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芬  张建新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9):183-189
为了深入研究山西霜冻的发生演变规律,提高防霜减灾能力和农作物产量,利用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地温资料,采用Morlet小波以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终霜冻日1961—2010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平均终霜冻日呈现提早结束的趋势并有显著波动变化,除1980—1989年及2005—2010年外,均表现为显著提早的趋势;2001—2010年是山西平均终霜冻日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小波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山西轻微终霜冻、中度终霜冻、重度终霜冻的主要周期分别为15年、12年和7年;次周期分别为1年、1年和5年;目前,山西正处在轻微终霜冻的提前期以及中度和重度终霜冻的推后期。M-K突变检验表明,2001—2010年山西平均终霜冻日在1990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且大部分站点的终霜冻日在1975—1996年之间都发生了突变,突变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南部偏早北部偏晚,中部偏早、东部和西部偏晚的分布特征;突变在1980—1989年的分布区域最为广泛,中西部、西北部、东北部和中东部地区是突变最晚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为了得出近50年来普兰店市气温变化的特点及其规律,利用普兰店市1961—2010年的气温资料,并使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以及其他数据处理、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兰店年、四季的气温分别存在每10年0.24℃、0.22℃、0.13℃、0.24℃和0.41℃的升温趋势。普兰店市年平均气温存在2~6年的震荡性周期变化特征,春、秋2季存在5~8年的震荡周期,夏、冬2季气温的震荡周期分别为2~4年和3~7年,其中3年、4年周期分别通过检验。  相似文献   

3.
1961—2012年山东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露  杨东  曾婷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6):241-249
为探究山东省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基于1961—2012年山东省18个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数据与表征ENSO的海温距平和南方涛动指数,通过时序变化与突变检验、空间插值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山东省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以及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1—2012年山东省年、季节气温均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并于1988年发生增温突变,其中年均温以0.025℃/a的速率递增,冬季气温以0.04℃/a的速率成为增温趋势最为明显的季节。年、季节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年降水量以-1.60 mm/a的速率递减,夏季降水减幅最大,其速率达到-1.07 mm/a。此外,气温增幅和降水量减幅均表现出沿海大于内陆、平原大于山区的特点。(2)ENSO强度对山东省气温变化影响并不显著,而与其降水量变化显著负相关,其中,中、强等级的ENSO事件对年降水量的作用更明显。(3)ENSO强度对气温的影响大致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规律,对降水的影响则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并受地形影响,体现出非地带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贵州省8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茶树生育期资料,结合ArcGIS、数理统计等方法,采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推荐的方法计算了研究区不同茶季的茶树需水量,分析了茶树需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州省不同茶季的茶树需水量存在显著差异,大小关系是夏茶>秋茶>春茶>越冬期。从空间分布来看,夏茶和秋茶的需水量呈“西北低东南高”分布型,而越冬期和春茶的需水量呈“西南高东北低”分布型。春、夏、秋茶季以及越冬期的茶树需水量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6、-4.8、-1.2、-0.3 mm/(10 a)。近50a来越冬期和春茶季的茶树需水量的地区间差异在缩小;而夏茶和秋茶季的茶树需水量的地区间差异在增大。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防御和减轻霜冻灾害对高寒贵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开展农牧业气候区划提供可靠依据。利用青海省高寒地区贵南县气象局观测的1961—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寒地区贵南县霜冻初日、终日、无霜期及同时期积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7年高寒地区贵南县≤0℃霜冻的终日呈极显著的提前趋势,初日呈显著的后延趋势,终日提前的幅度大于初日后延的幅度;无霜期呈现极显著延长趋势,无霜期积温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霜冻终日在1972年发生了提前突变,霜冻初日和无霜期在1970年发生了延迟突变,无霜期积温在1977年发生了升高突变。  相似文献   

6.
光、肥、水、温与三角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地处长江下游地区,自80年代后期开始栽培三角梅,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先后从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引进彩叶三角梅、复色三角梅、重瓣三角梅及各种花型花色的三角梅十几个品种,并培育了三角梅盆景。这期间,笔者对盆栽三角梅的繁殖、培育、修剪、造型等反复琢磨,特别是在如何使它早开花、多开花、花色艳、花期长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两句话十个字的经验,那就是“光照要长要强,肥水要大要足”。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防御和减轻霜冻灾害对高寒贵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开展农牧业气候区划提供可靠依据。利用青海省高寒地区贵南县气象局观测的1961—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寒地区贵南县霜冻初日、终日、无霜期及同时期积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7年高寒地区贵南县≤0℃霜冻的终日呈极显著的提前趋势,初日呈显著的后延趋势,终日提前的幅度大于初日后延的幅度;无霜期呈现极显著延长趋势,无霜期积温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霜冻终日在1972年发生了提前突变,霜冻初日和无霜期在1970年发生了延迟突变,无霜期积温在1977年发生了升高突变。  相似文献   

8.
1961—2013年吉林省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吉林省气候变化现状,根据1961—2013年20个气象站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量的年、月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吉林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年吉林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在3.25~6.63℃之间,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286℃/10 a,并在1986年发生突变。季节气温变化中冬季增温最明显。吉林省气温受海拔影响较大,其中中西部平原地区和敦化、靖宇两地为平均气温增温最明显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489.28~825.26 mm之间,整体呈微增长态势,倾向率为0.5 mm/10 a,突变年份为1987年。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较为平缓,主要表现出春冬增长、夏秋减少的趋势差异。年降水量减少较明显地区为吉林省的西北部和长白山地区,而松花江流域则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吉林省气候整体表现出有暖干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近50 年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利用1961—2013 年青海省柴达木盆地9 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气温、云量、降水、风速和水汽压等月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 年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在全年及四季均呈现出显著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1990 年前后日照时数由明显偏多变为明显偏少。年日照时数呈现出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小的分布格局特点,最大值在西北部的冷湖站,最小值在东南部的茶卡站。春夏秋3 季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与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相似,冬季的分布特征为从南部向北部逐渐减小。年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分布特征以大柴旦和格尔木为分界线,形成东西2 个明显的下降区域,其中东西2 个区域日照时数下降最大的为冷湖和茶卡站。柴达木盆地年日照时数在1995 年发生突变。影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是云量,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为合理安排农事提供依据,使用近55a(1961—2015年)安徽省春季78个气象台站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以及Morlet小波变换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春季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81.55—626.75h之间,呈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春季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明显,日照时数最多年为最少年的1.7倍。在近55a中,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在各个年代中日照时数周期存在差异;在21世纪初日照时数由减少转为增加,属于突变现象;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淮北主要以减少趋势为主,江淮之间增减参半,沿江江南则主要表现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滁州市近50 a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方法]运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了1961~2013年滁州市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53年,滁州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10a;其中春季气温增势最明显,冬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气温略有增势。年降水量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5.60mm/10a;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年平均气温在2001年发生增加突变,年降水量在1986年发生增加突变;年平均气温存在17a的主周期,年降水量存在17a左右的主周期和7~8a次周期。(3)气温和降水量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全球变化下,滁州市气温和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寿光市地表温度的演变规律和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累积距平等现代气候学诊断统计方法,对寿光市1961—2017年0 cm地温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温、日照、降水量和水汽压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寿光市年、季平均地温及平均最高地温、平均最低地温均呈升高趋势,最低地温的增温幅度最明显,达0.54℃/10 a;年平均地气温差呈极显著递减趋势,平均每10年递减0.16℃;通过分析发现寿光地温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了一场由冷到暖的突变。地温的季节性增幅差异较大,冬、春季地温的升高和最低地温的显著增温是引起寿光地温升高的原因之一,降水量和日照的减少,水汽压的降低是导致当地地温变化的重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芜湖市农业生产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芜湖市1960—2011年逐日最低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异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霜冻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对芜湖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芜湖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1月19日,平均终霜冻日为3月17日,平均无霜冻期为247天;(2)初霜冻日约以2.4d/10a的速度推后,终霜冻日约以2.1d/10a的速度提前,无霜冻期约以4.9d/10a的速度延长。(3)1981年起无霜期总体趋势由偏短转为偏长。但未达到气候突变的标准。(4)特(偏)早秋霜冻及特(偏)晚春霜冻出现概率降低,无霜期延长总体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由于霜冻发生的不稳定性和危害性,仍需重视霜冻灾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14.
1961—2011年临沂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为了掌握临沂市的气温变化特征,给今后开展各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为临沂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和区划以及农业气象预报、情报服务,利用1961—2011年临沂市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法(CA)、曼-肯德尔法(Mann-Kendall法,简称M-K法),研究分析了51年临沂市的气温变化特征(包括年及各季度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与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结果表明:近51年临沂地区气温的增温趋势十分明显,且增幅高出全国水平,年平均气温以0.25℃/10 a的趋势变暖,温度季变化各有不同,冬季增暖趋势最为明显,达0.49℃/10 a,春季次之为0.30℃/10 a,秋季为0.24℃/10 a,夏季增温则最不明显,仅为0.03℃/10 a;最高最低气温方面,年极端最低气温增幅最为显著,达到0.95℃/10 a,其次是日平均最低气温增幅为0.40℃/10 a,日平均最高气温为0.14℃/10 a,而极端最高气温则呈现弱的降温趋势,对年度平均气温增幅贡献最大的是冬季平均气温和日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且90年代之后增暖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雾预测预报水平,利用济南市区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拟合雾日数的变化趋势对其进行分析,并使用设定的雾日数异常评价标准对雾日数异常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961—2014年济南雾日数年际变化和四季变化均呈变少的趋势,济南雾日数变化线性倾向率为-1.362 d/10 a;年平均雾日数为16天;年最少雾日数5天,分别出现在1969年、2008年和2010年;最多雾日数39天,出现在1964年;显著偏少年数为1年,偏少年数为5年,正常年数为41年,偏多年数为2年,显著偏多年数为2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秋季变化线性倾向率 为-0.444 d/10 a,在雾日数四季变化中最为明显;济南雾日数冬季变化线性倾向率为-0.211 d/10 a,在雾日数四季变化中最为缓慢。济南春季平均雾日数为1.5天,冬季平均雾日数为6.5天;在四季平均雾日数中,春季是最少的季节,冬季是最多的季节。济南春季雾日数正常年数为50年,是异常年份最少的季节;济南秋季雾日数正常年数为34年,是异常年份最多的季节。  相似文献   

16.
山东寿光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特征及低温预报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为了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减轻气象灾害对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利用2008-2011年冬季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特征及最低气温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晴天和多云天气下日光温室内的气温有明显的日变化,且晴天状况下温度变化幅度要大于多云天气;连阴天时日光温室内气温较低,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与室外气温及室内湿度、气温、地温相关性较好。试验建立了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预报模型,利用最新资料对模型进行预报检验,不同天气状况下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预报值平均绝对误差小于1℃,平均相对误差低于10%。  相似文献   

17.
李霞  刘友良  焦德茂 《作物学报》2002,28(2):145-153
以籼型杂交稻汕优63,中粳9516,亚种间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培矮64S/9311和X07S/紫恢100,以及三系杂交稻冈优881为材料,测定其在孕穗期连体倒二叶片的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并鉴定其耐光氧化和耐荫特性.结果表明:6个水稻品种叶片的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和通过PSⅡ的电子传递速率(ETR)的日变化与光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寿光市冬季负积温的变化规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本研究基于寿光市1960—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统计负积温及最长持续日数,利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负积温及最长持续日数变化特征及产生影响,为寿光工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寿光市1961—2018年负积温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2.8℃/10 a。冬季各月负积温变化趋势均呈减少趋势,1月对冬季变暖贡献最大。负积温在1989年发生了突变;(2)冬季负积温最长持续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0 d/10 a。负积温最长持续日数初日年代平均值推迟了12天。21世纪初10年,冬季寒冷开始晚,结束的早,较历年平均值缩短了18天;(3)负积温变化对农业影响利弊并存;(4)负积温对工业影响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信阳市高温日数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61—2015年信阳市地面气象月报表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法、简单相关系数法、通径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阳市≥35℃高温日7月下旬最多、而≥37℃和≥40℃的高温日均是8月上旬最多。山区、丘陵平原过渡区高温日数少,平原、山麓高温日数多。1961-2015年信阳市高温期没有出现明显的缩短或延长。1961-2015年信阳市高温日数整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经历了先急剧减少后缓慢增多的变化过程。湿度是影响信阳市高温日数年际变化的主要因子,气压、降水和日照是次要因子。信阳市高温日数存在6、21、30和51年4个明显的周期振荡。未来几年信阳市仍将处于高温的多发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