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2018年全国玉米和棉花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及测报技术研讨会。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为中等发生,三代粘虫、穗期玉米螟、棉铃虫、大斑病、褐斑病局部偏重发生,7月底至8月底为各种病虫为害盛期。一、发生种类和面积玉米中后期病虫以钻蛀性、食叶性、刺吸性害虫和叶部病害为主,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大斑病、小斑病和褐斑病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重;叶螨、双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全省病虫越冬基数、2012年冬季气象条件和2013年夏季气候趋势预测,结合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等因素,通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日前吉林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印发了《农作物病虫情报》(2013年第1期)文件,预计2013年全省农作物主要病虫鼠害总体偏重发生,重于常年,预计发生面积约为1.65亿亩次。其中,玉米螟、大斑病在中、西部偏重发生;二、三代粘虫在玉米主产区有中等以上发生的可能;二化螟和稻瘟病在中、东部中等至偏重发生;农区鼠害偏重发生。一、玉米病虫害玉米病虫害总体中等偏重发生,预计发生10500万亩次。其中,虫害发生7500万亩次,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了玉米病虫会商会,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为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7月底至8月底为各种病虫为害盛期。一、发生种类和面积玉米中后期病虫以钻蛀性、食叶性、刺吸性害虫和叶部病害为主,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大斑病、小斑病和褐斑病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重;叶螨、双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平稳,总体中等偏轻发生,但局部发生较重,部分病虫为害仍呈缓慢上升趋势,全省各级必须高度关注,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指导做好防控。玉米螟。除半岛地区外,全省其他地区二代玉米螟发生基本结束,三代玉米螟开始发生为害;当前鲁南地区发生相对较重,其他地区略轻于去年同期。三代粘虫。局部地区点片发生。蜗牛。在鲁西南和鲁中地区发生较重,主要危害玉米,也危害其他作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2014年冬前病虫基数、2015年气象预测情况,结合专家会商分析,辽宁省植保站预计2015年全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将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预计发生面积1.8亿亩次。其中,玉米螟、二化螟等一些常发性病虫害及稻瘟病、稻飞虱、玉米叶斑病、粘虫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在局部地区有可能暴发为害。一、玉米病虫害玉米螟将中等至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800万亩次,其中一代玉米螟发生1600万亩次,二代玉米螟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根据病虫基数、秋作物布局及天气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16年河南省玉米、花生、大豆等秋作物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1~2.3亿亩次。其中三代玉米螟、四代棉铃虫、玉米南方锈病、花生叶斑病、地下害虫等将偏重发生,三代粘虫、玉米褐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蚜、白绢病等病虫在局部地区偏重发生。一、玉米病虫害预计玉米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  相似文献   

7.
《农药市场信息》2016,(玉米前)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通报了2016年玉米前期病虫害发生概况,并对中后期发生趋势做出了预测。一、玉米前期病虫害发生概况玉米前期病虫以一代玉米螟、二代粘虫、二点委夜蛾、地下害虫、蓟马、粗缩病和纹枯病为主,总体为偏轻发生,程度轻于近几年,发生面积2.6亿亩次,其中,玉米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通报了2016年玉米前期病虫害发生概况,并对中后期发生趋势做出了预测。一、玉米前期病虫害发生概况玉米前期病虫以一代玉米螟、二代粘虫、二点委夜蛾、地下害虫、蓟马、粗缩病和纹枯病为主,总体为偏轻发生,程度轻于近几年,发生面积2.6亿亩次,其中,玉米  相似文献   

9.
<正>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分析预测,2016年全国玉米主要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预计发生面积为11.8亿亩次。其中,虫害预计发生8.7亿亩次,病害预计发生3.1亿亩次。东北和华北地区以玉米螟、地下害虫、大斑病为害最重,黄淮海地区以棉铃虫、二点委夜蛾、褐斑病、南方锈病发生突出,西北和西南地区以蚜虫、叶螨、小斑病发生普遍,粘虫在北方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综合病虫越冬基数、作物布局、气象和水文条件分析,预计今年吉林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是偏重发生态势。其中,玉米螟、大豆食心虫、地下害虫、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将偏重发生。全年主要病虫发生面积近1.43亿亩次。(一)玉米病虫害全省玉米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病害发生面积1200 ̄1400万亩次,以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玉米丝黑穗病为主;虫害发生面积2800 ̄2900万亩次,以玉米螟为主。玉米大斑病预计西部地区的白城、松原和中部地区的长春、四平呈偏重流行态势,发生面积约500万亩。其它地区偏轻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预计中部地区的长…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广西第三代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及原因简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稻纵卷叶螟是广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年发生6~8代,其中第2、3代是早稻主害代。2008年,受虫源、气候因子和种植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广西第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呈现发生范围广、面积大、成虫峰次多、峰期持续长、蛾量大、虫口密度高、为害期长、田间虫态复杂等特点,发生面积75.6万hm2,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大发生年。作者分析,其主要原因为:5月下旬到6月中旬,第3代发生期气候适宜;第2代残留基数大,外地迁入数量多,第3代成虫滞留量多;水稻生育期推后、插花田增多,稻纵卷叶螟食料充足;由于雨日多,劳动力紧张,以及应急防治农药缺乏,造成应急防治实施难度大等。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梨树县,依据玉米病虫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试验进行了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程度以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了明确气候变化条件下,吉林省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特点,进而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013年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梨树县,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并分析了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程度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粘虫的植株平均被率分别为中早熟组5.59%、中熟组3.23%、中晚熟组2.61%;不同熟期玉米螟的平均蛀茎率依次为中早熟组17.40%、中熟组16.51%、中晚熟组5.97%;不同熟期玉米叶斑病病级指数依次为中早熟组2.03%~10.07%、中熟组0.70%~2.73%、中晚熟组0.73%~3.09%。说明中早熟组玉米病虫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强,抗病、抗虫性低于中熟组和中晚熟的玉米品种;同一熟期的不同品种之间由于遗传特性也表现出抗性差异。不同熟期玉米产量分别为中早熟组8732.8~10273.1 kg/hm2、中熟组11507.0~13724.0 kg/hm2、中晚熟组11684.5~12722.6 kg/hm2。产量表现以中熟组和中晚熟组明显高于中早熟组,说明在吉林省中部地区早春低温、高湿,生长季节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种植中早熟品种病虫害发生较重,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山东茶树虫害的种类及主要品种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差别,山东茶区虫害发生情况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在大面积调查和观察的基础上,查清了山东茶树虫害的种类有两纲四目十一科十五种害虫,并针对主要害虫种类,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掌握了其在山东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为山东茶叶害虫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耕作制度下河北省冬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明确新耕作制度下河北省冬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状况。通过对河北省山前平原、黑龙港和冀东平原32个点进行监测及农户问卷普查,分析了冬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发生特点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新耕作制度下,河北省麦田主要病虫草害分别高达15、20、21种,其中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麦蜘蛛和吸浆虫等为主要病虫,杂草以播娘蒿为主。麦田病虫草害发生特点为部分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杂草种类变化复杂、部分病虫危害呈北移东扩趋势和小麦玉米连带受害现象突出等。综合分析其原因为新耕作制度的实行保护了病虫草害的栖息地,提高了有害生物的危害基数,加速了病虫草害在不同地区、地块的传播等。另外,气候变暖和抗病品种缺乏也是影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蓟马类害虫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蓟马是缨翅目(Thysanoptera)昆虫的统称,虫体微小,常隐匿于花与嫩叶中为害。蓟马繁殖力强,世代重叠严重,爆发频次高,全球贸易和气候变暖加速了蓟马害虫的扩散和为害,蓟马类害虫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害虫类群之一。国内外有关蓟马害虫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方面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但缺乏系统性归纳总结。笔者分别从蓟马生物生态学特性、发生为害现状及综合防治技术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蓟马害虫的综合治理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协调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以及合理利用农业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是实现蓟马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单季稻“甬优9号”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表明:与本地单季稻当家品种两优培九相比,甬优9号病虫发生有如下特点:①移栽期较迟避过了1代二化螟的为害,因此1代﹑2代螟虫为害较轻,但由于甬优9号生育期较长,穗期3代螟虫虫伤株为害相对较重。②稻纵卷叶螟发生前期四(2)代发生轻于两优培九,中期五(3)代发生重于籼型两优培九。③稻飞虱发生前中期四(2)﹑五(3)代白背飞虱和五(3)代褐稻虱发生较轻,同时茎秆粗壮,耐害性较好,后期六(4)代褐稻虱的发生重于两优培九,由于成熟期较迟还增加了10月份七(5)代的发生为害。④易感稻曲病。针对甬优9号病虫发生特点,在防治策略上调整如下:①放宽甬优9号营养生长阶段的防治指标,发挥甬优9号耐害性强的优点,减少病虫防治次数,保护和利用天敌的生态调控能力。②根据破口期天气情况,做好稻曲病等穗期病害的预防。③抓好穗期3代螟虫﹑褐稻虱的防治,确保丰收。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机器视觉的植物病虫害实时识别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曹乐平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0):244-249
植物病虫灾害是中国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其识别、监测、预警是防控工作的决策信息源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表明,仅农作物病虫害危害自然损失率就超过37%。中国是包括农作物在内的植物病虫害危害大国,若不采取防控措施,因病虫危害每年将损失粮食1500亿kg、果品与蔬菜1000亿kg、油料68亿kg、棉花1.9亿kg,潜在经济损失在5000亿元以上。通过植物病虫害的在线、实时、低廉、无损伤机器识别,不仅为植物病虫害防治防控提供了依据,赢得了防治时间,而且结合病虫害防治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经济损失,植物尤其是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提升。对多种植物病虫害机器识别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归纳,剖析了机器识别中的问题,认为未来的植物病虫害机器识别措施上应与病虫害监控、预测预报相结合;技术上融合机器视觉、声学、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等技术;功能上进行草害信息、植物生长信息、生长环境信息自动识别等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摘要:以贺州市为例,利用其近20年来地面气象观测站气候资料及贺州市八步区植保站相应年份水稻病虫害资料,通过回归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相关密切的几大气候因子,分析其历年来变化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影响。结果表明:冬季最低温度等主要6项气候因子影响贺州市水稻病虫害发展趋势,且6项气候因子的变化均有利于水稻病虫害发展加剧,即随着气候变化,贺州市水稻病虫害有不断加剧严重趋势。  相似文献   

20.
山西运城小麦和玉米苗期地下害虫调查与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解山西运城地下害虫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危害并有效控制,调查了2011年山西南部运城市小麦和玉米的地下害虫发生情况,同时研究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及常用的化学制剂吡虫啉和氟虫腈3种药剂拌种对小麦和玉米种子的出苗率、被害株率、防虫效果以及保苗效果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拌种后幼苗的株高、根长及相关的抗氧化酶SOD、POD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的苗期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地老虎和蛴螬3种,为害程度因地块变化较为明显;苦参碱对小麦和玉米的种子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而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和保苗效果相对低于吡虫啉和氟虫腈;幼苗的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相对提高,抗性增强,且植物源农药对环境友好,可以在农业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