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棉23号是人工杂交组配选育而成的杂交棉新品种。2001~2003年参加江苏省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3年平均较对照增产6.91%。2003年参加江苏省杂交棉品种生产试验,皮棉产量1260.75kg/hm^2,增产明显。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为选育丰产、抗逆、纤维品质好、综合表现优良的棉花品种,新疆农垦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选育的早熟高产陆地棉‘MB013’(新垦棉2号),于2017-2019年参加甘肃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20年参加甘肃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2021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为‘新垦棉2号’(审定编号:甘审棉20210001)。该品种全生育期133 d,霜前花率91.4%,平均籽棉产量363.2 kg/667m2,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 mm,整齐度指数85.9%,马克隆值4.8,断裂比强度31.0 cN/tex,伸长率5.9%,反射率78.5%,黄度7.8,纺纱均匀性指数151.1,耐黄萎病,高抗枯萎病。本研究为甘肃及新疆北部早熟棉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苏棉14组合为苏棉5号/徐141//中棉所19,1989年单交,1990年复交。通过南繁加代,扩大群体,单株选择,多点鉴定,于1995年育成。1999年4月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产量表现 1995~1996年参加徐州市区试,平均总产皮棉比泗棉3号原种增产20.0%,居首位。1996~1997年参加江苏省中熟抗病棉区试,籽棉产量3331.65kg/hm2,皮棉产量1441.8kg/hm2,比泗棉3号增产5.36%,达极显著水平。1997年邳州市岱山乡示范11hm2,平均皮棉产量1875kg/hm2。1998年江苏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皮棉产量1328.7kg/hm2。1997~1998……  相似文献   

4.
为选育适于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2001年以‘烟农19’和‘郑州991’进行杂交,用系谱法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淮麦33’,2013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麦201305),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4001)。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结果:2010—2012年江苏省淮北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977.90 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6.28%;2012—2013年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48.95 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5.96%,居参试品种第1位。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结果:2011—2013年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563.3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6.83%,增产差异极显著,增产点率94.10%,均值变异系数10.11%,适应度82.34%。2013—2014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34.00 kg/hm2,比对照增产6.13%,居该组试验品种第1位,增产点率100%。通过多年多点区域试验表明:‘淮麦33’株型理想、产量潜力高,对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害、逆害具有良好的抗(耐)性,尤其是2010年、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2013年倒春寒严重发生的情况下,稳产性突出。  相似文献   

5.
百棉15是河南科技学院育成的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2016年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 2012年河南省春棉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 580,1 449.8,1 297.5 kg/hm2,分别较对照鲁棉研28增产7.6%、8.8%、8.6%.2013年河南省常规春棉生产试验结果,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 945.0,1 551.0,1 471.5 kg/hm2,分别比对照鲁研棉28增产8.1%、8.1%、9.9%.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生育期110~122 d,霜前花率94.9%.  相似文献   

6.
华抗棉1号是华中农业大学用苏棉3号作父本,抗虫品种华棉101的选系168作母本,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的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抗枯萎病、耐黄萎病、中抗红铃虫、熟性中熟偏早,综合性状优良。其产量、品质、抗性和早熟性均优于湖北省棉花区域试验对照品种鄂棉18。  相似文献   

7.
宛棉10号是河南省南阳市农科所利用杂交方法选育出的高产优质抗虫棉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国审棉2007015)。该品种高产、优质,抗病抗虫,稳产性好,一般皮棉产量每hmz在1500kg以上。品质测定。在国家区试中17个点2年平均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6mm.断裂比强度30.9cN/Tex,马克隆值4.9,纺纱均匀性指数149.纤维洁白有丝光。  相似文献   

8.
苏棉15是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1985年配置的杂交组合(冀合328×泗棉2号)×徐州576,通过病圃筛选,南繁加代,多次连续单株选择于1991年得到株行1186。1999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突出 1996~1997年参加江苏省中熟抗病棉区域试验,平均子棉产量3645kg/hm2,皮棉产量1469.4kg/hm2分别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2.40%和7.38%,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1998年参加江苏省中熟抗病棉生产试验,平均子棉产量3553.95kg/hm2,皮棉产量1440.45kg/hm2,分别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9.82%和7.37%。纤维品质优良 经品质测试和大样试  相似文献   

9.
苏棉 17号 (原名宁杂 30 7)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杂种棉新组合。 1996~ 1997年江苏省杂种棉区试和 1998~ 1999年江苏省棉花生产试验结果表明 ,该组合结铃性强 ,丰产性好 ,高抗枯萎病 ,纤维品质符合纺工要求。于 2 0 0 0年 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1 选育经过苏棉 17号的母本为四川省棉花研究所育成的核雄性不育系抗 A1,父本是本所自育的品系 92 - 0 97。其选育过程如下 :   年 份育种内容1992抗 Al× 92 - 0 971993组合鉴定1994~ 1995多点鉴定1996~ 1997江苏省杂种棉区域试验1998~ 1999江苏省棉花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0.
河南夏大豆区试新品种丰产稳产性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客观、科学、公平、公正评价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遗传稳定性及适应性,应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RCTAS)对2013年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汇总资料进行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分析和比较,为河南大豆新品种在生产及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秋乐1205’、‘安豆5156’和‘驻豆02-19’等9个大豆新品种丰产性好,比对照‘豫豆22号’均增产5%以上;‘农丰18’、‘驻豆03-56’和‘周豆22’丰产稳产性均好;对照‘豫豆22号’稳产性好;‘泛09C6’丰产性差,但稳产性好。试验结果结合大豆区试新品种的田间实际表现佐证了RCTAS是一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系统设计优良、应用方便快捷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统计分析软件,同时也为河南省夏大豆新品种的鉴定、筛选、审定和推广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远缘杂交棉花新品种石远321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棉花远缘杂交技术,用海岛棉(G.barbadense)、野生瑟伯氏棉(G.thurberi)、陆地棉(G.hir-sutum)进行杂交,对杂交铃喷(滴)GA3(50ppm)、NAA(40ppm)、杂种胚离体培养,试管内染色体加倍,对获得的种间杂种进行回交较育,南繁北育,异地鉴定选育而成棉花新品种“石远321”。1993—1994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亩产子棉、皮棉、霜前皮棉均居八个参试品种第一位,其中霜前皮棉产量885kg/hm2,比对照增产19.7%,是1982—2000年19年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12.
棉花抗草甘膦突变体筛选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采用体细胞连续定向筛选技术,结合体细胞诱变技术,获得非转基因抗草甘膦的棉花突变体—R1098。R1098植株抗除草剂性状稳定;霜前皮棉产量与苏棉12号相当,纤维品质优良,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是一优异的棉花种质资源。遗传试验结果表明,R1098的抗草甘膦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无细胞质效应。用R1098作父本与一般陆地棉杂交,其F_1仍具有抗草甘膦特性,可以用于棉花杂交种的纯度鉴定和假杂种自动清除,有利于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朱协飞  何金龙 《种子》1995,(4):7-11
用数量遗传学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目前4个陆地棉主栽品种的育种利用价值作了遗传评价。结果显示,泗棉3号在籽棉产量方面,苏棉6号在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为较理想的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通过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中棉所12号,苏棉6号在铃重、果枝方面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方差,以此为亲本,可以筛选到高优势组合,上述分析表明,苏棉6号不仅是一个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并且也是一个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此研究为国家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棉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的建立而设。以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Cry1Ac+Cry2Ab)棉为观察品种,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为对照品种,进行棉花生育性状、产量性状上生物学特性表现对比。结果表明,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棉与非转基因棉相比,前者株高生长超速介于显著与不显著之间,增长幅度在3.3~4.7 cm之间;单株成铃数增加显著(增12.5个);第一果枝高度提升显著(上升3 cm);总果节数增加显著(增10.2个);主茎节距拉长显著(0.5 cm);叶色加深显著;籽棉增产极显著(增267.0 kg/hm2);皮棉增产极显著(增118.35 kg/hm2);霜前籽棉减产极显著(减220.95 kg/hm2);霜前皮棉减产极显著(减88.5 kg/hm2);单铃重下降极显著(低0.54 g);单铃籽棉重下降极显著(低0.44 g);单铃皮棉重下降极显著(低0.18 g);籽指上升极显著(升1.65 g);纤维整齐度指数上升显著(高1.025%);马克隆值升高显著(高0.787);发芽率提高极显著(增2.75%)。结果说明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棉的一些生育性状、产量性状较差,总产性状较好,纤维品质上整齐度较好,推广种植性一般。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钾肥和密度对淮北地区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2006--2007年我们连续两年做了棉花的栽培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探讨了钾肥和密度对棉花的产量、纤维长度及断裂值的效应,建立了综合效应方程。研究结果: 钾肥和密度对于籽棉和皮棉产量都是正效应,钾肥和密度的互作对籽棉及皮棉也都是正效应,皮棉和籽棉产量都最高时的施氧化钾范围400.2 kg/hm2--409.0 kg/hm2,种植密度范围是36136株/hm2--37973株/hm2;棉花纤维长度和断裂值的效应方程反映,钾肥和密度对两种品质指标都是正效应,绒长的钾肥的效应大于密度,断裂值的密度效应大于钾肥;纤维品质最优时的施氧化钾范围是315.5 kg/hm2--367.7 kg/hm2,密度范围是25569株/hm2--26229株/hm2。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和系列研究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株铃数、 铃重、 衣分)上的遗传改良成效。 对不同历史时期10个代表性品种2年5点的试验资料和30多年的区域试验资料的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成效显著, 品种的产  相似文献   

17.
利用棉花远缘杂交技术,用海岛棉(G.barbadense)、野生瑟伯氏棉(G.thurberi)、陆地棉(G.hirsutum)进行杂交,对杂交铃喷(滴)GA3(50ppm)、NAA(40ppm)、杂种胚离体培养,试管内染色体加倍,对获得的种间杂种进行回交较育,南繁北育,异地鉴定选育而成棉花新品种“石远321”。1993~1994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亩产子棉、皮棉、霜前皮棉均居八个参试品种第一位,其中霜前皮棉产量885 kg/hm2,比对照增产19.7%,是1982~2000年19年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18.
123份棉花育种材料的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23份棉花育种材料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全面了解棉花主要性状间存在的关系。对产量、抗病性及纤维品质等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了纤维品质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枯萎病、黄萎病病情指数、单株皮棉产量、子棉产量和单株铃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品质性状变异系数相对较小。(2)与子棉产量有极显著正相关的性状有6个,其中单株皮棉产量和铃重相关系数较高;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整齐度指数相关系数为0.69**,与伸长率相关系数为0.78**;伸长率与断裂比强度相关系数为-0.62**,与整齐度指数相关系数为-0.63**。马克隆值与铃重相关系数最大为0.51**。(3)据品质性状聚类,123份材料被分为三类。研究为育种材料的杂交组配和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棉花新品种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代棉花品种产量构成、纤维品质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对50年来我国自育的有代表性的棉花品种20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单产呈递增趋势,90年代棉花品种比50年代品种皮棉增产17.73%,平均每年增产皮棉3.384kg·hm-2,产量增加主要是衣分和单株结铃数增加所致,衣分呈递增趋势,年均递增0.1002个百分点;单株结铃数增加1.6个。新品种的子指变小,衣指变大;棉花衣分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7003**),衣分对棉花产量贡献最大( P3y=0.5810),单株铃数次之(P1y=0.2858),铃重最低(P2y=0.1326)。棉花纤维品质逐步得到改良,绒长变长,纤维强度变大;棉花遗传基础狭窄。  相似文献   

20.
栽培因子对转基因棉F1和F2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转基因棉在丰产栽培模式,应用农业系统原理和方法,采用四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以密度、施氮量、施钾量、缩节安为决策变量,转基因棉产量及构成因素为目标函数,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剖析了密度、施氮量、施钾量、缩节安四项综合农艺措施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分析表明,栽培因子对F1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是:密度>缩节安>施氮量>施钾量。对F2产量影响大小顺序是:施钾量>施氮量>密度>缩节安。并寻求了定量生产水平下F1、F2的最佳农艺措施,即F1当密度为21500株/hm2、施氮量为450kg/hm2、施钾量为450kg/hm2、缩节安量为75g/hm2,可能取得最佳产量1556 kg/hm2,F2密度为15000株/hm2、施氮量为750kg/hm2、施钾量为300kg/hm2、缩节安量为135g/hm2可获得最高的皮棉产量1219.3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