期的关键因子,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对林果物候期的影响高于月平均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10.
气温对安徽省刺槐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估气温变化对安徽省木本植物的可能影响,根据安徽省宣城、合肥、滁州、凤阳、宿州5个台站1992—2008年的物候和气象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安徽省近17年来刺槐的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7年来,安徽省的刺槐的春季物候期明显提前,秋季物候期明显推迟,从而导致整个生长季延长。温度对物候期变化的影响显著:前一年秋季(9—11月)在春季物候期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气温升高,可导致春季物候期提前0.4~3.1 d/℃,平均提前1.5 d/℃;而在4—7月秋季物候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平均气温升高,可导致秋季物候期推迟4.4~4.6 d/℃,平均推迟4.5 d/℃。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过去40年农业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1961-2000年的逐月气候资料,分析了松嫩平原农业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过去40年中松嫩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在0.4℃/10a以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季节及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与时间序列的回归趋势均达到显著水平,冬季增温速率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增加显著。年平均最低气温、四季平均最低气温和作物生长季最低气温增加均较显著,冬季和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增加速率较大。对降水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除1961-198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外,年总降水量和各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在过去40年中并无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此项研究结果可以为松嫩平原农作物布局、种植结构调整等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植物物候期标指性气候特征,本文依据农八师垦区自然物候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1980—2018年木本植物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期提前趋势明显。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2.9天和2.7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4~5天。榆树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5.6天和1.3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9天和5天。箭杆杨展叶期平均每10年提前2.7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4天。3—4月平均气温与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期呈显著负相关,在物候期之前1~2个月(3、4月份)内气温对木本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区当3—4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时,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1.8天;榆树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2.9天和1.8天;箭杆杨展叶始期提前1.9天。综上诉述,研究区气候变暖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已成为事实,这对于农时预报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起到良好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及旅游产业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961—2011年临沂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为了掌握临沂市的气温变化特征,给今后开展各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为临沂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和区划以及农业气象预报、情报服务,利用1961—2011年临沂市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法(CA)、曼-肯德尔法(Mann-Kendall法,简称M-K法),研究分析了51年临沂市的气温变化特征(包括年及各季度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与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结果表明:近51年临沂地区气温的增温趋势十分明显,且增幅高出全国水平,年平均气温以0.25℃/10 a的趋势变暖,温度季变化各有不同,冬季增暖趋势最为明显,达0.49℃/10 a,春季次之为0.30℃/10 a,秋季为0.24℃/10 a,夏季增温则最不明显,仅为0.03℃/10 a;最高最低气温方面,年极端最低气温增幅最为显著,达到0.95℃/10 a,其次是日平均最低气温增幅为0.40℃/10 a,日平均最高气温为0.14℃/10 a,而极端最高气温则呈现弱的降温趋势,对年度平均气温增幅贡献最大的是冬季平均气温和日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且90年代之后增暖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山西忻州地区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摘要:本文利用了忻州市、五台县的气象和物候资料,并运用距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M-K突变分析法,分析其特征。结果显示,1)忻州、五台两个农业气象站点,年平均气温冷暖交替变化,年降水量逐年减小。2)两个农业气象站的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表现不一致,忻州市秋季物候期的平均倾向率为1.29d/a,整体趋势表现为推迟;五台县的秋季物候期,因紫丁香提前趋势相对较大,故总体呈提前趋势。3)植物物候期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较大,而年降水量对其变化的影响较为微弱。从植物物候期突变时间可看出,其与气温、降水突变时间同步或紧随其后,且对气温的小幅变化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15.
本溪山区旱柳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奇  刘克中  孙雪  高巍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9):217-221
为了探讨本溪山区气候变化对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利用1980—2012 年国家农业气象本溪县观测站旱柳物候期资料和气温、降水、日照等资料,运用线性倾向率和趋势系数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本溪山区旱柳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近33 年本溪山区气温呈明显的升温趋势变化,升温速率为0.45℃/10 a,降水和日照呈波动性减小趋势变化,降水量波动幅度较大,最大降雨量与最小降雨量差异大。旱柳芽开放期呈明显的延后趋势变化,其线性倾向率为2.4 d/10 a;开花始期呈拖后趋势变化,线性倾向率为0.35 d/10 a;旱柳变色始期和落叶始期均呈显著的延后趋势,其线性倾向率分别为7.27 d/10 a和5.52 d/10 a。温度对旱柳物候影响最为显著,降水和日照对物候期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朔州气温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合理开发区域气候资源,更好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本文利用1957-2017年朔州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数据研究朔州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朔州近61年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10a,明显高于全国的增温速率(0.25℃/10a)。4季平均气温也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春季增温比较明显。(2)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0.47℃/10a和0.61℃/10a,远远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0.3℃/10a)和极端最高气温(0.18℃/10a)的增温速率。(3)气候异常分析可知,4季均可发生异常,其中冬季发生异常的年份最多。(4)通过M-K突变分析可知,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突变与上世纪70年代,早于年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上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作物物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肖登攀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6):216-221
利用长时间序列物候观测数据研究作物物候变化是认知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途径。研究选用1981—2009年内蒙古地区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小麦和玉米物候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作物(小麦/玉米)物候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管理(主要指调整播期)和作物品种变化共同作用下,小麦和玉米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小麦的播种期平均推迟1.7 d/10 a,而玉米播种期提前1.0 d/10 a。小麦的抽穗和成熟期分别平均推迟1.7 d/10 a和0.8 d/10 a,而玉米抽穗期平均变化较小,成熟期平均推迟达3.3 d/10 a。小麦和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历时的变化趋势呈显著差异。出苗—抽穗营养生长阶段,小麦平均缩短了1.4 d/10 a,而玉米却延长了1.2 d/10 a;抽穗—成熟生殖生长阶段,小麦和玉米分别平均延长了0.2 d/10 a、3.3 d/10 a;而出苗—成熟整个生长阶段,小麦平均缩短了1.2 d/10 a,而玉米却延长达到4.5 d/10 a。  相似文献   

18.
晚霜冻变化对甘肃平凉苹果冻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陇东平凉7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春季气温、≥10℃活动积温资料及1987—2013年在平凉崆峒区所设苹果观测点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东平凉“金果”春季物候期对春季气温和晚霜冻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晚霜冻结束日和晚霜冻天数存在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静宁、庄浪、华亭晚霜冻结束最晚,晚霜冻天数最多,其次是崆峒、泾川、灵台,结束最早的是崇信,晚霜冻天数也最少;晚霜冻结束日期提前的气候趋势明显,40a来提前了13.4d,特别是90年代后期开始,晚霜冻结束日期显著提前,个别年份晚霜冻结束日期呈现阶段性推迟的特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陇东平凉自1971年以来,春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气温稳定通过≥10 ℃的积温增加,受此影响,苹果叶芽开放、展叶、开花等成熟前的发育期提前10~13 d,花芽的提早开放增加了苹果树春季开花受冻的危险,特别是个别年份晚霜冻日期明显推迟及过程持续日数的增加造成对苹果冻害影响的加重。  相似文献   

19.
1962—2013年山东临沂四季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反映气候变暖对临沂季节变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应季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根据气候季节划分国家标准,利用临沂市气象局所辖10个台站1962—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临沂地区近52年来四季开始日期和四季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临沂市春季起始日明显提前,秋、冬季起始日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迟,且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最为明显,而夏季起始日变化趋势则不明显。四季长度的变化表现为,春、夏季略呈延长趋势,冬季则呈现明显缩短趋势,秋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四季长度的突变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且在80年代后,春、夏季长度呈增加趋势,冬季长度则持续缩短,尤其是1998年以后冬季缩短更为明显。四季长度均存在3年、6年、9年的周期,其中春季以3年周期最为明显,夏、秋、冬季则以6年的周期最为显著,另外春、夏、秋季长度还存在12年左右的周期,冬季长度存在30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基于福建省18个农业气象试验站气象资料(1961—2015年)及植物物候期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和M-K突变检验方法,探讨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5年福建省年平均气温以0.18℃/10 a速率极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以65.49 h/10 a的速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福建省不同植物各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乌桕春季物候期普遍以(3.57~29.27) d/10 a的速率呈一致提前趋势,楝树、桂花、木棉春季物候期呈延迟趋势,秋季物候期变化规律不一致,各植物生长季均有所延长;(3)影响乌桕展叶始期关键气象因子是2 月、3 月平均温度(T2、T3)、日照时数(S2、S3)及秋末冬初的极端高温(Tmax秋末冬初),影响其落叶始关键气象因子为冬初(降水量、日照时数、极端高温)或物候期前2—3 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影响楝树展叶盛关键因子是Tmax2、T3、S2、R4,影响楝树落叶始关键气象因子为4 月、5 月、10 月降水量,影响木棉开花始和桂花展叶始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Tmax上11和T2。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其突变点一般早于或同步于各气候因子的突变点,可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