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郑单309、郑单326、郑单958和中玉303等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在7个种植密度(6.00×104、6.75×104、7.50×104、8.25×104、9.00×104、9.75×104和10.50×104株/hm2)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生育期内群体物质累积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下株高和穗位高表现出明显优势,中玉303和郑单958的株高和穗位高表现相对较高。随生育期推进,植株群体干物质量显著增加,花前、花后和成熟期干物质量均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成熟期中玉303和郑单958的干物质量较郑单326和郑单309平均提高16.1%,花后干物质量占成熟期的比重以6.00×104株/hm2密度处理下最高,为58.68%,以郑单958最高。随密度增加,成熟期千粒重显著下降,产量明显提高,10.50×104株/hm2密度处理最高,为14.49t/hm2,中玉303产量最高,较郑单309和郑单326平均增加16.3%。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选用中玉303,以10.50×104株/hm2密度种植,可提高玉米植株花后物质生产量,促进花后物质分配,实现夏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2.
以油用向日葵T562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5个播期(4月25日、5月2日、5月9日、5月16日及5月23日)和4个种植密度(3.75×104、4.50×104、5.25×104、6.00×104株/hm2)条件下向日葵干物质转运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向日葵各生育期均缩短,播期对向日葵出苗至开花阶段影响较大,对开花至成熟阶段影响较小。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密度下的均值依次为4.50×104>3.75×104>6.00×104>5.25×104株/hm2。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盘粒重逐渐降低,产量逐渐增加。籽仁率在播期5月16日、密度5.25×104株/hm2处理下达最大,为74.09%;百粒重及产量在播期5月2日、密度6.00×104株/hm2处理下达最大,分别为8.76g、6859.00kg/hm2;单盘粒重在播期5月23日、密度3.75×104株/hm2处理下达到最大,为138.14g。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栽培措施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渭麦9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开展播期、播量、氮肥三因素试验。于2021—2022年在田间采取裂区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施氮量分别为210 kg/hm2(A1)、105 kg/hm2(A2)、不施肥(A3),播期分别为10月2日(B1)、10月18日(B2)、10月27日(B3),播量分别为180×104苗/hm2(C1)、270×104苗/hm2(C2)、360×104苗/hm2(C3)。结果表明:氮肥施入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影响显著。‘渭麦9号’在10月18日,270×104苗/hm2和360×104苗/...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清水河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北方干旱缺水地区。为明确秸秆翻耕还田对该区域玉米农田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探究0kg/hm 2(CK)、3 000kg/hm 2(SF1)、6 000kg/hm 2(SF2)和12 000kg/hm 2(SF3)4种秸秆还田量下玉米农田全生育期地温、土壤水分、植株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玉米叶面积指数提高和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2018年,SF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CK分别提高13.17%和10.70%;玉米全生育期0~30cm土层土壤温度、0~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生育期贮水量和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表现为SF2>SF3>SF1>CK;2018年,SF1、SF2和SF3产量分别较CK提高了8.5%、11.4%和9.3%。秸秆翻耕还田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状况、促进植株生长、提升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6 000kg/hm 2还田处理效果最好,可作为节水保墒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区6种乡土树种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了解华南地区典型乡土树种的生态水文效应,以该地区的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樟树(Cinnanomum camphora)、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6种乡土树种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凋落物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采用野外定位采样与内业相结合的办法,对6种乡土树种凋落物储量与持水量进行定量表达。结果表明,林龄相近的6种乡土树种凋落物储量大小为,米老排(2.220×103 kg/hm2)>火力楠(2.105×103 kg/hm2)>樟树(2.051×103 kg/hm2)>红椎(1.434×103 kg/hm2)>杉木(1.225×103 kg/hm2)>马尾松(0.898×103 kg/hm2);凋落物的持水量呈现米老排>火力楠>红椎>樟树>杉木>马尾松;米老排、火力楠、樟树、红椎、杉木和马尾松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依次为458%、403%、408%、404%、351%、280%;凋落物的持水量和持水率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增加,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该研究为系统评价华南地区典型乡土树种的生态水文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2种新型肥料及其配套施用方法对大豆肥密效应及土壤酶活的影响,本研究以‘中龙豆120’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施肥处理(空白施肥、正常施肥、低浓度硫代硫酸铵、高浓度硫代硫酸铵、0.5肥+铜大师、0.3肥+铜大师,分别记作T1、T2、T3、T4、T5、T6)为主区和3个种植密度水平(15×104、20×104、25×104株/hm2,分别记作M1、M2、M3)为副区进行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施肥处理下,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M2处取得最大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主茎粗、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株高、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在同一种植密度下,硫代硫酸铵处理较T1、T2相比增加了产量、叶面积指数、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是降低...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对其服务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价,可以推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达里诺尔湖湿地为研究对象,结合达里诺尔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生态过程特点,通过资料搜集与实地调研,运用资源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达里诺尔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划分。构建了达里诺尔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价值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达里诺尔湖湿地的服务价值为93.70×104万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2.19×104万元,占比为2.36%,间接使用价值为91.51×104万元,占比为97.66%。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以调节空气湿度价值最大,为82.76×104万元,占总服务价值的88.32%。  相似文献   

8.
厦门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训安  洪滔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6):194-200
为了量化厦门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厦门岛合理实施城市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岛屿生态安全等提供科学依据,以福建省厦门岛为研究对象,采用Constanza及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在根据单位面积蓄积量对厦门岛各类型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对厦门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并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厦门岛自然生态服务价值为35.29×104万元/年,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为 25.01万元/hm2,人均享有的生态服务价值为3991.63元/人;森林、湿地和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4.47×104万元、27.93×104万元和2.88×104万元,分别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12.67%、79.16%和8.17%;在9项生态服务功能中,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废物处理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大,合计为23.76×104万元,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67.34%。在厦门岛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之中,其大小顺序依次为:废物处理>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美学景观>气体调节>保持土壤>原材料生产>食物生产;与其他海岛及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大小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发展水平越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越高,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呈正比。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旱地覆膜栽培条件下适宜机械化高粱水氮利用效率,本试验于2015、2016年以机械化生产高粱品种晋杂34、晋杂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栽培措施(B1:裸地,B2:覆膜)、3个施氮量(C1:0kg/hm 2、C2:225kg/hm 2、C3:450kg/hm 2)条件对高粱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有效提高了高粱不同生育期0~60cm土层土壤贮水量,但施氮水平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两年试验覆膜处理平均产量比裸地显著提高11.63%,降雨偏少年度(2015)增产12.03%,降雨偏多年度(2016)增产11.17%;不同施氮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与品种或覆膜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也不显著,但覆膜有效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尤以施氮225kg/hm 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降雨偏少年度的水分利用率、降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降雨偏多年度。与裸地处理相比,2015年覆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93%;2016年提高12.21%。两年试验晋杂34、晋杂35都以覆膜施氮225kg/hm 2处理水分利用效果最佳,2015年表现尤为突出,水分利用效率和增产率分别为37.01、31.72kg/(mm·hm 2)和19.076%、38.286%。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覆膜、施氮225kg/hm 2为晋杂34、晋杂35高产、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作物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柴达木盆地1991—2017年气温、降水量和主要农作物(小麦、油菜)产量等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近27年来主要的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作物产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因子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1—2017年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升高显著,升温率为0.5℃/10 a,降水呈略增加趋势,增幅为16.5 mm/10 a,气候趋于暖湿化。(2)农作物产量增加趋势明显,小麦平均每年增加73.0 kg/hm 2,油菜平均每年增加37.9 kg/hm 2;相对气象产量小麦年际正负变化较明显,油菜年际正负变化较频繁。(3)农作物产量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气温每升高1.0℃,小麦产量增加845.8 kg/hm 2,油菜产量增加454.5 kg/hm 2;降水量每增加10 mm,小麦产量增加140.0 kg/hm 2,油菜产量增加74.0 kg/hm 2,气温对农作物产量影响较降水大。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优化灌溉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作物耗水量和有效降水量是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组成因子。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综合分析了它们的动态变化,给出了未来农田实际蒸散量和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决策模型则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水分批、产量反庆系数、和以取得最大目的的目标函数,优化函数决策-灌或不灌、灌溉期和灌溉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探索实现低定额均匀灌溉的适宜方法和技术路线,设计作物高效用水的有限灌溉制度,在陕西省杨凌区中壤土玉米地开展了不同畦田规格和灌水定额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田面坡度一定的试验田块,入畦单宽流量在3~6l/m/s范围内,畦田宽度在4m以内时,各处理小区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畦田内土壤水分分布却有不同差异,当畦宽2~3m,畦长50 m时可达到较高灌水效率(Ea>80%)和灌水均匀度(DU>80%);玉米拔节-抽雄期的灌水定额处理对玉米的生长存在明显影响;不同灌水定额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芦苇沼泽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促淤防蚀、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芦苇沼泽湿地被当作开发的对象,通过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法对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芦苇沼泽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假设其芦苇沼泽湿地全部开发为稻田,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保护区内芦苇沼泽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2395.0万元。开发为稻田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8925.4万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8%。芦苇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8项,主要表现在水分调节功能价值和控制侵蚀、保护土壤价值分别占整个芦苇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35%和32%,开发为稻田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为4项,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价值,占整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75%。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橡胶林水分循环过程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橡胶林生态系统中降雨在林冠层、土壤层等不同界面层的水分转换机制及各项水因子量之间的关系,利用野外观测试验站,针对橡胶林水分循环动态变化过程中各项相关因子进行持续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年降水量的71.63%、11.54%、16.30%;净降水中以地表径流、渗漏形式损耗的水分分别占年降雨量的4.71%、26.23%;橡胶林林冠和土壤以蒸散形式返回大气系统的水分分别占总降雨量的52.65%、16.30%。分析比较橡胶林水分循环过程中各水因子量的分配特征,从理论基础和量化指标的角度上阐明了橡胶林生态建设的水文效应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5.
森林水源涵养是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测定森林的水源涵养量能很直观地了解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能够为确定森林资源保护措施与经营策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以吉林省柳河县为研究区,以Landsat-5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提取相关因子,根据样地实测数据建立森林水源涵养遥感估测模型,经过精度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79.24%。利用模型进行了柳河县森林水源涵养量反演,得出柳河县森林水源涵养量为4.62×106 m3。形成柳河县森林水源涵养量分布图,并从空间上分析了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与空间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苏尼特左旗草原生态功能价值在十年间的变化情况,本文通过研究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苏尼特左旗草原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和抵御风蚀几个方面的等功能,并将这些生态功能通过计算进行价值化,得出了各年度草原生态功能价值。结果表明,全旗2000年生态功能总价值为3.34 X109元,2005年为1.82 X109元,到了2010年全旗草原生态功能综合价值为3.49 X109元。因此,在十年间苏尼特左旗草原生态功能2005年比2000年下降了41%,2010年比2000年提高5%,说明苏尼特左旗2005年生态环境最差,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生态价值的高低同降雨量呈正相关,由于2005年降雨量显著低于其他年份,因此生态功能价值最低。草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价值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而本文得到的苏尼特左旗草原生态功能价值是基于现有技术手段的一个保守的、较低的估算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膜下滴灌木薯块根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推广木薯膜下滴灌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试材,设置450、750、1200 m3/hm2 3种灌溉定额,以0 m3/hm2为对照,对各处理土壤理化性状、木薯生长状况和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孔隙度、气相比例、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显著增加,木薯株高、茎粗、产量及经济效益也均显著提高。其中,450、750、1200 m3/hm2 3种灌溉定额的木薯块根产量分别比CK增加了46.22%、75.60%、93.45%,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19.24%、26.46%、61.07%。可见,膜下滴灌条件下增加灌溉定额,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木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灌溉定额以1200 m3/hm2处理效果最好,在木薯生产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生产中沟垄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和水分利用特点,在2016年和2017年设置了大田试验,包括秸秆带状沟覆宽垄种植、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全覆膜沟垄种植和露地平作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干旱年份(2016年),沟垄覆盖种植可显著降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6.1%~13.2%,平均提高块茎形成期1.2~1.8 m土层含水量7.6%,全覆膜沟垄作可显著提高淀粉积累期0~0.2 m土壤含水量30.3%。在平水年份(2017年),除全覆膜沟垄种植显著降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22.2%外,其余处理与露地平作无显著差异;沟垄覆盖种植0~2m土壤含水量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分别平均比露地平作高8.7%、13.0%和13.1%。与露地平作相比, 2个生长季沟垄覆盖种植可使马铃薯全生育期0~2 m土壤平均贮水量提高5.4%~15.5%,单株生物量增加12.8%~147.4%,成熟期株高增加21.1~39.7cm,进而马铃薯增产51.6%~88.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8.2%~111.7%。以玉米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增产增效最显著,2年平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经济收益分别较露地平作提高87.8%、97.5%和254.2%。因此,玉米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此外,与全覆膜沟垄种植相比,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投入产出比高等优点,适宜在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农田蒸散量模型构建及蒸散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以辽宁省为例,利用1981~2002年间18个代表站点常规气象资料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建立了不同供水条件下农田蒸散量的模拟模型,计算了自然条件下的农田蒸散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辽宁省农田蒸散量年内呈单峰形变化,峰值出现在玉米抽雄开花期。农田蒸散量区域分布中间高四周低,趋势与自然降水分布不一致。农田蒸散量年际间呈波动性变化,多水年农田蒸散量明显高于正常年,90年代辽宁中部、辽东、辽南、辽北地区农田蒸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辽西地区农田蒸散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solve desiccation cracks of conventional compacted clay cover system in arid and semi arid areas, three alternative evapotranspiration (ET) covers were proposed.One alternative option configuration consisted of 1m vegetation soil layer and 1m barrier soil layer, while two additional alternatives contained biointrusion barriers layer placed at different depths within the structural profile.Considering precipit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a one dimensional moisture transport model through multilayer unsaturated soil was developed.By the case study of four covering systems under precipit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tensity of Dalian city at 1976, it was shown that the compacted clay layer of the traditional landfill cover could not get effective moisture charge.ET cover act as a reservoir during precipitation events and subsequently returned it to atmosphere as evapotranspiration.The biointrusion barriers layer located in the second ET cover design would restrict animal movement and play a key role in drainage.Consequently, these results would be used to assist in decisions making of the landfill cover system in semi arid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