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明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中,不同耕作整地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设置旋耕2次、深松+旋耕、重耙+旋耕、翻耕+轻耙、翻耕+旋耕、重耙+翻耕+轻耙和重耙+翻耕+旋耕(CK)共7种耕整地方式。结果表明,在夏玉米为籽粒玉米的地块,7种耕作整地方式中CK处理的秸秆含量较少,地表及0~20cm土层平均秸秆含量较其他处理减少27.5%和28.6%,土壤与秸秆混合较均匀,0~20cm土层中每5cm土壤平均容重较其他处理变化减小30.5%,播种深度适宜,平均3.9cm,出苗质量好,缺苗断垄较其他处理降低25.7%,苗间离散度均匀,平均极差减小39.0%,穗数最多(670.5万/hm2)、产量最高(7966.5kg/hm2)、效益最高(9051.0元/hm2),与其他处理达显著性差异。在夏玉米为青贮玉米的地块,除旋耕2次和深松+旋耕的整地处理产量较低外,其余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翻耕+旋耕处理的产量和效益最高,分别为8133.0kg/hm2和9894.0元/hm2,效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
本规程适用于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上,花生目标产量4500~7500kg/hm2,以提取地下水喷灌、地表水灌溉为主要灌溉方式的地区。应用该技术可节约水电费180~225元/hm2,节省肥料开支300~375元/hm2,增产花生750kg/hm2,共实现节本增效3480~3600元/hm2。1深耕整地以冬季深耕为好,可接纳冬季雨雪,增加土壤含水量。深耕用75马力履带式拖拉机耕作,耕翻深度为30cm,提倡用深松犁隔年深松一次。深耕后及时耙细耢平,消除明暗坷垃,达到“墒、平、松、碎、净、春季用人工或用花生播种覆膜机起垄,规格为一垄2行,垄距0.80~0.85m。2种子选用和处理选用综合性状较好的花生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黄淮海潮土区小麦最佳耕作和施肥模式,以河南省夏邑县潮土试验基地为平台设置了2种耕作方式(深耕和旋耕)和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及3种化肥配施有机肥),测定不同耕作和培肥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植株和籽粒氮、磷、钾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表土层和犁底层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旋耕条件下土壤表层养分高于深耕。旋耕增施有机肥促进了植株和籽粒氮、磷、钾含量,籽粒氮和植株氮在化肥配施有机肥22 500kg/hm2时效果最佳;籽粒磷和植株磷含量在化肥配施有机肥7 500kg/hm2时效果最佳。深耕增施有机肥明显提高了小麦产量,最佳有机肥施用量为化肥配施有机肥15 280kg/hm2。  相似文献   

4.
大安区水稻“3414”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大安区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向当地水稻施肥提供指导,应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设置水稻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配方处理水稻与对照(CK)相比产量显著提高。在14个处理中,N2P2K1配方施肥的水稻可以获得最高产量10336kg/hm2和最佳经济效益16885.07元/hm2。建立水稻产量为目标函数的N、P、K的三元二次方程和N、P、K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回归模型建立最高产量的施肥指标为:氮203.99kg/hm2,磷102.08kg/hm2,钾83.29kg/hm2,水稻最高产量为:10471.23kg/hm2。结合当地肥料价格,得出最佳施肥量为:N159.11kg/hm2,P82.35kg/hm2,K54.41kg/hm2,产量可达10323.38kg/hm2,以此作为当地水稻生产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5.
2011~2012年以3个不同类型的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谷子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试验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5380.35kg/hm2、5472.45kg/hm2和5308.20kg/hm2、5378.03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0.19%、1.52%和9.67%、10.36%;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4420.20kg/hm2、4890.49kg/hm2,分别较同密度的CK增产19.46%、18.08%。结果表明夏谷免耕栽培产量略大于CK,常规品种与抗除草剂品种留苗75万株/hm2较适宜;杂交品种留苗以37.5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大化县推广种植的普通玉米新品种,对大化县市面上售卖的12个普通玉米新品种进行筛选试验,试验鉴定各品种的产量、产量性状以及抗性表现。试验结果表明,旺玉168、正大719、田润189、兆玉215、宝玉883、桂单919以及子玉117这7个品种比对照桂单162增产,产量分别为8 590.5 kg/hm2、8 362.5 kg/hm2、8 316.0 kg/hm2、8 202.0 kg/hm2、7 993.5 kg/hm2、7 948.5 kg/hm2、7 897.5 kg/hm2,并且抗性高,适合在大化县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贾苏卿  禾璐  杜艳伟 《作物杂志》2020,36(5):194-24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春播谷子根系的生长发育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以晋谷21号为材料,以传统旋耕为对照,研究了翻耕、秋季深松和春季深松3种耕作方式对谷子地下根系性状与垂直分布、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均能提高谷子根系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平均直径与干重,深松处理能使谷子根系向40~60cm土层有效生长。与传统旋耕相比,2个深松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穗长和穗粒重,3种耕作方式的谷子产量较传统旋耕均显著提高,提高幅度排序为春季深松、秋季深松和翻耕,2个深松处理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春季深松耕作方式替代传统旋耕能有效提高旱作春谷区的谷子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8.
褚鹏飞  于振文  王东  张永丽  石玉 《作物学报》2012,38(6):1051-1061
2007-2009年小麦生长季, 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 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 研究高肥力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旗叶水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60~200 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低于其他处理, 表明深松促进了小麦对深层土壤贮水的吸收。深松+条旋耕处理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高, 其降水量和灌水量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在6:00~18:00的旗叶水势、8:00~14:00的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均高于条旋耕处理, 表明深松有利于小麦旗叶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 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间的规律与其一致。深松+条旋耕处理在2个生长季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 516.48和8 957.92 kg hm−2, 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 翻耕处理次之, 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深松+旋耕处理次之, 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本试验条件下, 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高效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禾源15是以H05为母本、H0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杂交种。2005~2008年进行初级鉴定和品种多点试验示范;2009年预备试验平均产量10489.5kg/hm2,比相部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505.5kg/hm2耐增产10.4%;2010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609.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8872.5kg/hm2增产8.3%;2011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861.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063.0kg/hm2增产8.8%;2012年河北省春播极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225.5kg/hm2,比对照增产12.2%。2013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出很好的杭病性、杭逆性、丰产性和稳产性,活秆成熟,品质优良,生育期116~118d,适宜在河北省春播早熟玉米种植区及有效积温≥2300℃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7—2010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产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的农田耗水量和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深松+条旋耕的小麦株间蒸发量低于深松+旋耕和翻耕处理。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及分配比例和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翻耕处理,翻耕高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三个生长季均获得高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 409.01 kg hm-2、9 613.86 kg hm-2和9 698.42 kg 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低于上述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在2007—2008生长季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在2008—2010生长季最高,分别为21.39 kg hm-2 mm-1和22.09kg hm-2 mm-1,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旋耕和条旋耕低于翻耕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的最优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耕地质量下降,秸秆资源过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本文设立了秸秆还田条件结合深翻+重耙(SDH)、深松+重耙(SSH)、深松浅翻+重耙(SSS)、重耙(SH)、旋耕(SRT)、免耕(SZT)和传统耕作(CK) 7个耕作处理,其中秸秆不还田传统耕作(CK)为对照组,通过研究2年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短时间内土壤有机质迅速增长,经过一个生长周期有机质水平再次降低。与CK比较,第1年0~40 cm土层SDH、SSH、SSS和SH处理速效磷、全钾含量升高;SDH、SSH和SSS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含量。第2年收获后SDH、SSH、SSS处理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全磷含量;SSH和SSS处理能够提高0~60 cm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含量。秸秆还田条件下SSH和SSS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升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同耕作方式对不同生育时期0-45cm土壤的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影响各不同,在不同耕作方式中以深松25-35cm效果最为明显;深松处理的玉米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深松处理比对照玉米增产0.06~3.13%,但是增产幅度不是很明显。深松处理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起到蓄水保墒作用,提高产量。以深松35cm+旋耕为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3.
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适宜于砂姜黑土农田的周年耕作方式, 提升砂姜黑土农田地力及作物产量, 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 设置多年定位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5种周年耕作方式田间试验, 在定位处理的第4个周年研究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养分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 与试验开始前相比, 各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 其他处理均增加周年内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免耕?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周年内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 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开花期和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 整个周年内对照在20~40 cm土层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均最低。深松?免耕处理增加周年内0~2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 而深松?免耕、免耕?免耕处理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夏玉米苗期、大口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 增幅分别为7.67%和10.21%。综上所述, 在秸秆全量还田基础上, 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能够改善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状况, 显著提高周年作物产量, 可作为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相对适宜的周年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高产稳产适宜耕作措施,将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耕作技术作为一体,设置了10种周年耕作措施,比较分析不同耕作措施对夏玉米茎秆、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耕作试验(一周年)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对茎粗和穗高系数影响显著,其中对照即常规耕作方式(小麦旋耕+玉米直播+秸秆不还田)茎秆最细,穗高系数最高,而A1B11(小麦旋耕+玉米旋耕+秸秆还田)、A2B21(小麦免耕+玉米直播+秸秆还田)、A3B31(小麦深松+玉米深松+秸秆还田)和A4B41(小麦深耕+玉米深耕+秸秆还田)耕作处理间茎秆粗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各耕作措施显著增加了玉米穗行粒数和百粒重,秃顶长度减小,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其中A1B11(小麦旋耕+玉米旋耕+秸秆还田)耕作处理籽粒产量最高,比对照高35.83%。  相似文献   

15.
于2016-2017年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生长季,设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S-N)、小麦季旋耕+玉米季深松(R-S)和小麦季深松+玉米季深松(S-S)处理,以常规耕作方式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R-N)为对照,在河北平原中部南和县对不同轮耕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特性、水热状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小麦播种前,R-S和S-S处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有显著上升,0~15和15~30cm土层分别平均提高15.2%和18.0%;R-N处理0~15和15~30cm土层非毛管孔隙度比小麦播前分别下降11.3%和7.3%。单季或两季深松可显著提高农田土壤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其中R-S和S-S处理提高最明显。单季深松或两季深松均可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0~30cm土层分别平均提高6.3%和20.6%。两季深松土壤呼吸平均提高12.4%,且呼吸速率变幅增大。深松可增大土壤周年温度变幅,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两季深松可显著提高周年作物产量达8.62%。深松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土壤关键酶活性和呼吸速率,扩大土壤温度日变幅,优化土壤微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草控制及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试验在内蒙古阴山北麓武川县旱作农田进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免耕、年年深松、年年浅松、浅旋与隔年深松6种耕作方式对杂草控制以及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田中单子叶杂草所占比例大,主要有狗尾草、野燕麦等,都为禾本科杂草,占全部杂草的81.7%;其它为双子叶杂草,主要有猪毛菜、藜、黄花蒿等8种,占全部杂草的18.3%。②免耕、年年深松、隔年深松杂草发生频率较大,浅松、浅旋对杂草控制相对较好,免耕杂草密度比浅松、传统高42.4%、22.1%。③不同耕作方式结合除草剂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以草甘膦最高,分别达到76.3%~82.1%与79.3%~93.2%。④除浅旋外,其余耕作方式的单产均明显高于传统耕作。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新疆旱地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在免耕、传统耕作和深松3种耕作方式下,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烘干称重测得新疆旱地农田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三相比值及小麦产量数据。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三相比R值和产量表现出一定差异。相比于免耕,传统耕作和深松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改善了土壤三相比例,尤其深松处理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显著改善。小麦产量以深松处理最高,分别比传统耕作、免耕增加20.71%、24.28%。因此,深松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小麦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